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匯編草木典第二百十二卷目錄 梅部紀(jì)事 梅部雜錄 梅部外編 草木典第二百十二卷梅部紀(jì)事春秋僖公三十有三年冬十有二月,隕霜不殺草。李梅實。《說苑》:越使諸發(fā)執(zhí)一枝梅遺梁王,梁王之臣曰韓子顧謂左右曰:惡,有以一枝梅以遺列國之君者乎。請為二三子慚之。出謂諸發(fā)曰:大王有命,客冠則以禮見,不冠則否。諸發(fā)曰:彼越亦天子之封也,不得冀兗之州,乃處海陲之際,屏外蕃以為居。而蛟龍又與我爭焉,是以剪發(fā)文身,爛然成章,以象龍子,將避水神也。今大國其命冠則見以禮,不冠則否。假令大國之使時過敝邑,敝邑之君亦有命矣,曰客必剪發(fā)、文身,然后見之,于大國何如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見,意如不安,愿無變國俗。梁王聞之,披衣出以見諸發(fā)令逐。韓子《詩》云:維君子使媚于天子,若此之謂也。 《西京雜記》:漢初修上林苑,群臣各獻名果,有朱梅紫葉梅、紫花梅、同心梅、麗枝梅、燕梅、猴梅。 《東方朔外傳》:朔門生三人俱行,乃見一鳩,一生曰:今當(dāng)有酒。一生曰:其酒必酸。一生曰:雖得酒,不得飲也。三生皆到,須臾主人出酒,即安樽于地而覆之訖,不得飲。乃問其故,曰:出門見鳩飲水,故知得酒;鳩飛集梅樹,故知酒酸;鳩飛去所集枝折,故知不得飲之。《神異經(jīng)》:北方荒外有橫公魚,夜化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烏梅二十七枚煮之,即熟,可已邪病。《桂陽先賢傳》蘇耽云:后園梅下種藥,可治百病。《世說新語》: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吳歷》:孫亮出西苑,方食生梅,使黃門至中藏取蜜漬梅,蜜中有鼠矢。召問藏吏,藏吏叩頭,亮問吏曰:黃門從汝求蜜耶。吏曰:向求實,不敢與。黃門不服,侍中刁,元張邠啟黃門藏吏,辭語不同,請付獄推盡。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矢里燥。亮大笑謂元邠曰:若矢先在蜜中,中外當(dāng)俱濕。今外濕里燥,必是黃門所為。黃門首服,左右莫不驚悚。 《風(fēng)土記》:清江酒家,大梅如數(shù)間屋。 晉郭義恭《廣志》蜀名梅為?,大如雁子,海?皆可以為油,黃梅以熟?作之。《花史》:晉孝武太元三年,仆射謝安作新宮太極殿欠一梁。有梅木流至石頭城下,取用之,畫梅花于梁上表瑞,因名梅梁殿。 《語林》:范汪能啖梅,人嘗致一斛奩留汪食之,須臾盡。《金陵志》: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號梅花妝。宮人皆效之。 《江陵記》:洪亭村下有梅回村,舊云是梅槐合生成樹,是以名之。今音訛,謂之梅回。 《南史·柳惲傳》:惲嘗與瑯邪王瞻博射,嫌其皮闊,乃摘梅帖烏珠之上,發(fā)必命中,觀者驚駭。 《杜甫詩注》:何遜為揚川法曹,廨舍有梅樹一株,時吟詠其下。后居洛思梅,請再往。從之,抵揚花方盛開,對花徬徨終日。 《述異記》:會稽山禹廟中有梅梁,忽一春而生枝葉。邯鄲有故邯鄲宮基存焉,中有趙王之果園,梅李至冬而花,春得而食。 《南雄府志》:大庾嶺,即五嶺之一,漢武帝擊南粵,楊仆遣部庾勝屯兵于此,因名大庾。其初險峻,行者苦之。自張九齡開鑿,始可通車馬,其上多植梅,又名梅嶺。《古今合璧》:宋廣平為相,貞姿勁質(zhì)剛態(tài)毅狀,疑其鐵石心腸,不解吐媚辭。然觀其作《梅花賦》清便富艷,得南朝徐庾體,殊不類其為人。 《梅妃傳》:梅妃姓江氏,名采蘋,開元中侍明皇,大見寵幸。性喜梅,所居欄檻悉植數(shù)株,上榜曰梅亭。梅開賦,賞至夜分尚顧戀花下,不能去。上以其所好,戲名曰梅妃,妃有《梅花賦》。 《海墨徽》:言李白游慈恩寺,僧乞詩。白為題訖,僧獻綠英梅,檀香筆,格蘭縑,褲紫瓊霜。 《成都府志》:成都府東閣,即杜甫招裴迪登東亭觀梅處。 《常朝錄》:元稹為翰林承旨,朝退行至廊下時,初日映九英梅隙,光射稹,有氣勃勃然。百僚望之曰:豈腸胃文章,映日可見乎。《唐書·蕭仿傳》:仿拜嶺南節(jié)度使。南方珍賄叢夥,不以入門。家人病,取槁梅于廚以和劑,仿知,趣市還之。《云仙雜記》:袁豐居宅后有六株梅,開時為鄰屋煙氣所爍,屋乃貧人所寄。豐即圖泥塞灶張幕蔽風(fēng)久之,拆去其屋。嘆曰:煙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無傾城笑耳。即使妓秋蟾出,比之乃云可與比驅(qū)爭先。然胭脂之徒,正當(dāng)在后。 陳永陽王宿,酲未解則為蜜浸烏梅,每啖不下二十枚,清醒乃已。 《白帖》:大庾嶺上梅花南枝已落,北枝方開。 《北戶錄》:嶺南之梅小于江左,居人采之,雜以朱槿花和鹽曝之,梅為槿花所染,其色可愛。又有選大梅刻鏤瓶罐結(jié)帶之類,取棹汁漬之,亦甚甘脆。 《五代史·趙匡凝傳》:匡凝敗奔楊行密。行密厚遇之。其后行密死,楊渥稍不禮之。渥方宴,食青梅,匡凝顧渥曰:勿多食,發(fā)小兒熱。諸將以為嫚,渥遷匡凝海陵。《倦游錄》:大庾嶺上有佛塔廟,有婦人題云:妾幼年侍父任英州司寇,既代歸,父以大庾本有梅嶺之名,而反無梅,遂植三十株于道之右,因題詩于壁。今隨夫之任端溪,復(fù)至此寺前,詩已污漫矣。因再書之。云:英江今日掌刑回,上得梅山不見梅。輟俸買將三十本,清香留與雪中開。好事者因以夾道植梅矣。 《六帖補》:前蜀王建判官馮涓好戲,時鳳翔遣張郎中通好來晨,宴接王慮,馮公先語而張子乘之,或致失機,乃令客將傳,達旦請緘嘿。坐既定,而賓主寂然無敢發(fā)其語,端者馮乃取青梅,鏗然一嚼之,四座流涎,因成大笑。 《鶴林玉露》:南唐張泌、潘佑、徐鉉、湯悅俱有才名,后主于宮中作紅羅亭,四面栽紅梅,欲以艷曲記之,佑應(yīng)令云:樓上春寒三四面,桃李不須誇爛漫,已失了東風(fēng)一半。時已失淮南,故佑以詞諷諫云。 《建寧府志》:崇安縣梅亭,趙抃作令時手植梅于后圃,因名。 《詩話總龜》:林逋隱于武林之西湖,不娶無子,所居多植梅,畜鶴泛舟湖中。客至則放鶴致之,因謂妻梅子鶴云。 《宋史·賀鑄傳》:鑄所為詞章,往往傳播在人口。建中靖國時,黃庭堅自黔中還,得其江南梅子之句,以為似謝元暉。 《談苑》:王曾在青州為舉人時,或令賦《梅花》詩,曾詩云:而今未說和羹用,且向百花頭上開。識者已許曾必狀元。及第,仕宦至宰相。 王琪知歙州,吳感作《折紅梅》小詞寄之。云:山花冷落,何曾折一曲紅梅,字字香。 《邵氏聞見錄》:呂文穆大隱莊梅,蓋早梅也。香甚烈而大云,從大庾嶺移其本至此。 《聞見后錄》:千葉黃梅花,洛人殊貴之,其香異于他種,蜀中未識也。近興利州山中樵者,薪之以出,有洛人識之,求于其地,尚多,始移種。遺喜事者,今西州處處有之。 《開封府志》:梅花堂,在許州治北,蘇軾建。 《侯鯖錄》:東坡知潁州,時一夕月下梅花盛開,王夫人曰:春月色勝如秋月色,秋月令人慘悽,春月令人歡悅。何不招趙德麟輩來飲花下。東坡喜曰:誰謂夫人不能詩,此真詩家語也。作《減字木蘭花》以紀(jì)之云:春庭月午,搖蕩春醪,光欲舞步轉(zhuǎn),回廊半落,梅花婉婉香。輕風(fēng)薄霧,都是少年行樂處。不似秋光,只與離人照斷腸。 《冷齋夜話》:王文公居鐘山,嘗與薛處士棋賭,梅詩輸一首曰:華發(fā)尋春始見梅,一枝臨路雪培堆,鳳城南陌他年憶,杳杳難隨驛使來。 荊公嘗訪一高士,不遇,題其壁曰: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特地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嶺外梅花與中國異,其花幾類桃花之色,而唇紅香著。東坡詞曰:玉質(zhì)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fēng),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幺鳳。素面常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魯直詞曰:天涯也得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闌風(fēng)細得香遲,不道曉來開。遍向南枝玉簫弄。粉人應(yīng)妒,飄到眉心。住平生個里領(lǐng)杯深,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 《畫梅譜》:華光道人。方丈植梅數(shù)本,每花放時,輒移床其下吟詠終日,莫知其意。偶月夜未寢,見窗間疏影橫斜,蕭然可愛,遂以筆規(guī)其狀,凌晨視之,殊有月下之思,因此好寫,得其三昧標(biāo)名于世。黃魯直觀之曰:如嫩寒春晚,行孤山水邊,籬落間但欠香耳。 《花史》:洪覺范用皂角膠畫紅梅于生絹扇上,燈月下映之,宛然疏影。 《墨莊漫錄》:王直方立之父名棫,家多侍兒,而小鬟素兒尤妍麗。王嘗以蠟梅花送晁無咎,無咎以詩五絕謝之,有云:芳菲意淺姿容淡,憶得素兒如此梅。唐子西嘗見桃李盛開而梅尚存數(shù)枝,因作詩。時張無盡天覺被召,乃以詩投之。云:桃花能紅李能白,春深何處無顏色。不應(yīng)尚有一枝梅,可是東君苦留客。向來開處當(dāng)嚴(yán)冬,桃李未在交游中。只今已是丈人行,勿與少年爭春風(fēng)。無盡大加稱賞。 《竹坡詩話》:東南之有蠟梅,蓋自近時始,余為兒童時猶未之見。元祐間,魯直諸公方有詩,前此未嘗有賦。此詩者,政和間李端叔在姑溪,元夕見之僧舍中,嘗作兩絕,其后篇云:程氏園當(dāng)尺五天,千金爭賞憑朱欄。莫因今日家家有,便作尋常兩等看。觀端叔此詩,可以知前日之未嘗有也。 《古今詞話》:晁沖之政和間作《漢宮春·詠梅》獻蔡攸,攸以進其父京。曰:今日于樂府中得一人。因以大晟府丞用之。 《馀冬序錄》:宣和中,陳與義以賦墨梅詩受知,徽宗遂登冊府而序其集者,遂有詩能達人之說。 《宣和遺事》:宣和中,宋齊愈為太學(xué)官,徽宗召對曰:卿文章新奇,可作梅詞進呈。須是不經(jīng)人道語,齊愈立進《眼兒媚》云:霏霏疏影轉(zhuǎn)征鴻,人語暗香中。小橋斜渡曲屏深,院水月濛濛。人間不是藏春處,玉笛曉霜空。江南處處黃垂,密雨綠漲薰風(fēng)?;兆诜Q善。次日諭近臣曰:宋齊愈梅詞非惟不經(jīng)人道,且自開花說至結(jié)子黃熟,并天氣亦言之,可謂盡致矣。 《王直方詩話》:蠟梅,山谷初見之,戲作二絕,緣此盛于京師。 祖秀《華陽宮記》:政和初,作艮岳于禁城之東,鑿池為溪澗,因其馀土積而為山,曰飛來峰,腰徑百尺,植梅萬本,曰梅嶺。 《筆談》:吳人多謂梅子為曹公,以嘗望梅止渴也。又謂鵝為右軍,有士人遺醋梅與燖鵝作書云:醋浸曹公一甕,湯燖右軍兩只。 《懶真子》:許洛之間極多奇士,宣和中,崔朝奉、鶠德符監(jiān)洛陽稻田公務(wù)。一日送客于會節(jié)園,官客佐俱入會節(jié),以為景華御苑。德符不知也,晚春復(fù)騎瘠馬與老兵由園內(nèi)坐,梅下哦詩,其間有曰:去年白玉花,結(jié)子深林間。少憩藉清影,低穎遂微酸。次日佐入園,見地有馬糞,知是崔朝奉。是時府官事佐恐不及,而德符未嘗謁之,因此劾奏擅入御苑作踐,遂勒停德符。傳食于諸人家,久之,斂錢復(fù)歸,陽翟聞之田元邈云。《清波雜志》:紹興庚辰,在江東得蜀人黃大輿梅苑四百馀闋,煇續(xù)有百馀闋,復(fù)謂昔人譜。竹及牡丹芍藥之屬,皆有成詠,何獨于梅闕之,乃采掇晉宋暨國朝騷人才士,凡有梅賦者第而錄之,成三十卷。謀于東州王錫老詞以苑名矣,詩以史目可乎。王曰:近時安定王德麟詩云:自古無人作花,史官梅須向紀(jì)中書,蓋以命之矣。煇復(fù)考《少陵詩史》專賦梅才二篇,因他汎及者固多,取專賦略汎及,則所得甚鮮,若并取之。又有疑焉,叩于汝陰李遐年。李曰:詩史猶國史也,春秋之法褒貶于一字則少,陵一聯(lián)一語及梅,正春秋法也。如巡檐索笑,滿枝斷腸;健步移遠之句,至今宗之,以為故事,其可遐遺非少。陵則取專賦可也。后在上饒梅苑為湯平甫借,去湯時以寓客假王顯道侍郎,宅不戒于火,廈屋百間一夕煨燼,尚何有于梅花哉。梅史隨亦散佚,雖嘗補亡,而非元本。歲當(dāng)花開時,未嘗不哦其詩歌,其曲神交揚州法曹,西湖處士,懷舊編而訴遺恨焉。 《輟耕錄》:紹興行宮中有玉質(zhì)亭,梅繞之。 《花史》:宋憲圣后每治生菜,必于梅下取落花雜之。《群芳譜》:宋張功甫圃中植梅三百本,筑堂數(shù)間,花時居宿其中,環(huán)潔輝映朗如對月,因名其堂為玉照。十二月燕游次序,正月玉照堂賞梅,湖山尋梅。二月玉照堂西緗梅、堂東紅梅。十二月湖山探梅,玉照堂看早梅。 《梅溪詩注》:東南蠟梅葉落始開,峽中地暖,花開而葉不落。 《劍南詩注》:成都合江園,蓋故蜀別苑,梅最盛。自初開監(jiān)官日報府,報至開五分則府主來宴,游人亦競集,誠齋江湖。集詩注。余既得麾,臨漳朝士餞余,會于西湖上釗寺,滿谷皆梅花,一望無際。絕頂有亭、榜曰錦屏,余獨倚一株,醉極摘梅花嚼之。同舍張監(jiān)簿,蜀人,名珖,字君玉。相顧曰:清勝如許,謂非謫仙可乎。《齊東野語》:范成大晚歲卜筑于吳盤門外,十里因闔閭,所筑越來溪故城之基。隨地勢高下而為亭,榭所植多名花,而梅尤多。 《二老堂詩話》:政和中,廬陵太守程祁學(xué)有淵源,尤工詩,在郡六年??と硕巫記_,字謙叔,學(xué)問過人,自號潛叟??ひ赃z逸八行薦,力辭,與程唱酬梅花絕句,展轉(zhuǎn)千首,識者已嘆。其博近歲,有同年陳從古,字希顏,裒《古梅花詩》八百篇,一一次韻,其自敘云:在漢晉未之,或聞自宋鮑照以下,僅得十七人,共二十一首。唐詩人最盛,杜少陵二首,白樂天四首,元微之、韓退之、柳子厚、劉夢得、杜牧之各一首,自馀不過一二,如李翰林、韋蘇州、孟東野、皮日休諸人則又寂無一篇,至本朝方盛行,而予日積月累,酬和千篇云。 《西湖志馀》:淳熙五年二月初一日,孝宗過德壽宮,起居太上,留坐冷泉堂,至石橋亭子看古梅。太上曰:苔梅有二種,一種出張公洞者,苔蘚甚厚,花極香;一種出越上,苔如綠絲,長尺馀,今歲二種同時著花。留此少觀,復(fù)命內(nèi)史宣史浩至,賜坐,用內(nèi)人動樂進酒,君臣皆沾醉而退。 淳熙八年正月二日,孝宗遣太子恭迎二殿至南內(nèi),初就凌虛閣排當(dāng)三盞,后至萼綠華堂看梅。是日大雪,太上大喜,盡歡而罷。 《宋史·李韶傳》:韶父文饒,為臺州司理參軍,每謂人曰:吾司臬多陰德,后有興者。韶五歲,能賦梅花。嘉定四年,與其兄寧同舉進士。 《葛邲傳》:邲為東宮僚屬八年,孝宗書安遇字以賜,又出《梅花詩》命邲屬和,眷遇甚渥。 《羅必元傳》:必元干行在糧料院。錢塘有海鰍為患,漂民居,詔方士治之,都人鼓扇成風(fēng)。必元上疏力止之。帝召見曰:見卿《梅花詩》,足知卿志。 《曲洧舊聞》:許洛中有江梅、椒萼梅、綠萼梅、千葉黃、香梅四種。 《花史》:宋趙必連刻苦讀書,開慶間以文蔭當(dāng)補官,辭不就。晚植梅數(shù)百株,名其居曰梅花莊,與弟若槸日吟詠其中。 《饒州府志》:馀干縣藏山上,趙汝愚嘗讀書于此。理宗為題梅巖二字。 《平樂府志》:城東梅花園,宋鄒浩記。 《圖繪寶鑒》:丁野堂住廬山清虛觀,善畫梅竹。理宗召見,問曰:卿所畫者,恐非官梅。對曰:臣所見者,江路官梅耳。 艾淑,字景孟,建寧人,號竹坡,善畫竹。時又有茅汝元,號靜齋,善墨梅,人以艾竹茅梅為稱。 《癸辛雜識》:諸王孫趙孟堅,字子固,善墨戲于水仙,尤得意晚作梅,自成一家。嘗作《梅譜》二詩,頗能盡其源委,云:逃禪祖,花光得其韻度,之清麗間庵紹;逃禪得其蕭散,之布置回視玉面而鼠須。已見工夫,較精致,枝枝倒作鹿角,曲生意,由來端若爾所傳,正統(tǒng)諒末節(jié)舍,此的傳皆偽耳。僧定花工枝則粗,夢良意到工則未女,中卻有鮑夫人能守師,繩不輕墜可憐聞名。不識面,云有江西畢公濟季衡粗丑惡拙祖,弊到雪蓬濫觴矣。所恨二王無臣法,多少東鄰儗西子。是中有趣豈不傳,要以眼力求其旨。踢須止七萼則三,點眼名椒梢鼠尾。枝分三疊墨濃淡,花有正背多般蕊。夫君固已悟筌蹄,重說偈言吾亦贅。誰家屏障得君畫,更以吾詩跋其底。濃寫花枝淡寫梢,鱗皴老干墨微焦。筆分三踢攢成瓣,珠暈一圓工點椒。糝綴蜂須凝笑靨,穩(wěn)拖鼠尾施長梢。盡吹心側(cè)風(fēng)初急,猶把枝埋雪半消。松竹襯時明掩映,水波浮處見飄飖。黃昏時候朦朧月,深淺溪山長短橋。鬧里相挨如有意,靜中背立見無聊。筆端的皪明非畫,軸上縱橫不是描。頓覺坐來春盎盎,因思行過雨瀟瀟。從頭總是揚湯法,??下工夫豈一朝。宜興縣之西地名石庭,其地十馀里皆古梅。苔蘚蒼翠宛如虬龍,皆數(shù)百年物也。有小梅近半寸許,叢生苔間,皆著花極晚。詢之土人云:梅之早者皆嫩樹。故得春最早。樹老則得春漸遲,亦猶人之氣血衰旺老少之異也。此說前所未聞。梅間有小溪流水,橫貫交午,橋下多小石,圓凈可愛。時有散花鳥及人物者,近世以來則有騎而笠者,蓋天地之氣亦隨時而賦形,尤可異也。 《筆記》:天目中峰,禪師趙文敏公與之為方外,交同院學(xué)士馮海粟,子振甚輕之。一日松雪強拉中峰同訪海粟,海粟出梅花百韻詩示之,中峰一覽,走筆而成,如馮之?dāng)?shù),海粟神氣頓懾。 《元史·歐陽元傳》:元幼岐嶷,八歲即知屬文。部使者行縣,元以諸生見,命賦梅花詩,立成十首,晚歸,增至百首,見者駭異之。 《花史》:孤山放鶴亭,林逋隱此,蓄二鶴。每泛舟湖中,客至,童子縱鶴飛報,即歸。后人題句云:種梅花處伴林逋。《西湖志》:至元間儒學(xué)提舉余謙復(fù)補植梅數(shù)百本于山搆,梅亭于其下。 元劉因《東齋諸物》有梅杖詩云:鐵石心腸冰玉姿,掌中潛得歲寒枝。天教一握藏春密,風(fēng)覓馀香就手吹。雪月吟懷隨步履,溪山高興入支頤。玉堂若要扶持用,說向東君也不知。又謝宗可梅杖詩:江路策云香在手,溪橋挑月影隨人。 《復(fù)齋日記》:會稽王冕,元章有高才,其墨梅冠絕古,今斷縑殘楮,人爭寶之。 玉壺冰王冕隱九里山,樹梅花千株,桃柳居其半,結(jié)茅廬三間,自題為梅花屋。 道士張雨,字伯雨,號句曲外史,嘗從王溪月真人入京。初燕地未有梅花,吳閒閒宗師全節(jié),新從江南移至,護以穹廬,扁曰漱芳亭。伯雨偶造其所,恍若與西湖故人遇,徘徊既久,不覺熟寢于中。伯雨覺日已暮矣。閒閒笑曰:伯雨素有詩名,宜作詩以贖過。雨遂賦詩,有風(fēng)沙不憚三千里,將身跳入仙人壺之句,閒閒大喜,送翰林集賢,嘗所往來者袁學(xué)士伯長、謝博士敬德、馬御史伯庸、吳助教養(yǎng)浩、虞修撰伯生俱和之。龍廣寒事母至孝,六月一日母生辰,方舉觴為壽,忽見北窗外梅花一枝甚開,人皆以為孝行所感,士大夫遂稱之曰孝梅,贈詩者甚多,惟張菊存一篇最可膾炙,曰:南風(fēng)吹南枝,一白點萬綠。歲寒誰知心,孟宗林下竹。至治初年,廣寒卒,年百有八歲,猶童顏綠發(fā)云。 《歙縣志》:梅花初月樓,在石門。明太祖幸徽訪,朱升登樓見初月照梅,御書梅花初月四字顏之。 《晚香堂清語》:宣德中,三楊在內(nèi)閣,有從官出松竹梅求題者。榮題松,溥題竹,后皆書賜進士第,賜進士出身。獨士奇起于辟召,乃作題梅詞云:竹君子,松大夫,梅花何獨無稱呼?;仡^試問松和竹,也有調(diào)羹手段無。蓋桂殿秋也,世以此定三楊優(yōu)劣。 辟寒鐵腳道人嘗愛赤腳走雪中,興發(fā)則朗誦《南華·秋水篇》嚼梅花滿口,和雪咽之。曰:吾欲寒香沁入肺腑。 予小莊在秦流極北,屋苦地狹,水南別筑數(shù)椽,為讀書所四檐,植梅因扁梅屋。丁亥震雷屋。仆梅壓移扁故廬,客顧扁而問曰:昔林逋愛梅,未嘗一日去梅。爾愛梅無梅,屋扁梅屋,猶饑人畫餅何益。請去扁。予曰:向也以梅為梅,今也以心為梅,扁何問焉。扁可以理觀不可以物視。物視,片木二字而已;理觀,四壁天地。萬卷春風(fēng),庾嶺香,孤山玉,豈襟袖外物哉。斷斷以爭。其無喋喋以衒,其有皆非物理之平也。請別具只眼??驮晃?。 《復(fù)齋日記》:樂平程楷初發(fā)棹北上赴會,試是夕,夢人有攜扇面畫梅枝,一楷題云:誰把枯枝紙上栽。瓊花錯落帶晴開。天公預(yù)報春消息,占斷江南第一魁。覺而喜,明年果中禮部第一。 《花史》:陳英隱居江南,種梅千株,花時落英繽紛,恍如積雪。 廣西桂林府,滿山皆梅,開時作梅,瘴易染人。 嘉魚人陳從龍少嗜學(xué),每夜讀書至曙,能詩,環(huán)居栽梅,倚樹而臥。 袁宏道《吳郡諸山記》光福,一名鄧尉,與元墓銅坑諸山相連,屬山中梅最盛,花時香雪三十里。 《京口諸山記》:焦山觀音閣,蠟梅一株輕風(fēng)翩反,若傳隱士神者。 《具區(qū)志》:梅花莫盛于洞庭山之后堡下,鎮(zhèn)東山之長圻,豐圻舟輿壺觴,累累不絕。 《地里志》:洪州土貢梅煎。 《西湖志》:永興寺庭前有綠萼二樹,古??扶疏為河,渚西溪之冠。 西溪居民數(shù)百家聚為村,市姚安。春日游西溪詩:梅花引我入溪深,半繞青松半翠林。已耐歲寒成好友,還將春色伴幽岑。蒼煙踏破鞋無跡,明月挑來杖有心。贏得清芬盈客袖,莫愁歸路暮云侵。 《西湖志》:馀凌彥翀于瞿宗,吉為大父。行彥翀作梅詞《霜天曉角》柳詞《柳梢青》各一百首,號梅柳爭春。宗吉一日盡和之,彥翀驚,嘆呼為小友,宗吉以此知名。《峨眉山志》:山有梅子坡,白云禪師道。行偶渴,索水不得,望前坡有梅樹,擬此累累梅實,可以回津。至其地,無一梅樹,而渴已止矣。今建有茶庵,后人援以名坡云。 《羅浮山志》:沖虛觀殿階古梅,傳是葛洪手種,芳烈異于凡梅。鐵??虬枝,堅瘦如削,真千馀年物也。嶺南嘉樹,惟此與智藥所植訶子并傳。 《群芳譜》:長干之南七里許曰華嚴(yán)寺,寺僧蒔花為業(yè),而梅尤富,白與紅植相若,惟綠萼玉蝶植倍之,率以絲縛虬枝,盤曲可愛。桃本者,三四年輒膠矣,不善縛則抽條蔓引,不如不縛者為佳,以故收藏難。每歲開時,但取一二本落后則歸之。又靈谷之左偏曰梅花塢,約五十馀株,萬松在西,香雪滿林,最為奇絕。《具區(qū)志》:梅梁湖,在夫椒山東,吳時進梅梁至此,舟沈失梁,后每至春首,則水面生花。 《湖州府志》:煙霞塢,武康劉穎士別,業(yè)谷口梅花十馀里。 《黃州府志》:春風(fēng)嶺多梅花。 《泉州府志》:南安縣梅花山下多梅樹。 《興化府志》:城東南谷城山,舊有梅隱、松隱、竹隱三精舍。 《惠州府志》:梅花村,羅浮飛云峰側(cè),趙師雄遇美人即此。 《仙居縣志》:景泰二年四月,梅花盛開。《江陰縣志》:陳氏,生員王璉妻。璉死,矢節(jié)自勵。聞有疑之者,時食咸梅即吐核于地,叩天祝曰:妾有二心,此核隨朽。否則尚幸萌糵以白妾心。尋,挺生一樹,枝干日茂。又有疑其易核者,至結(jié)實猶有咸味。人始異之。《貴溪縣志》:少參丘九仞為諸生時,有親某為某州守。往訪焉,投宿一僧寺,使人報守。守不迎,仞亦不入。歲除徬徨廡下,見梅花盛開,題壁曰:清臞本是神仙骨,偃蹇誰驚宰相材。寄語北風(fēng)休太惡,雪深三尺也還開。州有顯者見詩,訝曰:非凡士也。延至家,厚資給之。竟不見守而歸。明年,以春秋魁江右。 《寧德縣志》:嘉靖三年九月初旬,梅花盛開。 《松江府志》:隆慶二年冬十月,梅杏實。 《臺州府志》:明嘉隆間鉅卿林立,即韜鈐起家者,咸有異才張鐵崖中武探花。人有即席出畫紅梅扇索題者,公信筆其上曰:本是歲寒姿,蹉跎二三月。相隨桃李開,含羞面如血。一時嘆服。 《石屏州志》:州西四十里,寶秀巡檢司左蘭若寺中有古梅一株,縱天氣晴明,地?zé)o樹影。枝茂花芬,煙霧不能鎖,鳥雀不敢棲。萬歷初年,有異人寓寺,伐樹滅蹤,不識其故。 《南和縣志》:梅花亭,在西門外路西,亭前后植以梅花數(shù)本,清芬襲人。邑令士大夫每送客西郊,借問梅以當(dāng)折柳。 《濟寧州志》:集玉園,在城之艮,方蠟梅一株,枝葉皆蟠曲于地,花放大如錢。 《萊州府志》:荊坡,在平度州北七里,聳秀環(huán)繞,一州屏障。舊有梅花,至今傳以為異。 《陳留縣志》:元圣寺囂囂亭,三楹階列素梅數(shù)十株,三冬花發(fā),冷韻清香,沁人心脾。 《鄭州志》:梅山,在州境西南,距州一舍鎮(zhèn)山也。峰巒尖秀,峭拔數(shù)十丈,聞往多梅花,故名。 《輝縣志》:梅溪,在縣西四里,衛(wèi)水之涯。元耶律楚材故居,嘗建琴亭月榭于此,種梅數(shù)株,吟詠其中。 《洛陽縣志》:梅花堂,在府治后,以前有梅花六株,故名。《信陽縣志》:蠟梅山,西南四十里山嶺多梅,故名。《延安府志》:鄜州梅柯嶺,在州南三里,相傳有梅樹為杜甫所手植者。 《六合縣志》:鐵牛墩,在縣東南三里,墩旁兩梅,瀕河并植,傳為數(shù)百年物。老干參天,苔枝糾結(jié),如虬龍斗不肯下江北。梅花絕少,每游屐至,司花者輒有惡聲,然后知梅花不肯產(chǎn)江以北故。 胥太學(xué)莊古梅二株,虬枝紛錯,室結(jié)其下,殆堪奇賞。沈太學(xué)莊古梅,一夭矯皴折,香雪橫斜,人不敢直以為梅也。 《懷寧縣志》:百子山之口曰獅巖,多奇石棱峭,巖下一徑如線,徑下臨回溪,諸峰百道,飛泉都從此出。土人萟梅,其上曰梅溪。《歙縣志》:古梅窩,宋吳龍翰之所居也,有古梅突兀,枝連理而茂。 《東流縣志》:梅林山,縣南二十七里,昔有姓梅人居其下,好植梅,后成茂林,故名。 《廬江縣志》:梅山,在治東南三十里,山多梅,故名?;蛟徊懿傩熊娡分箍侍?。 《嘉定縣志》:梅源市,在三十保,俗名黃庵,去縣西北三十六里。明提學(xué)副使里人王圻藝梅數(shù)十畝,得名。今其地方幅十馀里,土人俱植梅樹,花開時香聞數(shù)里,外畫船簫管雜遝而至,人比之小鄧尉。 《武進縣志》:南門外渡石橋而東古梅一株,相傳宋時物夭矯,屈曲掩覆畝許,春日人多移樽賞玩。 《無錫縣志》:拮芳園,在上舍。詩人陳石村筑,種梅數(shù)十畝。 萬梅庵,在縣西南野山,居懸崖邃谷之中,前臨震澤,梅時望若香霧,瀰漫十里,實棲真之奧區(qū)也。 《和州志》:梅山縣東南五里多梅樹。 《富陽縣志》:包家墅,在縣西南,看潮二圖,當(dāng)冬夏之交,旭日初暉,野梅吐萼。約一里許,梅皆數(shù)百年物,古干離披,殊愜幽賞。 雙梅草堂,在靈巖山東南,堂側(cè)兩古梅,離奇夭矯,皆數(shù)百年物。 《嘉興縣志》:梅溪,在縣南四十里,溪傍村落多種梅,故以名溪。 《長興縣志》:綺園,在吉祥門外,文學(xué)臧熹如別業(yè),舊名梅花墅,中有古梅圍,可數(shù)尺,蓋百馀年物,臺榭參差,花木掩映,尤為絕勝。 《山陰縣志》:項里容山直步等地,梅尤奇古可愛,老干奇怪,綠蘚葑枝,疏花點綴其上,夭矯如畫,蓋非凡物也。 《遂昌縣志》:梅溪,在邑北梅山之陽,二水環(huán)匯,植梅茂盛,故名。 《寧州志》:梅嶺在泰鄉(xiāng)一都,峰巒聳峻,盤旋曲屈,隴多梅花。《瑞昌縣志》:梅谷,去縣南三十里,九都之秦山下,夾溪古梅,橫斜素影,不下千株。中有石崖、石屋,髣髴桃源。《武昌縣志》:梅山,距縣南五十里,山多梅樹,故名。《漢陽府志》:漢陽縣梅山,在縣治西四里,其山多梅。《新化縣志》:梅山,在治南四里,舊傳山無草木,一夕忽有梅枝插石上,日就榮茂,歲久凋枯,根干幾盡。晝猶見影于石,人皆以為仙跡,故名。 《莆田縣志》:谷城山下梅樹數(shù)千株,每花時,望如積雪,香聞數(shù)里。 《增城縣志》:梅溪,別業(yè)中,有老梅十馀,如虬龍蟠踞,或偃或仰,奇形異態(tài),不可殫述。其旁修枝挺出,又森如列戟,嚴(yán)冬之夕,寒氣赑屃,玉花璀璨于寂寞之濱,暗香浮動于黃昏之月,誠有足娛人心目者。 《安寧州志》:城內(nèi)太極山有梅二株,蒼古槎枒,嚴(yán)冬花放,清香遠聞。 《祿豐縣志》:東華寺,岡巒險峻,映帶流泉,傍有九石,羅列中一石坪如案。山梅挺生,無栽植痕跡,真奇觀也。《大理府志》:靈會寺,梅相傳植自唐時,其花千層,玉紅色,鐵干橫撐,自是千年物也。過者拱之,不敢褻視。《定遠縣志》:奇峰山寺有千葉梅,一花五實。 《鶴慶府志》:梅城,梅幾三百馀株,環(huán)列成城,花時冉冉,如白云初起。 梅部雜錄《詩經(jīng)·陳風(fēng)·墓門》:墓門有梅,有鸮萃止。〈傳〉梅,楠也。《曹風(fēng)·鸤鳩》:鸤鳩在桑,其子在梅。〈傳〉飛在,梅也。《小雅·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 《左傳·昭公二十年》:晏子侍于遄臺,子猶馳而造焉。公曰:唯據(jù)與我和夫。晏子對曰:據(jù)亦同也,焉得為和。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前漢書·五行志》:僖公三十三年十二月,李梅實。劉向以為周十二月,今十月也,李梅當(dāng)剝落,今反華實,近草妖也。先華而后實,不書華,舉重者也。陰成陽事,象臣顓君作威福。一曰,冬當(dāng)殺,反生,象驕臣當(dāng)誅,不行其罰也。故冬華華者,象臣邪謀有端而不成,至于實,則成矣。是時僖公死,公子遂顓權(quán),文公不悟,后有子赤之變。一曰,君舒緩甚,奧氣不臧,則華實復(fù)生。董仲舒以為李梅實,臣下彊也。記曰:不當(dāng)華而華,易大夫;不當(dāng)實而實,易相室。冬,水王,木相,故象大臣。劉歆以為庶徵皆以蟲為孽,思心蠃蟲孽也。李梅實,屬草妖。《淮南子》:百梅足以為百人酸,一梅不足以為一人和。《風(fēng)俗通》:五月落梅風(fēng),江淮以為信風(fēng)。 《鹽鐵論》:夫李梅實多者,來歲為之衰。 《風(fēng)土記》:夏至霖,霪至前。為黃梅先時,為迎梅雨及時。為梅雨后,時為送梅雨。 《抱樸子》:綺里丹法,用鉛百斤,煮以雄黃,皆成金,太剛,豬膏煮之,太柔,梅煮之。 《程氏遺書》:早梅冬至已前發(fā),方一陽未生,然則發(fā)生者何也。其榮其枯,此萬物一個陰陽升降大節(jié)也。然逐枝自有一個,榮枯分限不齊,此各有一乾坤也。《談撰》:卉木皆感春氣而生,獨梅開以冬。蓋東方動以風(fēng),風(fēng)生木故。曲直作酸,則酸者,木之性。惟梅之味最酸,乃得氣之正。北方水為之,母以生之則易感,故梅先眾木而華。 《埤雅》:天下之美,有不得而兼者,梅花優(yōu)于香,桃花優(yōu)于色,梅花早而白,杏花晚而紅。《總龜》云:紅梅清艷兩絕,晏殊特珍賞之。 張協(xié)《七命》云:酤以春梅,正言春梅者,春實尚青,味酢故也。 《物類相感志》:青梅小滿前嫩脆,過后則易黃。梅子與韶粉同食,不酸不軟,梅葉尤佳。 蠟梅樹皮浸水磨墨,發(fā)光彩。 《竹坡詩話》:林和靖賦《梅花詩》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之語,膾炙天下。殆二百年,東坡晚年在惠州,作《梅花詩》云:紛紛初疑月掛樹,耿耿獨與參橫昏。此語一出,和靖之氣遂索然矣。張文潛云:調(diào)鼎當(dāng)年終有實,論花天下更無香。此雖未及東坡高妙。然猶可使和靖作。衙官政和間,余見胡份司業(yè)和曾公《袞梅詩》云:絕艷更無花得似,暗香唯有月明知。亦自奇絕。使醉翁見之,未專賞和靖也。 許彥周《詩話》林和靖《梅詩》云: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大為歐陽文忠公稱賞,大凡和靖集中,梅詩最好,梅花詩中此二句尤奇麗。東坡和少游梅詩云:西湖處士骨應(yīng)槁,只有此詩君壓倒。仆意東坡亦有微意也。《事文類聚》東坡云:石曼卿《紅梅詩》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此村學(xué)堂中語也。《癸辛雜識》杜南谷云:梅花卻無仰開者,蓋亦自能巧避風(fēng)雪耳。驗之信然。 萬花谷曾端伯以梅花為清友。 韻府張景修以梅花為清客。 《金城記》黎舉常云:以梅聘海棠,但恨時不同耳。《三柳軒雜識》:姚氏殘語,以蠟梅為寒客,今改為久客。《春渚紀(jì)聞》:王舒公嘗賦梅花詩云:須裊黃金危欲墜,蒂團紅蠟巧能妝。與林和靖所賦一聯(lián)極相似:蕊訝粉綃裁太碎,蒂凝紅蠟綴初乾?;蛑^移林上句合王下句,似為全勝。 《山家清供》:山栗、橄欖薄切同食,有梅花風(fēng)韻,名梅花脯。 《山家清事》:梅花紙帳,用獨床傍植四黑漆柱,各掛錫瓶,插梅數(shù)枝。后設(shè)黑漆板約二尺,自地及頂。欲靠以清坐,左右設(shè)橫木,亦可掛衣角,安斑竹,書貯藏,書掛白麈上作大方目,用細白楮作帳罩之,中安小荷葉,鼎燃紫藤香,用布單、楮衾、菊枕蒲褥,乃相稱。 《墨莊漫錄》:宋宣獻公綬宮梅詩云:閬苑春多非世境層,城花早出宮欄用。梁簡文帝《梅花賦》曰層城之宮,靈苑之中。梅花特早,偏能識春之語也。 《瑯琊漫抄》:永嘉閨婦以青梅雕剜脫鏤,以花鳥纖細可愛,以手擘之玲瓏,如小盒闔之復(fù)為梅,謂之梅籃。李太白詩云:珍盤薦雕梅,豈即梅籃歟。 《畫梅譜》:枯梅、新梅、繁梅、山梅、疏梅、野梅、宮梅、江梅、園梅、盤梅其法不同,不可無別。詩曰:十種梅花木,須憑墨色分。莫令無辨別,寫作一般春。 梅之有象,由制氣也。花屬陽而象天,木屬陰而象地。而其故各有五,所以別奇偶而成變化。蒂者,花之所自生,象以太極故有一丁;房者,花之所自彰,象以三才故有三點;萼者,花所自出,象以五行故有五葉;須者,花之所自成,象以七政故。有七莖;謝者,花之所自究,復(fù)以極數(shù),故有九變;此花之所自,皆陽而成數(shù),皆奇也。根者,梅之所自始,象以二儀,故有二體;本者,梅之所自放,象以四時,故有四向枝者;梅之所自成象以六爻,故有六成;梢者,梅之所自備,象以八卦,故有八結(jié);樹者,梅之所自全,象以足數(shù),故有十種;此木之所自,皆陰而成數(shù),皆偶也。 若作臨崖傍水,枝怪花疏,只欲半開;若作梳風(fēng)洗雨,枝閑花茂,只看離披爛漫;若作披煙帶霧,枝嫩花茂,只要含笑盈枝;若作臨風(fēng)帶雪,干老枝疏,只要撥墨淡蕩花間;若作停霜映日,森空峭直,只要花細香舒,葉須圓,而不類杏枝欲瘦,而不類柳似竹之清,如松之實,斯成梅矣。 《捫虱新話》:北人不識梅,南人不識雪,蓋梅至北方則變而成杏,今之江湖二浙四五月間梅欲黃而雨,謂之梅雨。轉(zhuǎn)淮而北則否,亦地氣然也。語曰:南人不識雪,向道似楊花。然南方楊實無花,以此知北人不但不識梅,而且無梅雨;南人不但不識雪,則亦不識楊花矣。予聞關(guān)中人不識蟛蟹,人有得一乾蟛蟹者,或病則掛之門,其病遂愈。沈存中曰:不但人不識,鬼亦不識也。 《貴耳集》:詩句中有梅花二字便覺有清意,自何遜之后,詠梅花不知幾人矣。林和靖八首梅詩,惟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可謂絕唱。有作《聽角詞》五更角里梅花調(diào),吹落梢頭那個花,又有云小窗細嚼梅花蕊,吐出新詩字字香,杜小山云窗前一樣尋常月,才著梅花便不同。綠窗昨夜東風(fēng)少,開遍梅梢第一枝。半夜梅花入夢香,玉人和月嗅梅花。紙帳梅花醉夢間,夜寒無可伴,移火近梅花。惆悵后庭風(fēng)味別,自鋤明月種梅花。 《鶴林玉露》:魏鶴山詩云:遠鐘入枕報新晴,衾鐵衣棱夢不成。起傍梅花讀周易,一窗明月四檐聲。后貶渠陽,于古梅下立讀易亭,作詩云:向來未識梅生時,繞溪問訊巡檐索絕。憐玉雪倚橫參,又愛清黃弄煙月。中年易里逢梅生,便向根心見華實。候蟲奮地桃李妍,野火燒原葭菼出。方從陽壯爭出門,直待陰窮排闥入。隨時作計何太癡,爭似此君藏用密推究。精微前此詠,梅者未之及。 學(xué)齋呫嗶《荊州記》謂陸凱與范蔚宗相善,凱自江東遣使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范蔚宗。并詩一絕云: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后世紛紛舉用多矣,皆以陸范為證,不知劉向《說苑》已載,越使諸發(fā)執(zhí)一枝梅遺梁王,梁王之臣曰:韓子者。顧左右曰:烏有一枝梅,乃遺列國之君。則折梅遣使始此矣。 《詞品》:曹組詠梅詞,皆有佳句。其《驀山溪》云: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用東坡竹外一枝斜更好句,可謂入神。其好事近云:一陣暗香,飄處已不勝愁,絕亦何減,孤山風(fēng)致。《巖棲幽事》:余寒齋焚香點茶之外,最喜以古瓶簪蠟梅水仙。蠟梅古人云:本非梅類,以其與梅同時香,又相近色,酷似蜜脾也。又山谷謂京洛間有一種,香氣如梅,類女工撚蠟,所成故以名之。有湯夷華陰人服水仙花八石,得為水仙。又拘樓國有水仙樹,樹腹中有水,謂之仙漿,飲者七日醉。楊誠齋以千葉為真水仙,而余以為不如單葉者多風(fēng)韻,蠟梅難題,詠山谷簡齋,惟五言小詩而已。獨水仙山谷極為推賞曰:何時持上紫宸殿,乞與宮梅定等差。又考蠟梅原名黃梅,故王安國熙寧間尚詠黃梅詩,至元祐間,蘇黃命為蠟梅,而范石湖《梅譜》又云:本非梅,種以其與梅同時,而香又近之,如鸚??菊,亦以葉梗似菊,而花又同時也。張翊《花經(jīng)》首云:一品九命蠟梅,亦在其中洛陽亦,有蠟梅直九英耳。 《癸辛雜志》云:折梅花插鹽中,花開酷有肥態(tài),試之良然。已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過鐘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僧出酒相餉,因論前事,僧言以腌豕?jié)L汁熱貯瓶梅,卻能放葉結(jié)子,余始知古人鹽梅和羹,故自同調(diào)。 《瓶史·浴梅》:宜隱士浴蠟梅,宜清瘦僧。然寒花性不耐浴,當(dāng)以輕綃護之。 梅花以迎春、瑞香、山茶為婢,蠟梅以水仙為婢。《瓶花譜》:古銅壺、龍泉均州瓶,有極大高三二尺者,別無可用,冬日投以硫黃,斫大枝梅花插供亦得。一品九命梅蠟梅。 梅花初折,宜火燒折處,固滲以泥。 冬間別無嘉卉,僅有水仙蠟梅。梅花數(shù)種而已,此時極宜敞口古尊罍插貯,須用錫作替管,盛水可免破裂之患。若欲用小磁瓶插貯,必投以硫黃少許。日置南窗下,令近日色。夜臥置榻傍,俾近人氣亦可不凍。一法:用淡肉汁去浮油,入瓶插花,則花悉開而瓶略無損。 《瓶史·月表》:正月花盟主梅花,十一月花盟主紅梅,十二月花盟主蠟梅。 《花歷》:十二月蠟梅坼梅香綻。 田家五行梅實少,秫亦少,諺云:樹無梅,手無杯。《花史·蠟梅》:人多愛其香,但可遠聞不可近嗅,嗅之頭痛,屢試不爽。 《西湖志馀》:馬浩瀾評梅詩,林和靖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寫梅之風(fēng)韻,高季迪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狀梅之精神,楊廉夫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為天下春道梅之氣節(jié)。 林和靖疏影暗香之聯(lián),歐陽文忠極賞之,王晉卿顧謂此兩句杏與桃李皆可用。蘇東坡云:可則可,但恐杏桃李不敢當(dāng)耳。黃魯直則愛《雪后園林》才半樹水邊,籬落忽橫枝謂勝前句,王直方則謂池水倒窺疏影動,屋檐斜入一枝低可與前句伯仲。 《事詞類》:奇水陸草木之花香而可愛者甚眾,梅獨先天下而春故,首及之。 《潛確類書》梅具四德:初生蕊為元,開花為亨,結(jié)子為利,成熟為貞;有四貴:貴稀不貴繁,貴老不貴嫩,貴瘦不貴肥,貴含不貴開。 《西湖志馀》:孤山梅花,以和靖著名。然白樂天去郡,有憶杭州梅花,因敘舊寄。蕭律詩三年悶悶在馀杭,曾與梅花醉幾場。伍相廟邊繁似雪,孤山園里麗如妝云云,則自唐時已賞鑒于名公矣。 《群芳譜》:煮鯽魚湯可插梅。 接法,春分后接用桃杏體,杏更耐久。 衣服為梅雨所裛,梅葉煎湯洗。 清水揉梅葉,洗蕉葛衣,經(jīng)夏不脆。 梅部外編《述異記》:嘉興縣朱休之有一弟,宋元嘉中,兄弟對坐。有一犬向休之蹲,遍視二人,遂搖頭而笑曰:言我不能歌,聽我歌梅花。今年故復(fù)可,奈汝明年何。其家驚懼,斬犬榜首路側(cè)。至來歲梅花時,兄弟相斗。弟奮戟傷兄,官收治,并被囚系,經(jīng)歲得免。至夏,舉家時疾,母及弟兄皆死。《龍城錄》:隋開皇中,趙師雄遷羅浮,一日天寒日暮,在醉醒間因憩仆車于松林間酒肆傍,舍見一女人,淡妝素服出迓。師雄時已昏黑,殘雪未消,月色微明,師雄喜之,與之語,但覺芳香襲人。語言極清麗,因與之扣酒家門,得數(shù)杯相與飲。少頃,有一綠衣童來,笑歌戲舞,亦自可觀。頃醉寢,師雄亦懵然,但覺風(fēng)寒相襲久之。時東方已白,師雄起視,乃在大梅花樹下,有翠羽啾嘈相顧,月落參橫,但惆悵而已。 《花史》:唐梅仙祖師學(xué)道于白云山,篤戒行。夏月偶坐化于梅下,數(shù)里間梅花香,經(jīng)旬不息,遠近異之。《四明圖經(jīng)》:大梅山,在鄞縣東七十里,蓋漢梅子真舊隱也。山頂有大梅,木其上則伐為會稽禹廟之梁,其下則為它山堰之梁。禹廟之梁,張僧繇畫龍于其上,夜或風(fēng)雨飛入鏡湖與龍斗。后人見梁上水淋漓而萍藻滿焉,始駭異之,乃以鐵索鎖于柱。 《稽神錄》:廣陵有男子行乞于市,每見馬矢即取食,自云嘗為人飼馬,慵不能早起,其主恒自檢視槽中無草,督責(zé)之,乃取烏梅并以飼馬,馬齒楚不能食,竟以致死。后因病,見馬矢輒流涎欲食,食之與烏梅味正同,了無穢氣。 《摭遺》:蜀州有紅梅數(shù)本,郡侯建閣扃鑰,游人莫得見。忽有兩婦人,高髻大袖,憑欄語笑。郡侯啟鑰闃不見,人唯東壁有詩曰: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種春風(fēng)有兩般。憑仗高樓莫吹笛,大家留取倚闌干。 《事詞類奇》:常州水田寺有紅梅閣,相傳一禪師住寺中。黃冠薛道光訪之,相約出神,同往廣陵觀伽藍會。見紅梅甚開,各執(zhí)一枝歸。薛道光即從袖中取出,禪師則不能,蓋師所出者陰神,道光所出者陽神也。后人遂以是名其閣云。 《武進縣志》:元至正間有龔子彬者,為縣刑吏,素奉法,縣宰頗任之。嘗造獄冊于元妙觀,皆重案也。一日誤斃一婢子,彬因悟嘆曰:此間積案如山,強半屬枉死。盡火之,自請罪于官。擬大辟,尋得減流云南。時刺史滇人,以家書屬之,子彬既與,解役就程。途遇一叟,蒼顏白發(fā),迎謂曰:二人適滇乎。何不與我偕往。一授以杖,一授以韜命,子彬及胥乘馬,飄飄然如御風(fēng)而行。俄至一城,見紅梅盛開,問其時則仲秋,問其地則云南也。遂至刺史家,刺史父見家書封識月日,大駭。因為之請于官,使給假歸,復(fù)跨杖及韜,如前而歸。歸仍遇老叟,取杖及韜辭去。二人見刺史,刺史以為尚未往也。出家書,則益大駭。子彬且出其所攜紅梅一株,至元妙觀植焉。后因以名其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