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唐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偉大的時期。不僅建立了赫赫武功,更在文治方面創(chuàng)造了諸多輝煌。 所以,不僅有很多國家派出使節(jié)進行朝貢和學習。其中日本,在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264年的時間里,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shù)之多、規(guī)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遣唐使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fā)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日本不僅從中國帶回了先進的制度,而且還帶回了諸多先進的文化,尤其是唐詩。不過,讓人想不到的是,唐代偉大的詩人無數(shù),在李白、杜甫、王維等流芳百世的名字里,張繼或許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個。但是他有一首詩,卻是日本人的最愛,甚至被寫進了日本教科書,所有小學生都會背,這是為什么呢?
這首詩就是《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該詩是作者在蘇州出差時,夜宿于江面上,到了夜晚突然聽到寒山寺傳來的悠揚鐘聲,詩興大發(fā)揮毫寫出一首28字的小詩。 這首詩,讓此前默默無聞的寒山寺,變得舉世皆知。更令人稱奇的是,到了晚清,隨著與日本交流的加深,中國人逐漸發(fā)現(xiàn),原來在日本,《楓橋夜泊》家喻戶曉,人人都會背。原來,早在1073年,《楓橋夜泊》便被日本僧人傳回了日本。
由于《楓橋夜泊》所蘊含的空寂、孤獨與物哀之美,切合日本人的審美。因此該詩一經傳入,便大受歡迎。與此同時,《楓橋夜泊》更接近于大白話,都是日本最常見的漢字,因此也十分適合普及。所以,《楓橋夜泊》往往成為日本兒童對于漢詩的啟蒙。 詩中所提及的寒山寺,也是日本人心目中的圣地。每年,都會有大量日本人來到寒山寺,只為聽一下寒山寺的鐘聲。聽完鐘聲后,他們還會爭相求購《楓橋夜啼》的拓片,用作永久的紀念。
這種對寒山寺的迷戀,甚至連日本前任內閣總理大臣森喜朗都不能免俗。早年他來到寒山寺時,曾激動地說:“蘇州和寒山寺是我向往的地方!”因此,日本人對《楓橋夜泊》的愛,是由民族性和崇古等多重因素集合起來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