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魯迅先生 似乎總感覺他周身彌漫著 一股釅茶的苦味兒 家道中落的苦,顛沛求學(xué)的苦 忍見朋輩成新鬼的苦
其實,如果走近一些 會發(fā)現(xiàn)他在卸下投槍匕首后可愛的一面 發(fā)現(xiàn)他能吃苦但更愛吃“甜” 尤其愛吃各類甜點心 可以說是走到哪兒吃到哪兒 成了甜品老饕,也為嘴傷身導(dǎo)致未老先衰 一身甜點味的魯迅,似乎就可以道盡甜點故事 1912 年 8 月,魯迅來到北京教育部工作,因為看不到國家和個人的未來,情緒十分低落,常常宅在紹興會館里輯錄金石碑帖,校對古籍。買點心吃,可能是他那段幽暗時光里為數(shù)不多的亮色。彼時位于觀音寺的稻香村甜食店,離紹興會館不過兩三里路,魯迅常常會去光顧。從 1913年到 1915 年,短短兩年里,魯迅在日記中記錄去稻香村買糕點就有 15 次。在 1913 年五月三日這一天,他去稻香村買了一圓的餅干,按說這一天魯迅是不應(yīng)該吃甜點的。因為他在日記中說,當(dāng)日咳嗽,并且還補(bǔ)了四顆牙。甜點有什么樣的魔力,能將一個有鋼鐵般意志的人,迷得神魂顛倒,連病體都不顧呢?點心中的糖分是解讀這種狂熱的密碼:人體要維持一天的日?;顒?,必須要攝入足夠多熱量的食物。而糖類,是供應(yīng)人體熱量需求最直接的來源。其他攝入的物質(zhì),總要通過分解或轉(zhuǎn)化的形式,生成葡萄糖,然后被人體吸收。從 3 萬年前舊石器時代人類親口品嘗下第一粒熟透的果實開始,對于糖、對于甜品的嗜愛,就烙印在人的基因中。長期繁重的工作,導(dǎo)致魯迅身體透支,常常需要靠糖度日。他的弟弟周作人記載,在廈門時,因為食堂的菜不合胃口,魯迅常常借吃糖聊以調(diào)劑。但是廈門螞蟻多,糖一旦暴露在空氣中,不一會就成了螞蟻的盤中餐。遇到好吃的甜點,更是要大快朵頤。在寓居上海的時候,魯迅愛上了一款名為“倫教糕”的廣東名點。這種糕點是用大米磨漿,加糖水發(fā)酵,蒸制而成。吃上去,滿口軟糯,唇齒留香。來了興致,魯迅還關(guān)心起了倫教糕的“成長經(jīng)歷”。他在《弄堂生意古今談》和《臨時雜文》等文章中提到,倫教糕已經(jīng)從廣東的純粹白糕,變成紅白兩種。白色是桂花口味,紅色是玫瑰口味。如果只是靠糖分充饑,維持身體的基本熱量,魯迅先生其實可以找到很多的替代品。畢竟在初到北平當(dāng)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的時候,他的月薪就是 200 圓,后來增加至 300 圓。這份薪水一直拿到 1926 年。要知道彼時的一銀元,在北京等于一頓涮羊肉,在上海等于十場電影。本已經(jīng)實現(xiàn)菜市場自由的魯迅,為何依然鐘愛于甜點,想必和甜帶來的創(chuàng)作興奮有關(guān)。糖號稱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合法毒品”,因為服用糖分,能刺激大腦產(chǎn)生多巴胺——一種神經(jīng)傳導(dǎo)物質(zhì),讓人感到興奮。在耶魯大學(xué)的一項研究中,甚至出現(xiàn)這樣的場景:實驗者僅看到一杯奶昔,大腦就出現(xiàn)了類似吸服可卡因的興奮反應(yīng)。可以想象,魯迅先生在自己書屋“老虎尾巴”里徹夜寫作,吃了一口甜點,文思就如泉涌,寫下“夢見瘦的詩人將眼淚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閃閃地鬼?眼”這些高妙的意識流的句子。其實,不光是魯迅,愛吃甜點甜品的作家,比甜品店案板上的白芝麻還要多:冰心每日必吃巧克力,即使是困難的上世紀(jì) 60 年代,也依然設(shè)法搞來打牙祭;傅雷先生能自制名叫“豬油黑棗”的姑蘇風(fēng)味點心;更饞甜點的是張愛玲,少時家樓下有一家著名糕點店起士林,張愛玲常被那里“噴香的浩然之氣”饞得無法入睡。而這些人終生與甜點心為伴,大抵是用這份小小的甜來彌補(bǔ)創(chuàng)作的苦吧。“1923 年 12 月 15 日,午后,往總布胡同燕壽堂觀齊壽山結(jié)婚禮式,留午飯?!濒斞冈谶@一天的日記中寫道。魯迅的日記,記人記事向來寥寥幾筆。如果把參加婚禮這個場景用鏡頭語言描述,或許是這樣的:大廳里賓客熙熙攘攘,魯迅先生撿一個清靜角落坐下。看著桌子上擺放的“蜜三刀”等喜果,笑吟吟地放下卷煙,就著茶水大口吃了起來。蜜三刀,是廣大北方地區(qū)的婚禮酒宴??汀Kǔ:退?、瓜子一道,當(dāng)作開胃點心。蜜三刀是蜜制小吃的一種,這個蜜指的是飴糖,由谷物糧食經(jīng)發(fā)酵糖化而成,因而這類小吃又被稱為“蜜食”。 圖為蜜三刀,因表面有三道刀痕而得名,是廣泛分布于北方地區(qū)的甜點,常常出現(xiàn)在婚宴上,帶給主賓喜慶的祝福。攝影/黃小黃 中國最早的人工制糖,便是飴糖,《說文解字》說:“糖,飴也?!北狈降奶瘘c,有許多都以“蜜”當(dāng)頭,除了蜜三刀,還有河南許昌一帶的蜜食、陜西西安的蜜食果、甘肅蘭州的八寶蜜食,等等。它們給生活帶來一抹甜蜜的同時,還隱含著中國人食糖的古老歷史。把它擺在婚宴之上,既有甜蜜的祝福,也多了幾分可堪咂摸的意味。河南登封有個諺語叫:“養(yǎng)個閨女就是養(yǎng)個果子籃。”這個果子就是當(dāng)?shù)孛凼场郫B果子。這是一種油炸食品,石磨香油、精面粉、鮮雞蛋攪拌和勻,幾經(jīng)揉團(tuán),先由短搟杖推搟,再用細(xì)長搟杖旋圓,大如蒲團(tuán),薄似蟬翼,層層相疊,切成塊狀,放進(jìn)油鍋烹炸,控油后敷上一層蜂蜜,撒上脫皮白芝麻,晶瑩剔透,芳香四溢。按照當(dāng)?shù)亓?xí)俗,在結(jié)婚的頭一天,新郎會提著剛炸好的甜酥酥的折疊果子上丈人家拜訪,先敬岳父岳母,待老人吃完后,再分給女方其他親戚品嘗。這多道折痕的樣式,被賦予了“婚姻生活一波三折”的內(nèi)涵,上面的蜜,就變成了“即使如此也要甜蜜”的祝福。與蜜三刀頗有幾分相似。北方的蜜食還有一個特點,黏。作為北方人,無論是婚慶中吃蜜三刀、折疊果子,還是平時吃糖耳朵這類的甜食,都會感嘆一句“真黏牙嘿”。魯迅在坐席時,沒準(zhǔn)會和朋友們說起他小時候送灶王爺?shù)慕?jīng)歷。他們會給灶王爺吃一種叫作“膠牙餳”的糖果,“柑子那么大小……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目的是黏上灶王爺?shù)淖?,不讓他給玉帝告狀。到最后,這些糖只黏住了小孩子的嘴,讓他們又想大吃一場,又會心有余悸。北方婚慶的蜜食,當(dāng)然不是為了“封口”,只是希望信任能甜甜蜜蜜,如膠似漆。林語堂曾幽默調(diào)侃說:“愛情是點心,婚姻是飯?!倍谌藗儗橐龅钠诖校橐鲆彩且环N點心,一種甜點心。1927 年,魯迅由廈門前往廣州,赴中山大學(xué)任教。偶然一次與太谷巨賈——蔣介石的連襟孔祥熙碰面,后者送給魯迅一盒自己家鄉(xiāng)的特產(chǎn)太谷餅,味道頗佳。太谷餅因山西晉中太谷縣而得名,那里在明清民國時期,商業(yè)、銀行業(yè)繁榮,被譽(yù)為“東方的華爾街”,是晉商活動的核心區(qū)域。商賈云集沉淀下的,必然是如山的財富和寄身其上的優(yōu)渥生活,太谷餅就是商人味蕾疲憊后的治愈性甜點。相傳,太谷縣城東南的溝子村有一富家太太,對甜餅情有獨鐘。然而端上來的點心,不是嫌棄太膩就是太干,家人為難,就懸賞求名點??h城里一家燒餅鋪老板,遂來揭榜挑戰(zhàn)。他用白面、白糖、雞蛋清、芝麻油混成一種直徑 12 厘米、中間厚 3 厘米的甜餅。色黃而不黯,質(zhì)酥而不硬,入口軟而不綿、甜而不膩。這一下,就打開了那個闊太太和眾多美食家的金口,流傳開來。這讓人想起周作人的《再談南北的點心》,文中說:“點心招牌上有常用的兩句話,我想借來用在這里,似乎也還適當(dāng),北方可以稱為'官禮茶食’,南方則是'嘉湖細(xì)點’?!敝苁峡甲C了嘉湖細(xì)點的歷史淵源,認(rèn)為一個“細(xì)”字體現(xiàn)的精致糕點,其背景是明清幾百年里嘉興湖州一帶大商人的富貴氣息,與太谷餅的傳播頗為相似。 圖為東南地區(qū)的特色甜點豬油糕,制作過程中需要將豬板油丁與糕粉拌勻平鋪。最后還可添加核桃仁、葡萄干、青紅絲等。攝影/山林食紀(jì) 周作人談到桂花球、松仁纏、核桃纏、玉帶糕、棗泥糕、玉露霜、紅菱餅、雞骨頭糕干、金棗龍纏豆,字里行間,都有著江浙水鄉(xiāng)的風(fēng)味。但這一切都和故鄉(xiāng)紹興一樣,遙不可及,以至于彼時身在北京的周作人,生起莼鱸之思,在《北京的茶食》一文中向讀者求助——“北京的朋友們,能夠告訴我兩三家做得上好點心的餑餑鋪(糕點鋪)么?”許多名甜點誕生于商人的夜宴,但它們沒有被奉為私人獨享定制而在深宅大院中獨自向晚,具有商業(yè)頭腦的主人,會不遺余力地推廣它們,讓它們蜚聲海內(nèi),這樣才能從中漁利。在推廣甜點上,商人謀略極多。比如用家鄉(xiāng)甜點心攻下幾個名人,有了名人背書,自然天下聞名。給魯迅太谷餅的孔祥熙,據(jù)說也曾把這道家鄉(xiāng)甜點推薦給蔣介石,令其品嘗后贊嘆不已。又或者,商家們要不斷開拓店面,來擴(kuò)大影響力。于是蘇州的稻香村北走京城,天津的起士林南來滬上。蘇州稻香村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 年)被一個叫郭玉生的人帶到北京,地址就在紹興會館不遠(yuǎn)處的觀音寺,魯迅近水樓臺,自然成了這家稻香村的??汀?/span>作為京城南食第一家,稻香村剛一開店就火爆京城。又因為其在清朝商務(wù)部注冊,官方規(guī)定在京城四十里范圍內(nèi)不能重名,一時間“李鬼”如雨后春筍,桂香村、稻香春讓食客一時難辨真假。稻香村的老家蘇州,可謂最能“嗑”糖的城市。其實,在宋元時期,蘇州人還是以咸口為主,比如元末蘇州人寫的菜譜,近七成用鹽,含糖菜品不足 15%。如何養(yǎng)成今日餐前甜食、餐后點心無糖不歡的飲食習(xí)慣了呢? 有說法稱因為明清時期,蘇州是福建兩廣地區(qū)蔗糖的集散地之一,糖觸手可得,蘇州也就成了粵糖、閩糖的主要消費(fèi)基地。乾隆年間廣東潮陽縣令就曾寫詩記載,“到冬裝向蘇州賣,定有冰糖一百船”。充足的蔗糖供給,讓甜點心價廉物美,點心鋪更是鱗次櫛比,開滿大街小巷。在古代,糖本來是一種奢侈品,一般平民是無福消受的。古人食用糖品的來源,主要有蜂蜜、飴糖、蔗糖等幾種,尤其以用甘蔗榨汁制糖為主。 唐代規(guī)定,糖蜜、石蜜、蔗糖、甘蔗等地方特產(chǎn)的蜜糖,都要作為貢品,供給朝廷。南宋時特設(shè)制糖局,以滿足皇室貴胄的享用。所以,只有隨著生產(chǎn)力發(fā)展、商業(yè)發(fā)達(dá),糖類食品才能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商人逐利,錢幣上也沾染了幾分甜意,流動的商貿(mào),匆匆忙忙地把各地的甜點心接上,然后風(fēng)風(fēng)火火送往他鄉(xiāng)。伴隨商業(yè)而生的各種甜點,釋放出一種甜蜜的張力,逐漸滲透進(jìn)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三十歲不到,牙齒就掉光了,滿口義齒。我戒酒,吃魚肝油,以望延長我的生命,倒不盡是為了我的愛人,大半是為了我的敵人,我自己知道的,我并不大度?!?/span> 在電影《黃金時代》中,蕭紅要離開上海,魯迅先生設(shè)宴送行后,躺在躺椅上不無悲傷地說道。在這部影片上映的 2014年,在大洋彼岸的墨西哥,于當(dāng)年年初正式對碳酸飲料征稅,成為全球第一個施行“糖稅”的國家,之后,歐美等多個國家加入征收“糖稅”的隊伍中。2016 年 5 月 13 日, 國 家 衛(wèi) 生計生委正式發(fā)布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其中強(qiáng)調(diào)每個人應(yīng)該控制添加糖攝入量:“每天糖的攝入量不超過50g,最好控制在 25g 以下。”人民似乎還沒有吃夠甜,無糖時代就悄無聲息地來臨了。甜點界也跟起了飲料界的風(fēng),放佛一夜之間,“無糖甜點”“木糖醇蛋糕”鋪滿了大街小巷每一家糕點店的貨架。國家為何控甜?那倏忽之間就隊伍壯大的恐甜黨怕的又是什么?首先,糖在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給人帶來興奮和快樂的同時,也在偷偷阻止大腦發(fā)出飽腹感的信號,于是人很容易不加節(jié)制地攝入糖分。此時,面對糖分的大量入侵,胰島作為守軍,需要派遣胰島素去抑制,來降低血糖水平;但是胰島素同時會加速脂肪的合成和儲存,這就導(dǎo)致人更加肥胖。而肥胖帶來的健康焦慮和體型焦慮無疑是巨大的,看看莎士比亞是怎樣嘲諷胖子的——“水腫的膿包”“龐大的酒囊”“堆疊著臟腑的衣袋”“肚子里填著臘腸的烤?!薄趺礃?,看到這里是不是突然冒出一股冷汗,然后把高糖的甜點又放下了。同時,過分的攝糖,也會加大胰島的代謝壓力,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引發(fā)糖尿病,而糖尿病的并發(fā)癥高達(dá)100多種,對身體健康是一種極度摧殘。 近代詩人、翻譯家蘇曼殊自稱“糖僧”,他嗜糖如命,曾經(jīng)一日吃數(shù)十包蘇州酥糖,也曾有敲掉金牙換糖吃的離奇舉止,還喜歡暴飲暴食(有研究者稱是糖尿病癥狀),最終未滿 35歲就溘然離世。魯迅先生 30 歲不到便牙齒掉光,和吃甜過多或許不無關(guān)系。對于嗜甜的人來說,身體健康總是讓位于口腹之欲。魯迅常??赐暄泪t(yī)后,買一些甜點犒勞自己,可憐的牙齒最終成為甜點的犧牲品。倘或,魯迅生活在當(dāng)今,看到用糖醇代替?zhèn)鹘y(tǒng)蔗糖生產(chǎn)的甜點,是樂見其成然后飽腹一頓,還是吶喊一聲“代糖不是糖”呢?文章選自 《中華遺產(chǎn)》2022年1月刊 《魯迅and甜點》 撰文:馬若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