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果殼童學館(guokr_kid),經授權轉載很多人都喜歡用“乖”來表揚一個小孩。家長們也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乖一點”:“你最乖了,爸爸媽媽喜歡你這樣的孩子?!?/span>“我是為了你好,你聽大人的不會害你的?!?/span> 很多孩子在大人這樣的教導下深信不疑,“乖巧”就是有道理,“聽話”就是好孩子。但是,乖孩子的“紅利”并不能持續(xù)到長大后,乖孩子們反而要面臨更多的痛苦。不能否認,有一些孩子,確實生下來就會乖一些,像天使寶寶一般。心理學上稱他們?yōu)椤叭菀仔蛯殞殹?,這類小嬰兒通常情緒溫和,能很好的適應新事物的變化,這是屬于孩子天生的氣質類型。我們今天要講的“乖孩子”,并不是說這些“天使寶寶”,而是聊聊那些被后天改造出來的孩子們。來自里加的阿西婭,就是這樣一個被改造出來的乖孩子。她曾在紐約時報上講述了她的童年故事:“我總是想去討好別人?!?/span>阿西婭表示,這是她小時候的座右銘。“在大人心中,我是一個好女孩,非常非常好的女孩。在生活中,我表現良好、為人禮貌、性格善良、順從聽話。對于任何事情,我都會習慣性地核對、檢查、再確認,”他們很貼心:會體諒父母、迎合父母,習慣性地討好他人。 大家都喜歡乖孩子,因為他們總可以迎合或滿足大人的需求:自顧不暇的家長,孩子的需求是一種負擔,孩子“乖”一點,負擔就少一點; 大人能在“乖孩子”身上找到權力感; 想從孩子身上索取愛和關注; 認為自己付出的很多,孩子應該變成自己期待的模樣; 認為一個順從乖巧的孩子,在社會上不容易跟別人起沖突而吃虧... ...
家長的需求滿足了,可是孩子們自己的需求呢?
圖源@Nienke Burgers,Unsplash這讓我想起日本教育學者川北稔在《80/50兩代相纏的家庭困境》中描述的一幕:剛剛上幼兒園,只有3歲的清美對媽媽說:“因為媽媽很忙,所以我一直叫自己要乖乖聽話?!?/strong>讓我想起了科幻片《黑鏡:方舟天使》中,母親為了掌控孩子的一切言行,在女兒大腦中植入芯片。不想讓孩子了解的東西,就把孩子看到的畫面設置成馬賽克。讓我想起了在《媽媽是超人》中,媽媽和兒子在餐廳吃飯,媽媽要求兒子像大人一樣反過來哄自己,兒子稍微心不在焉,媽媽就會表現出失落、鬧情緒。讓我想起了《小舍得》中,顏子悠不聽從媽媽在學習上的意見,專注自己喜歡但媽媽不喜歡的愛好時,媽媽就會情緒爆發(fā)。 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在2000名受訪者之中,48.4%的受訪者有“配角綜合征”。而在這群人中,53.9%受訪者將“配角綜合征”歸咎于從小接受的“乖孩子”教育理念。他們需要成全他人,壓抑自己,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和心理沖突中不斷成長[1]。 圖源@Chinh Le Duc,Unsplash成年人眼中的乖孩子更多的是“被乖的孩子”,是改造的結果。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產生“我”的概念,隨之也會產生“我”的想法,也會向身邊的人表達屬于自己的想法與感受。與父母意見相左,甚至是叛逆期,其實都意味著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作為獨立的個體,孩子也需要擁有自主感和掌控感。科普心理作家海苔熊曾說過:“如果你的孩子成長過程沒有叛逆的話,你就要擔心了,那表示他躲在你的雨傘底下,沒辦法走出自己的人生……”乖孩子表現出來的乖,是以犧牲自我和自主需求為代價的。 圖源@Annie Spratt,Unsplash每當孩子與父母不一致,稍顯叛逆時,大人為了省事,就會拿出“你要乖”這一終極大招,成為懶得溝通、懶得接受、懶得講道理的替代方案。孩子面對自己的需求被打壓,他們通常退無可退,會產生兩種非自主的應對方式:強迫性順從和對立性違抗。當孩子表現出強迫性順從時,一個“乖孩子”就誕生了。父母可能沒有察覺到,這種順從是源于孩子為了避免違抗父母而產生內疚,以及是否會失去父母的愛的擔心[2]。孩子表面是順從的,當孩子的要求被父母拒絕、被父母無視時,他們的內心也是埋怨的。這種對父母矛盾的心情,會帶給孩子壓力,造成一種內心的緊張感。 電視劇《小舍得》中,顏子悠勇敢地說出了心里話有研究顯示,這一類孩子(人造的乖孩子)更容易出現自尊水平低和心理健康問題,例如焦慮、抑郁的情況[3]。同時,他們缺失的自主感和掌控感也是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的要素。 電視劇《小歡喜》中,聽媽媽話的乖孩子喬英子被壓抑到抑郁人造乖孩子的心路歷程,可能就像日本心理學大師加藤諦三在《人生的悲劇從當個“乖孩子”開始》中描述那樣[4]:不做自己,因為那不夠好; 不敢拒絕他人或害怕被他人拒絕,因為會給人添麻煩; 無法信任自己,因為從小到大沒有人告訴你:你做得到; 不相信任何人,因為與他人交心,可能會被傷害或被利用; 不敢表露真實情緒,因為別人一旦知道真實的你是什么模樣,就再也不會靠近你、愛你; ......
 不鼓勵養(yǎng)“乖孩子”,并不是說支持孩子完全不聽從父母的意見,處處違抗父母的意愿。而是面對決策時,孩子會自發(fā)地去考慮別人、體貼他人而做出改變,而不是被迫犧牲自己需求。曾經看過一位澳洲的教育學者比較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都可以改變孩子的行為:Compliance——意思為順從,對應的就是我們今天討論的“乖孩子”行為。當孩子因為順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時,更多的是因為外在的因素:父母的權力、擔心懲罰、期待獎勵等等…… Consideration——直接翻譯過來就是體貼、關心、考慮,我這里把它翻譯為“大局觀”。當孩子出于考慮“大局觀”而改變行為時,他們會考慮另一個人(他們的養(yǎng)育者、父母或朋友……)的需求,以及他們自己的需求。這是一種內在的動力,源于孩子的同理心、自尊心和自制力。 “大局觀”其實是在尋找一個平衡,平衡自己的需求和他人的需求。我們不是去培養(yǎng)一個不乖的孩子,而是去培養(yǎng)一個有“大局觀”的孩子。如果我們想讓孩子考慮家長的感受,體貼家長的處境,那么我們也同樣要考慮孩子的需求,接納孩子的想法。遇到需要解決的事情時,比起“你要乖”,我們可以給孩子不一樣的回應:“你怎么了,我看你有些難過,你能和我說一說嗎?” “你剛剛發(fā)脾氣了,我知道你不高興,你很生氣。媽媽也是一樣的,媽媽看到你生氣我也不開心。我現在就是為了幫助你的,我們先平復一下心情,我會陪著你一起來解決這個事情。” “你為什么這么想?可以跟我說一說嗎?” “媽媽是這樣想的……” 當孩子聽到這樣的回應時,他們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緒、自己的需求被重視和接受,這是一個溝通和協商的過程,而不是命令和聽從。所以,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他們也會模仿和學習我們的做法,我們的“大局觀”。 圖源@Vitolda Klein,Unsplash當孩子的需求干擾到我們的需求時,問題就隨之發(fā)生了。孩子鬧著要媽媽陪,但大人要工作…… 孩子想去踢足球,但大人想讓他在家里放松…… 孩子想去自己夢想的大學,但大人已經為他選好了大學選好了工作…… 但事實上,孩子并不是做錯了,而是有自己的需求,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和需求,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傾聽孩子的聲音就是了解孩子行為背后原因和需求最好的方法。積極地傾聽表明我們正在考慮他們,并認真對待他們的需求。在傾聽孩子的需求的同時,我們也可以在溝通中鼓勵孩子考慮大人的需求,提出我們的想法。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在《家長效能訓練》一書中,介紹了一種三段式溝通方法[5],可以通過傳遞信息,讓孩子明白父母的處境,考慮父母的想法,以及孩子可以幫助父母做的事情。同時,孩子也可以用同樣溝通模式,表達自己的需求。我們可以嘗試這樣說: 當……(描述孩子的行為)+我感到……(命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因為……(描述自己或者其他人受到的影響) 比如:“我知道你想讓媽媽陪著你,我也希望可以一直陪著你玩。不能陪你我也很難過,但是媽媽也特別著急,因為明天有很多很多事情,比你幼兒園的事情還要多,媽媽在家也得去工作,就像你在家有時候也要寫作業(yè)呀!”這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在生活中家長通常疲于溝通,總是想用最快的、最省事的方法解決問題,這些溝通往往會被一句“你要乖”取代。這其實是一種特別偷懶的行為。 她后來生了兩個女兒,她給予女兒很多自己童年沒有的自由,教會女兒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告訴女兒她們和其他人一樣,值得做出自己的決定。如果你也曾是那個被“乖孩子”束縛的小孩,沒關系的,我相信你會在自己孩子的教育上,做得比上一代人更好。也希望你也這樣相信自己。 來源| “果殼童學館”是果殼旗下的兒童教育公眾號,這里有可信賴的育兒科學知識,隨時隨地的家庭STEAM教育。 幫你成為具備未來視野的家長,幫助孩子探索世界、學會思考,培養(yǎng)屬于未來的優(yōu)秀人才。 [1]人民網-健康生活。發(fā)布于2016年12月29日[2]Soenens, B., & Vansteenkiste, M. (2010). A theoretical upgrade of the concept of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Proposing new insights on the basis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Developmental Review, 30(1), 74-99.[3]McClure, E. B., Brennan, P. A., Hammen, C., & Le Brocque, R. M. (2001). Parental anxiety disorders, child anxiety disorders, and the perceive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n an Australian high-risk sample.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9(1), 1-10.[4]Kato, T. (2015). 人生の悲劇は「よい子」に始まる.[5]Gordon, T. (2001). 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 Random House USA Paperbac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