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代是中國歷史上繼秦代之后出現(xiàn)的朝代。分為“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其中新莽(公元9—公元25年)因為歷時短暫,一般歸入東漢。我們習慣稱為兩漢。 ![]() 漢高祖劉邦 兩漢時期是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一段歷史,漢高祖至漢文景時期的漢朝,經(jīng)濟實力直線上升,成為東方第一帝國,與西羅馬并稱兩大帝國。中亞和西域各大國也都聞而懼之。而到了漢武帝時期,已經(jīng)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 ![]() 張騫出訪西域 張騫出西域首次開辟了著名的 “絲綢之路”,開通了東西方貿(mào)易的通道,中國從此成為世界貿(mào)易的中心,正是因為漢朝的聲威遠播,外族開始稱呼中國人為“漢人”,而漢代人也樂于這樣稱呼自己,“漢”從此成為了偉大的中國華夏民族的永遠的名字。 現(xiàn)在的漢代玉器主要出自于墓葬。出土玉器比較豐富的墓葬,屬于西漢的有:陜西省興平茂陵,臨潼斜口鎮(zhèn),西安三橋鎮(zhèn)和席王村,咸陽狼家溝等;河北省定縣漢墓,滿城漢墓,陽原北關等;山東省長清濟北王陵,巨野紅土山,曲阜九龍山,萊蕪東泉河村等;江蘇省儀征煙袋山,徐州獅子山、寒山等;河南省永城芒山鎮(zhèn)、保安山,三門峽火電廠等;湖南省衡陽鳳凰山等;廣東省廣州象崗南越王墓;北京市西郊大葆臺。等等。 ![]() 南越王墓遺址 屬于東漢的則有:陜西省咸陽、華陰等;河南省淮陽北關,洛陽燒溝、東關;河北省定縣北莊,中山王墓;山東省梁山柏木山,青州馬家冢;江蘇省徐州土山,揚州邗江寶女墩;安徽省亳縣鳳凰臺、董園村,合肥烏龜墩。等等。 01、漢代玉器的種類漢代玉器可分為禮器、葬玉、裝飾品和實用品四大類 : 01-1、禮器類 漢代玉禮器仍然保持了傳統(tǒng)的器物造型,但其數(shù)量有限,而且其使用方式大多已經(jīng)不僅僅限于禮器功能,例如,玉璧、玉圭等常常用來鑲嵌在棺材外表;而玉琮有的被改制為一般的生活用具。有些玉璧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系璧,裝飾功能就更為明顯了。不過,因為它們大多仍然沿用了舊有的形制,這里仍然歸入禮器類。 01-1-1、玉璧 玉璧是漢代玉禮器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的一種在璧體外加紋飾圖案的新式樣,通常稱作“出廓”璧或系璧。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有25件玉壁,其中最為精美的是透雕雙龍白玉璧。其玉質潔白晶瑩,璧的兩面琢刻谷紋,上端透雕一對屈身而立、張口露齒、矯健威嚴的玉龍,頂端還有透雕的云紋,中間有一個可供佩系的穿孔。通高25.9厘米,外徑13.4厘米,內(nèi)徑4.2厘米,厚0.6厘米。 ![]() 雙龍玉璧 河北定州中山簡王劉焉夫婦合葬墓出土的一件東漢系璧,青灰色,兩面紋飾相同。周緣微起小棱,滿飾谷紋。上部凸出透雕雙螭,舞爪相斗,并點綴流云紋,雙螭出沒于云間。紋飾優(yōu)美、生動,琢磨精致。高25.5厘米,外徑19.9厘米,厚0.7厘米。 ![]() 東漢系璧 山東青州出土的一件玉璧,在上部中心鏤空隸書“宜子孫”三字。像這樣鏤刻吉祥詞語的漢代玉璧,為數(shù)甚少。 ![]() 宜子孫玉璧 01-1-2、玉琮 漢代玉琮十分少見。江蘇省漣水三里墩西漢墓出土的玉琮,上面扣有銀蓋,下面套有以銀鷹為足的銀底座。滿城1號漢墓所見的玉琮,也已改制為小盒。這兩件玉琮顯然是經(jīng)過改制,已經(jīng)不再作為禮儀用的玉器了。 ![]() 三里墩西漢墓出土的玉琮 01-2、葬玉類 在漢代,玉被認為是山石之精,吞食可以長壽,殮尸可以不朽,佩戴可以避邪。因而漢代將玉殮葬制度發(fā)展到了極致,創(chuàng)立了完備的玉衣殮葬制度。 葬玉器型主要有四種:玉衣、玉塞、玉琀和玉握。 01-2-1、玉衣 也稱作玉匣、玉枰。玉衣的外觀與人形相似。就其部位而言,可分頭罩、上身、袖子、手套、褲筒和鞋子6部分。東漢時期,玉衣已明確分為金縷、銀縷、銅縷3個等級,確立了分級使用的制度。據(jù)《后漢書》載,漢代皇帝死后使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列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使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衣。近幾十年來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中,共出土了金縷玉衣4套,銀縷玉衣1套。1968年滿城漢墓玉衣是我國考古發(fā)掘中第一次發(fā)現(xiàn)完整的金縷玉衣。 ![]() 靖王劉勝 金縷玉衣 墓主人中山靖王劉勝玉衣全長1.88米,使用1100克金絲將2498片不同形狀、角上穿孔的玉片編綴而成。劉勝之妻竇綰的玉衣全長1.72米。為了死者裝殮時穿用方便,玉衣被分為頭部、上衣、褲、手套和鞋等5部分。 1983年在廣州象崗山發(fā)現(xiàn)的南越王墓中出土了史書上未曾記載的玉衣新品種——絲縷玉衣。整件玉衣長1.73米,由2291塊玉片用絲縷和麻布粘貼編綴而成。一般認為,玉衣制度來源于東周時代的玉覆面。臨沂劉疵墓出土的玉衣,只有頭罩、手套和鞋子。 ![]() 漢代玉頭罩、手套和鞋子 而長清雙乳山濟北王陵只發(fā)現(xiàn)了玉覆面。它們可能都是早期的玉衣形式。濟北王陵出土的玉覆面較有特色。整個玉覆面由額、頤、腮、頜、耳等17塊玉片和鼻罩組合而成。各玉片內(nèi)側下棱和鼻罩邊緣處斜穿細微孔,鼻罩鏤空云雷紋。長20厘米、寬23厘米,厚2.9厘米。 ![]() 漢代玉覆面 01-2-2、玉琀 漢代的玉琀都作蟬形,大概因為蟬具有善變和復活的特征,人們也希望故人死而復生。河北省定州中山簡王劉焉墓出土的一件屬于東漢時期的玉琀,通體潔白晶瑩,猶如羊脂。蟬體扁平,雙目、吻部及雙翅尖、尾尖均突出體外。以直線或弧線勾勒出蟬首、雙翼、腹、尾等細部,紋飾刀法簡練、有力,立體感較強,俗稱“漢八刀”。雙翼有薄而透明之感。線條簡潔明快,雕工技藝嫻熟,是漢代玉器中難得的珍品。長6.2厘米,寬3.3厘米,厚0.8厘米。有的玉琀有孔,可能改作佩玉之用。 ![]() 漢代玉琀 01-2-3、玉握 也稱玉豬,因為其形制為豬形,是下葬時死者手握之物。玉豬的流行是在東漢和魏晉時期,西漢時期玉握的形狀還不固定,如滿城兩座漢墓,死者手中所握就是無孔的玉璜。漢代玉握的雕刻技法與玉琀相同,都是用簡練的“漢八刀”手法雕琢而成。長度一般在10厘米,寬度在3厘米以下。山東省長清雙乳山西漢濟北王陵出土的一對玉握,長10.4厘米,寬2厘米,高約2.6厘米~2.8厘米。 ![]() 西漢玉握 01-2-4、玉塞 玉塞是漢代獨有的一套葬玉,組合最全的是九竅塞,用以填塞或遮蓋死者身體上的九竅之孔,目的是防止精氣逸出體外。滿城兩座漢墓出土的九竅塞,耳塞、鼻塞、口塞和肛門塞共6件,眼蓋和生殖器蓋共3件。眼蓋作橢圓形,寬徑約4.5厘米。眼蓋上常有幾個小孔,以便縫制在眼罩上。耳塞和鼻塞各一對,作圓柱形或八棱形,一端稍小,長約2厘米。肛門塞的形狀相同,但較大,長約4厘米??谌械木褪怯瘳H,但滿城漢墓的口塞,都作新月形,內(nèi)側突起,長約7厘米。在漢代,以玉琀作口塞的例子較普遍,山東省長清雙乳山西漢濟北王陵出土的一套七竅塞,就是如此。該墓的七竅塞,計有耳塞2件,鼻塞2件,玉珞1件,肛門塞1件,陰罩1件。 ![]() 九竅塞 部分 其中玉陰罩為圓筒形,外壁有兩周凸棱,上面有兩個對稱的鉆孔。長3.4厘米,最大直徑2.2厘米。《抱樸子》所言“金玉在九竅,則死者為之不朽”,漢代的玉塞正是這種信仰的產(chǎn)物。 ![]() 九竅塞 部分 01-3、裝飾品類 漢代玉組佩數(shù)量很少,主要流行各種形制的單件佩飾。裝飾品種類主要有玉韘、玉觿、玉劍飾、環(huán)、璜、玉舞人等。漢代劉向《說苑》曰:“能治煩決亂者佩觿,能射御者佩韘”,觿、韘被賦予了特定含義。這兩種玉佩在漢代非常流行,應該與此觀念有關。 01-3-1、玉觿 江蘇省徐州墓葬出土西漢玉觿。青色。體扁薄,呈弧形,寬端雕琢成龍首,尖端如錐為龍尾,全身淺刻勾連云紋?;∩乡U空雕琢糾結的螭虎紋和鳳鳥紋。兩面紋飾相同。龍口鏤刻成橢圓形穿孔,用以系佩。長11.2厘米,厚0.25厘米,寬2.9厘米。 ![]() 西漢玉觿 01-3-2、玉韘 雕琢呈心形,又稱“心形佩”。漢代的玉韘多為扁平鏤雕方式處理,形制上居中的韘形逐漸拉長,兩邊的裝飾也由對稱而演變?yōu)殡S意揮灑,配合周圍堆起的勾云紋、鳥紋和螭紋裝飾,更顯富麗堂皇。 1975年湖南省長沙西漢墓中出土的一件玉韘,青玉,扁平,呈心形,中間一圓孔。四周陰刻流云紋。兩側凸起鏤雕不同的變形長尾鳥。長4.6厘米,厚0.4厘米,寬3.3厘米。 ![]() 漢代玉韘 01-3-2、耳珰 雕琢成滑車或絞盤形,也有的作蘑菇狀。耳珰是塞在耳垂上鉆穿的孔中,有橫貫全身的細孔,可以穿線,下系一珠或一耳墜。漢代耳珰有玉做的,更多的則是藍色玻璃制成。 ![]() 漢代耳珰 過去多認為這種器型出現(xiàn)于西漢,本出于蠻夷而中國人效之,但安徽省含山凌家灘出土的耳珰,將其歷史上溯到史前時期。不過,從凌家灘文化到漢代,其間3000多年不見此類玉器的蹤影。 01-3-3、金環(huán)玉耳墜 內(nèi)蒙古準格爾匈奴墓出土一對金環(huán)玉耳墜,屬于西漢時期。由金牌、玉墜組成。玉墜白色。金牌呈山字形,背有乙字形鉤。正面邊飾串珠紋,內(nèi)用金片掐成鹿體形的輪廓,中嵌綠松石有的已脫落,下邊有鉤可與玉墜相連。玉墜呈扁平橢圓形,外有聯(lián)珠紋金邊包鑲,其中一件缺失,墜身鏤雕蟠龍和螭虎紋,以細線刻畫獸形細部。玉墜為漢族制作,金牌為匈奴族喜愛的紋飾。由金玉組合耳墜,反映了當時民族的融合。通長10厘米,寬5厘米,金牌高3厘米,厚0.3厘米。玉墜高6.5厘米,厚0.4厘米,寬4厘米。 ![]() 西漢金環(huán)玉耳墜 01-3-4、玉帶鉤 漢代的玉帶鉤數(shù)量遠遠多于東周,有大小兩種。大型的,長可達20余厘米;小型的長只有數(shù)厘米。其中小型的,可能是將鈕部扣入腰帶,而鉤部下垂以懸掛佩玉、佩劍等物。 河北省滿城劉勝墓出土的一件,就屬此類。該器鉤體較長,尾部略寬而圓鼓,腹下有一圓形大鈕。鉤首作獸頭形,兩耳直立,眼眶方圓,吻部平闊,作回首窺視狀。背部浮雕一螭虎,寬額尖吻,身體拳曲,拖著拳云臥伏于鉤上。鉤兩側陰刻拳云紋。長5.8厘米,寬1.8厘米,厚1.8厘米。 ![]() 漢代玉帶鉤 01-3-5、玉舞人 漢代玉舞人造型大致相同,器扁平,很薄,但也有個別圓雕作品。面部簡單,眉、鼻都是陰刻細線。舞人的衣袖都是長袖,往往在輪廓邊緣上加上一條細線,并刻有上下兩條緊密排列的“∧”形紋。舞人長袖舞過頭頂狀,頂端和底端各鉆一小孔。 1977年江蘇省揚州妾莫書墓出土一件玉舞人,屬于西漢。白色。扁平,鏤雕舞女形象。面部正視,束腰,長裙拖地,一手揚長袖過頭,一手甩向身側,作翩翩起舞狀。以勻細的陰線刻出雙目、鼻、口和衣褶紋。上下各有一小圓孔,可穿系結綴為飾。共一對。形態(tài)優(yōu)美,線條纖細流利,具有強烈的立體感。高5厘米,厚0.3厘米。 ![]() 漢代玉舞人 01-3-6、玉鷹 1972年陜西省咸陽出土,西漢時期,白色局部有紅皮色。圓雕。喙呈勾狀,兩翼平伸,尾羽散張,形如獵物前的俯沖之勢。身、翅皆滿刻羽毛紋。風格渾厚,線條流暢,似毛羽剛豐滿的雛鷹。長7厘米,寬5厘米。 ![]() 西漢玉鷹 漢代以寫實主義風格雕琢的玉奔馬、玉熊、玉鷹、玉辟邪等,凝聚著漢代渾厚豪放的時代精神。 01-3-7、玉剛卯、嚴卯 剛卯、嚴卯是漢代特有的佩玉,懸于腰帶,以驅邪避鬼?!稘h書·禮儀志》:“剛卯,以正月卯日作?!逼餍螢殚L形四方體,中部有孔,可穿線。一般長約2厘米,寬約1厘米。四面刻辟邪文句,每面兩行,內(nèi)容固定,分別為34字和32字。 ![]() 漢代 剛卯、嚴卯 文曰:“正月剛卯既央,靈沒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蓖趺М斦?,后認為:“劉之為字,卯金刀也。正月剛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睎|漢一時禁用。剛卯上的字體為“令書”,省筆假借,不易辨認。 01-3-8、玉璽 也稱玉印,漢代多以綬帶懸于腰間,作為佩飾之用。長寬一般,在1.5~3厘米之間。剖面作方形,背部作孟頂形,有橫孔可系線,也有刻螭虎或蟠龍鈕的。如滿城1號漢墓所出土的兩顆。由于玉質堅硬,漢代玉璽有的沒有刻字。 ![]() 漢代玉印 01-3-9、玉劍飾 玉劍飾始于漢代,包括的種類共四種,玉劍首、玉劍格、玉劍璏和玉劍珌。但漢代四種劍飾具備者也不多見,河北省滿城中山王墓和廣州象崗山南越王所出,是漢代玉具劍的最高規(guī)格。這類玉劍飾都采用高浮雕雕琢紋飾,代表了漢代最高的工藝水平。下面以南越王墓出土的劍飾,分類敘述。 A、玉劍首:青玉,器表土有朱砂。體扁圓,正面雕琢雙螭虎,底面光素,嵌有原斷殘的鐵 質劍把。直徑5厘米。 ![]() 漢代玉劍首 B、玉劍格:又稱玉璏。青玉,表面涂有朱砂。俯視正面呈菱形,中心有一長方形穿孔。一 面浮雕一螭虎,一面飾獸面紋。寬5.9厘米。 ![]() 漢代玉劍格 C、玉劍璏:青玉,經(jīng)浸蝕略呈淺褐色,表面涂有朱砂。俯視呈長方形,近邊沿陰線刻弦紋 一周,內(nèi)滿飾勾連云紋。側視呈拱橋,近一端的下部有一長方形穿孔。長13.1 厘米。 ![]() 漢代玉劍璏 D、玉劍珌:青玉。外表粘有朱砂。體呈兩腰略收的梯形,一端窄一端寬。俯視兩端呈橄欖 形。寬的一端飾變形云紋,窄的一端有一穿而不透的圓孔。側視一面飾高浮雕 螭虎紋,一面飾淺浮雕螭虎紋。高3.5厘米。 ![]() 漢代玉劍珌 01-4、實用品類 漢代的實用性玉器種類增多,其中既有前代已有的容器,也有漢代新出現(xiàn)的器種。容器類主要有玉杯、玉觥和玉樽等,新器種則包括玉鎮(zhèn)、玉枕和陳設品。 01-3-2、玉杯 廣西省貴縣墓葬出土。西漢。青色。直口,平沿,腹深呈筒形,圈足較高。腹部上下端線刻勾云紋,中部滿飾谷紋。造型別致,紋飾規(guī)整。高11.2厘米,口徑4.5厘米,足徑3.1厘米。 ![]() 西漢玉杯 01-3-3、云紋玉觥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西漢玉觥。青色,有黃褐色浸痕。圓雕,形如獸角??诔蕶E圓形,杯身較長,底部有長而彎轉的繩索式尾。近口處一周凹弦紋,腹部飾雙鉤或淺浮雕勾連云紋。造型新穎,為漢代玉雕中首見。長18.4厘米,口徑5.8厘米~6.7厘米。 ![]() 西漢玉觥 01-3-4、玉鎮(zhèn) 古人席地而坐,或坐于坐榻之上,多以銅鎮(zhèn)、玉鎮(zhèn)鎮(zhèn)壓席角。兩漢時期玉鎮(zhèn)多是圓雕作品,獸形,以臥伏或屈腿者多見,這樣器物重心低,不易倒伏。 ![]() 漢代雙龍玉鎮(zhèn) 雙龍玉鎮(zhèn),洛陽出土,漢代,白玉質。在一長方形玉座上浮雕兩條爬行前進的龍,四爪,卷尾。前者龍首扣前腿偏向右,后者尾隨,伸頭向前爬行。長20、寬2.8、厚3厘米。 01-3-5、玉辟邪 據(jù)《漢書·西域傳》孟康注:“一角者或為天鹿,兩角者或為辟邪?!北傩翱沙簝?,被稱為神獸。兩漢時期的玉辟邪大都是用圓雕法琢制,其器用法主要用作鎮(zhèn)席。同時又可用作陳設品。關于避邪的形狀,歷來說法不一。多數(shù)人認為它是一種似獅、獨角或雙角、身有翅膀的獸。考古出土的玉辟邪,今所見最早為西漢至南北朝時期的辟邪。 漢代遺址和墓葬中曾出土三件玉辟邪,其中兩件出土于陜西咸陽市西漢渭陵遺址。一件高2.5厘米,長5.8厘米,圓雕,昂首前視,張口露齒,頭頂中部有獨角,頷下有須,尾垂于地,腹兩側有羽翅,表面保留一些原玉璞皮質色,呈挺胸伏臥狀。另一件長7厘米,高5.4厘米,形式與前述一器同,亦為圓雕,唯形作直目前視,作捕物前的爬行狀。 ![]() 西漢玉辟邪 玉辟邪的第三件出土品是1978年在陜西省寶雞市一東漢墓出土,器較高大,計高18.5厘米,長18厘米,形式與前述西漢渭陵遺址出土的兩件相似,唯背中有圓筒式插座,腦后有方筒形插座及首和身上陰刻圓圈紋、短平行線紋等略異。 ![]() 漢代玉辟邪 傳世品中也可見到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玉辟邪,其中較精美者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 ![]() 西漢玉辟邪 上述各器形態(tài)與出土三件很接近,唯有的為雙角,有的以紋圖等形式琢飾在器皿上。其中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件辟邪尤特別,這是一雙角辟邪,較大,其胸腹間爬行兩只小辟邪,后者或即其子。 01-3-6、玉豹 江蘇省徐州市獅子山西漢楚王墓出土的玉豹,是漢代玉鎮(zhèn)中不常見的造型。頭略微抬起。短耳,杏仁眼,瞳孔外凸,闊嘴,短吻,利齒抓地,尾巴夾于兩后退之間,頸部佩戴一圈鑲貝的項飾。頭部、腰部、臀部和后腿雕琢有鈕絲狀紋。長23.5厘米。 ![]() 西漢玉豹 01-3-7、騎馬羽人 1966年陜西省咸陽出土。西漢。白色,溫潤,堅硬。圓雕,由馬、騎馬人及底座構成一體。馬昂首嘶鳴,張口露齒,上唇方,下唇圓,兩耳立豎如削竹,雙眼前視,四肢彎屈,右前蹄騰空,呈飛騰狀。軀干上陰刻羽翅紋。馬背上騎一人,頭束巾,身著短衣,細腰,衣擺呈喇叭形,雙臂向前,兩手緊挨馬額。馬蹄踏于長方形底座,飾云紋,兩端豎云狀柱,柱端與馬尾和前肢相連。似仙人騎天馬,遨游太空。高7厘米,長8.9厘米,座寬3厘米。 ![]() 西漢騎馬羽人 01-3-8、玉座屏 1969年河北省定州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的一件,屬于東漢。黃色玉質有褐斑。由鏤空的兩側支架和上下兩塊屏板鉚合而成。屏板兩端有長方形榫,榫端各有一個圓孔。兩側支架上下各有一個長方形卯孔。支架形似雙璧相聯(lián)狀,每璧皆透雕一龍纏繞于正中的卯孔。兩屏板皆呈半月形。上層屏板正中飾東王公,盤膝高坐,其下部和兩側有跪著的婦人及鳳、鳥、鴨、獸等紋。下層屏板正中飾西王母盤膝而坐,其頭部兩側飾日、月紋,兩側各跪一婦人,四周飾龜、蛇、熊等。所飾人獸,皆透雕加飾陰刻線。玉座屏紋飾將人物、景色、動物組合一起,皆屬神話內(nèi)容。高16.9厘米,長15.6厘米,寬6.5厘米。 ![]() 東漢玉座屏 01-3-9、玉枕 山東省長清雙乳山西漢濟北王陵出土的玉枕,由9件玉片、3件玉版、2件虎頭和竹板組合而成。玉版和玉虎頭上端有鉆孔,玉片飾獸紋。長42.1厘米,寬7.5厘米,高10.4厘米。 ![]() 西漢玉枕 河北省定縣北莊東漢初年中山王墓出土的玉枕,由整塊青綠色玉雕成,枕面及兩側淺刻勾連云紋。 ![]() 東漢玉枕 1991年江蘇省徐州市后樓山出土的一件屬于西漢時期的玉枕,呈長方形,由木芯、玉片、鎏金銅構件及金箔構成,制作極為精美。頂部玉片琢刻虎紋,虎身飾渦紋,正面玉片以金箔綴并裝飾,中部飾一對鋪首銜環(huán)。兩個側面嵌壁形玉片,中間也飾鋪首銜環(huán)。四角各由一只龍形銅足支撐,龍的頭上長出雙角,標志著真正的龍形初步確立。底座鎏金,四周為銅質邊框,中間有龍形鏤空圖案。長37厘米,寬16厘米,高11.4厘米。此外,漢代的銅枕,有的鑲嵌有長方形玉版,如滿城2號漢墓所見。 ![]() 西漢玉枕 02、漢代玉器紋飾特征兩漢時期玉器種類繁多,既有承自前代的傳統(tǒng)器型,也有漢代才出現(xiàn)的創(chuàng)新品種。但無論是何種玉器種類,其在紋飾的構圖和雕刻工藝上均形成獨特風格,從而與東周及隋唐時期的玉器形成鮮明對照。 02-1、漢代玉器紋飾的一般特征 漢代玉器紋飾往往根據(jù)不同的器物種類而選擇不同的雕刻方式。比如,玉殮葬的葬玉多不加雕飾,以素面為主。即使如玉琀和玉握稍加修飾,采用的也是簡練有力的“漢八刀”手法。玉劍飾則比較多地采用浮雕乃至高浮雕工藝雕琢而成。而大量制作精美的裝飾類玉器,則往往采用浮雕、透雕等手法勾勒輪廓,器表則填之以陰刻線圖案。各種圓形類玉器如玉璧和雞心佩等,于器外附加突出的裝飾,大大增加了器物的立體感。 漢代玉器繼承了戰(zhàn)國時期玉器藝術中現(xiàn)實主義的風格,在表現(xiàn)形式上更加自由,從而在藝術表現(xiàn)力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的佩飾類和實用類玉器紋飾取樣廣泛,最能代表兩漢時期玉器工藝水平。這些玉器紋飾多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大多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各種動物形象,即使那些人們幻想出來的所謂神異動物如龍、螭虎和辟邪等,也常常表現(xiàn)的溫順。優(yōu)雅,充滿活力。 02-2、漢代時期玉器紋飾典型特征 02-2-1、螭虎紋 也叫螭紋。玉器上的螭紋最早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至漢時期成為主要的玉器紋樣,主要見于玉劍飾和多種玉佩之上,后來歷代皆有仿刻?;拘蜗笈c龍紋相似,但頭部似虎或貓。以下對照戰(zhàn)國和后代螭紋,歸納漢代螭紋的特征。 ![]() 漢代螭虎紋 A、身軀似龍,穿行于云紋之間。戰(zhàn)國螭紋不見云紋。 B、三肢或四肢,右后肢多挺直后蹬。足有拳握形或平伸形尖爪。戰(zhàn)國螭紋腳爪往往上翹。 C、面部多短寬,有一長蜷曲角,或無角。 D、眉向上豎起,末端內(nèi)勾。眉毛較淺,若隱若現(xiàn),柔中有剛。戰(zhàn)國時代常見雙線細眉,但 上線極淺而細,往往不易覺察。后代仿刻的眉毛,深且粗,比較生硬。 E、眼眶突出,眼眶側面下墜,眼珠四周用偏刀法切削,使得眼珠突出。這也是漢代其他動 物的特征之一。 F、鼻梁中常有細刻劃紋。 G、尾巴蜷曲,呈絞絲狀,多由兩個卷云紋形尾組成,與后腿間隔距離較大。戰(zhàn)國螭紋則只 有一條尾巴。后仿螭紋的卷云尾與后腿距離較近。 H、身上有陰刻脊線相貫通。其他常見輔助性紋飾有絲束紋、細毛紋和小圓圈紋等。戰(zhàn)國螭 紋多見茄形滴水狀的陰刻紋,卻不見陰刻脊線。后代螭紋也有圓圈紋,但一般多粗大而深。 02-2-2、鳥紋 漢代玉器中的鳥紋造型來源于戰(zhàn)國,二者特征也非常近似。無論是線刻的鳥紋,還是浮雕甚至鏤空的鳥紋,都極力夸張鳥的頭部,尤其是鳥喙。一般是勾喙,尖嘴,戰(zhàn)國的鳥喙中還常見有口銜玉蠶的。鳥的頭后面有角狀冠,眼角有時有一細線。 ![]() 漢代鳥紋 東漢時期,鳥的眼睛采用了漢代獸面紋中常使用的大眼睛,只是眼眶部分稍加改變,眼珠沿眼眶周圍刮掉,邊框起線,使眼珠異常突出。以上所述紋飾的特點較易掌握。 03、漢代玉器材質西漢早期主要用玉還是以甘肅玉為主,西漢中期“絲綢之路”的開通,新疆和田玉才進入中原,大量優(yōu)質材料的輸入,漢代的玉器才得到蓬勃發(fā)展。 04、漢代玉器發(fā)展漢代隨然玉殮葬習俗盛行,但最能代表漢代玉器發(fā)展水平的卻并非喪葬用玉,而是生活中常用的各類佩飾和陳設品。只是在當時那種神霧迷漫、仙氣繚繞的環(huán)境里,這些玉器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往往采用寫實與夸張并行,通過道教中的羽人或神獸,將想象中的富有浪漫色彩的天上仙人生活與現(xiàn)實中的有生活氣息的人間世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了一批氣勢非凡、精美絕倫并富有夢幻色調(diào)的藝術佳品。在玉器造型上,漢代工匠往往采用高度概括、舍棄細節(jié)的手法,刪繁就簡,注重整體效果,表現(xiàn)或把握對象的神韻、氣勢和相貌。漢代玉器內(nèi)容豐富,題材廣泛,采用鏤空技術制成的透雕器物明顯增多。漢代玉器對線的運用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創(chuàng)造出表現(xiàn)簡練剛勁的“漢八刀”刀法。工匠們巧妙地采用了委婉優(yōu)美、浪漫飄逸而又剛柔相濟的粗細線條相互搭配的手法,創(chuàng)作出一幅幅神奇瑰麗、疏密有致而且健壯飽滿、灑脫奔放的藝術畫面和藝術形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