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減法生活:為生活做減法,為思想做加法。 這個世界上唯有兩樣?xùn)|西能夠深深地震撼我們的心靈:頭上璀璨的星空與心中崇高的道德律。——康德 自律才能自由。 ![]()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五燈會元》記載有這樣一則故事: 因?yàn)閼?zhàn)亂,普陀寺的眾禪者決定遷移廟址。 在遷徙途中,只有豫通大師一人堅持早課,從不荒廢。 有人勸曰:“此處無佛,大師可不必如此?!?/span> 豫通大師答一偈子曰: “此處無佛,我心有佛。既誠我心,是誠我佛?!?/span> 減法生活說: 舉頭三尺有神明。 天地有自己的規(guī)矩,萬物有自己的法則,懂得敬畏,是人生修行的根本。 一個人心存敬畏,那么必然“身有所正,言有所歸,行有所止”。 ![]() 02心存敬畏,乃行有所止 曾國藩曾說: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敬可生虔誠,畏則出戒慎。 有敬畏,便會有底線、知進(jìn)退、少貪念,少私欲,漸漸能活出美好的品格來。 對天道有敬畏,方可以順勢而行,趨吉避兇。對地道有敬畏,方可法地之厚德,成寬博之心。對人道有敬畏,方可同氣相求,同聲相應(yīng)。 對生命有敬畏,才會珍惜生命,活在當(dāng)下。對祖先、父母、師長有敬畏,則可使家道興旺,師道傳承。 在紅塵喧囂的社會里,只有心存敬畏,不分心,不浮躁,不被欲望所擾,素簡從心,謙遜平和,才能保持內(nèi)心的執(zhí)著和清靜,活出生命的從容和淡定。 如同教養(yǎng)一樣,真正的敬畏之意也大抵如此:根植于內(nèi)心的修養(yǎng),無需提醒的自覺,以自律為前提的自由,替他人著想的善良。 慎獨(dú),需要一個人持久的自律。有了目標(biāo)和方向,便要經(jīng)得起干擾和誘惑,懂得克制,更要懂得什么能為,什么不能為。 保持一顆敬畏之心,不放縱,不逾矩。 ![]() 03 真正成熟的人,懂得克制自己 羅曼·羅蘭說:“真實(shí)的、永恒的、最高級的快樂,只能從三樣?xùn)|西中取得:工作、自我克制和愛?!?/span> 一個真正懂得克制的人,能夠克制自己的欲望,克制自己的情緒,克制自己的感情和前進(jìn)的步伐。 心有猛虎,細(xì)嗅薔薇。懂得克制的人,生活豐富而不沉迷,感情充沛而不肆意,腳步緊湊而不匆忙,思想獨(dú)立而不失控。 耶胡達(dá)·阿米亥的《人的一生》中寫道:“人的一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每一件事情,沒有足夠的空間去容納每一個欲望”。 欲望,是永遠(yuǎn)滿足不了的?,F(xiàn)實(shí)生活中,很多人不懂得欲望的克制,愛慕虛榮,貪圖享樂,故常常會走入把自己和別人進(jìn)行比較的怪圈。 比吃、比穿、比行、比住,比車子、比妻子、比孩子、比位子,為此耗盡心血在所不惜,有的甚至鋌而走險,觸犯法律,追悔莫及。 關(guān)于克制,看過這樣一段有味道的文字,我個人非常喜歡,寫下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克制是一場修行,是抑制膨脹的欲望,讓簡樸的生活熱烈豐富,而不沉迷。 克制是一種遠(yuǎn)行,是細(xì)水長流的堅持,讓前行的腳步堅實(shí)有力,而不匆忙。 克制是一樣品行,是旁觀一切的態(tài)度,讓思索的人生清澈獨(dú)立,而不從眾。 克制看起來是在控制自己,限制自己的自由生活,但是其實(shí)是在給自己創(chuàng)造更多的自由。 在養(yǎng)成一個好習(xí)慣的初期,克制自己雖然比較艱辛,但是等熬過了一段時間,自然而然的就習(xí)慣了,一切都會變得越來越好。 減法生活說:克制,其實(shí)是在更大范圍內(nèi)擁有了自由,譬如精神。
(轉(zhuǎn)自 減法生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