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 這是正治,方證都沒有問題。初服就是服第一次藥,桂枝湯將息法云:“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如果沒汗,說明表不解,風邪仍在,服第二次藥。現(xiàn)在喝了第一次藥,不但不見效,反而出現(xiàn)了煩熱更重的情況。“熱郁于心胸者,謂之煩也”?!胺礋┎唤狻保f明除了心煩,太陽證悉在,也間接提示我們,這個煩不是傳入少陽或陽明的煩,而是太陽經(jīng)表不解的煩。之所以出現(xiàn)煩,可能是兩方面原因,1)病重藥輕。2)服藥不如法。 “先刺風池、風府”,在康平本中,風池、風府為旁注小字,說明先刺很可能是作為刺血法,但是不是必須刺風池、風府,可以商榷。臨床中,十宣穴放血,耳尖放血,大椎穴放血,或者刺曲池穴、合谷穴、液門穴,都是驗之有效的方法。但是,我依然認為風池、風府是最佳選擇?!端貑枴す强照摗罚骸包S帝問曰:余聞風者百病之始也,以針治之奈何?岐伯對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余則瀉”。風為百病之始,不論是風寒、風熱、中風,風都是載體,外邪從風池、風府、風門而入,本著從哪兒來,從那兒去的原則,去風邪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刺風池、風府。雖然風池是膽經(jīng)的穴位,風府是督脈的穴位,但它們位于頸項部,是膀胱經(jīng)的勢力范圍。其次,風池、風府為奇經(jīng)八脈中陽維脈的會穴,陽維脈有維系人體陽經(jīng)的功能,與陰維脈一起溢蓄十二經(jīng)氣血。所以才能“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余則瀉”。當陽郁出現(xiàn)煩的時候,刺風池、風府可以迅速溢出多余的陽氣,平衡太陽經(jīng)的氣血,使人不煩。之后繼續(xù)服桂枝湯,“卻與桂枝湯則愈”。 第25條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fā)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課前思考 1.    脈洪大是陽明四大證,為什么仍然用桂枝湯如前法? 2.    已經(jīng)服桂枝湯導致大汗出了,為什么“與桂枝湯如前法”? 3.    這里因何證將桂枝麻黃各湯半改為桂枝二麻黃一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