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道德文化始祖舜帝葬地九疑山新考 蔣咸喜 文\攝 唐國輝 《舜帝圣葬地 全州九疑山》的考證,本平臺已連載發(fā)布了24期。 現(xiàn)推出第25期:瑤人千家峒原始家園都有舜帝葬地全州青瑤峒的影子 
 如今在我國的南方到處都有瑤人原始家園千家峒的傳說,而且其所傳說的千家峒無論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名、河名、瑤族文化遺跡等都有全州青瑤峒的影子,這些影子又都能在青瑤峒內(nèi)找到物形實體,并能得到相互印證。 江華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盤艷明與邱明在江華縣《瑤風》2019年春季號撰文《盤瑤祖居地位置及南遷情況 》,文中寫到:“據(jù)江華瑤族自治縣湘江鄉(xiāng)廟子源村村民盤尚仁(出身于師公世家,其祖父盤明亮為蜚聲南嶺的瑤族大師公)講述:'十二姓瑤人在長房盤姓四兄弟(大先祖、二先祖、三先祖、四先祖)帶領下備下十二條大船,分兩批向南海遷徙?!徊糠秩说搅藦V西全州與大仙祖和三先祖的后人匯合。在全州期間大部分瑤人住在崇山峻嶺間。我們這支在全州住了七、八代后又因各種原因遷移到了湖南省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 今廣西灌陽就有是瑤人原始家園千家洞(峒)的傳說,一些專家學者所搜集到的有關千家洞的史料就如是全州青瑤峒的復制品?!冬幾迩Ъ叶锤叻逭搲募罚◤V西民族出版社,2013年4月,以下簡稱《文集》)中就有描述:學者包桂文、楊希云、文慶標在《瑤族千家洞在桂林灌陽》一文寫到:“廣西鐘山縣兩安瑤族鄉(xiāng)沙坪村沙坪屯,清同治二年(1863年)修建的東門墻壁上石碑記載:'自從始祖,歷來出身全州、觀陽(今灌陽)千家洞,七姓等分散,趙萬四、黃富四太祖于洪武元年流落居住沙平……’”(《文集》第2頁)。這段瑤族的始祖“歷來出身全州、觀陽千家洞”的記載,反映了這個千家洞有從全州到灌陽的遷徙過程。 《千家洞古本書》《千家洞源流記》等古籍文獻記載:“千家洞在狗頭山下”(《文集》第4頁)。今全州青瑤峒的大楚南會稽山就有狗頭源(狗頭山)的山名,狗頭源的山下便是青瑤峒?!肚Ъ叶丛戳饔洝罚骸笆T八十斤牛就進得”(《文集》第4頁)。今全州青瑤峒八十里山古關就有一條如此情形的天然石門?!啊肚Ъ叶垂疟緯贰肚Ъ叶丛戳饔洝返裙偶墨I記載:'千家洞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河流,將千洞分成東西兩邊’”(《文集》第5頁)。全州青瑤峒的夷襄河就是一條南北走向的大河流,將峒分成東西兩邊。 
 夷襄河 《千家洞古本書》《千家洞源流記》等古籍文獻記載千家洞:“梓溪源一十八路(步)險路”( 《文集》第188頁)。在全州青瑤峒內(nèi)金花丘村后的高山峻嶺上也有一個叫梓溪源的山源,上金字嶺到梓溪源要轉(zhuǎn)十八個大彎,進入梓溪源口山路非常險要。 
 梓溪源一十八路(步)險路 《千家洞源流記》、《千家洞故事》、《千家洞傳說》、《千家洞》里都提到:千家峒里有個巖洞叫平石巖,“巖口有個石童子,高有三丈三尺,大有八人一圍過”。在青瑤峒內(nèi)獐山腳下有這樣一個巖洞,其特征與史料中所描述的平石巖相同。巖洞口內(nèi)有個石平臺,內(nèi)有八米多寬、十余米深的大廳。這個巖洞口也有一個石童子,高有三丈三尺,大的要有八個人才圍得過來,這與故事傳說中的石童子完全吻合。 
 《千家峒源流記》記載:元兵攻打千家峒,從下峒一直打到上峒,瑤民首領自知不敵,于是吩咐瑤民從一個通往外界的山洞里逃走。青瑤峒獐山腳下的這個巖洞也與后山的斜口巖相通。斜口巖洞內(nèi)大廳有數(shù)丈高,洞壁上鑿有石梯。據(jù)傳當年官府圍剿青瑤峒時,曾有瑤民從此巖進入,出斜口巖從后山往狗頭源、大河源逃往外地。當?shù)芈锅Q村的陸子勇告訴筆者說:“巖洞內(nèi)曾有許多古人留下的壇壇罐罐,疑為瑤民逃難時所留。上世紀八十年代,當?shù)氐拇迕褚詾榇说乜赡苈裼鞋幟駚聿贿t帶走的寶藏,曾挖遍了石門周圍和巖洞內(nèi)外,可惜那些陶瓷壇壇罐罐也被打爛了。 
 
 石狗 《千家峒故事》等手抄本提到千家峒內(nèi)有獅子嶺、馬山、鳳山(鳥山)、狗山、石狗巖、穿巖、九牛戲水等地名。全州青瑤峒內(nèi)也有這些地名。獅子嶺就是東江村委瑞獅村旁形如獅子的大石山。馬山就是西美村委馬頭嶺村的馬頭嶺。鳳山就是大石江村旁的鳳凰山,亦稱鳥山。石狗巖就是二妃望夫嶺附近的一個山形似狗的巖洞,巖洞口有一個石狗。穿巖就在古木洞口外,今名仍叫穿巖。九牛戲水就是歌渡源內(nèi)的九牛潭,深潭旁的石頭形如九牛戲水。 《千家峒故事》里描述:瑤民進入千家峒有一段石梯。進入青瑤峒的八十里古關就要走一段石階梯。 《千家峒故事》里說:千家峒內(nèi)沿河有十二個埠頭。青瑤峒內(nèi)的夷襄水(宜湘河)在流經(jīng)峽口峒頭前的鐮刀灣柳船渡至渡船頭古渡這一段就曾有十二個埠頭。 
 渡船頭古渡 
 峽口古渡 《千家峒故事》里說:千家峒內(nèi)有三條河相匯成三江口;青瑤峒內(nèi)就有夷襄河(炎井河)、歌渡源河、西溪這三條江在鐮刀灣柳船渡匯合歸一而形成三江河口。 《千家洞故事》里說:千家洞有個塘名叫古塘。青瑤峒內(nèi)峽口箕山旁的深塘就名叫古塘。 
 古塘 如此等等,有關青瑤峒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名、河名、瑤族文化遺跡等,這些遺存的瑤族文化古跡都在近代的瑤族千家峒民間文獻中可以得到驗證。 《瑤族千家洞在桂林灌陽》一文還寫到:“司馬遷《史記》記載: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256年,共經(jīng)歷三十七個皇帝,平皇是周朝的第十三位皇帝,東周的第一位皇帝,執(zhí)政時間為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719年。《千家洞源流記》《千家洞》《平皇卷牒》記載:'始祖歷代千家洞,遣流周朝三十七年(個)皇帝,統(tǒng)共八百七十三年……又一樣千家洞源流訊我祖宗是少數(shù)族人,現(xiàn)在年月很久,祖公是平皇帝的第三女婿,得了彭(平)王江山,平皇帝才送入千家洞。石門八十斤牛就進得……’;'平王與高王爭天下,狗王幫助平王殺了高王。無處謝,想來就將二(三)女匹配狗王為夫妻……盤護復舞如云飛大海,七日七夜遙至高王國中……’”(《文集》第15頁)。廣西民族學會理事、研究員盤福東和廣西瑤學學會會長盤承新在《以史釋文 以物釋文》——“瑤族千家洞在桂林灌陽的論證”一文中也寫到: “司馬遷《史記》說的: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256年,共經(jīng)歷三十七個皇帝中的平皇,是周朝的第十三位皇帝,東周的第一位皇帝,執(zhí)政時間為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719年。灌陽、恭城等地瑤族珍藏的《平皇卷牒》《千家洞源流記》《千家洞》《千家洞古本書》記載的“始祖歷代千家洞,遣流周朝三十七個皇帝,統(tǒng)共八百七十三年。我祖宗是少數(shù)人,現(xiàn)年月很久,祖公是平皇帝的第三女婿,得了鼓(平)王江山,平皇帝才送入千家洞。”(《文集》第28頁)。研究館員何英德在《瑤族千家洞在桂林灌陽再論》寫到了《桂北盤瑤歷史歌》:“先有瑤來后有朝,盤護根源切記牢;龍犬圖騰化有道,盤護本是瑤家祖,高王得見化龍犬,盤護受領高王祿,久戀會稽好地方,會稽山上起華堂,起了會稽華堂府,榮華富貴永安康,生下六男女和六女,根基應起永流芳……”(《文集》第117頁)。文中還寫到瑤族在盤瓠地祭祀盤護:“《藍山縣圖志》云:'瑤祭盤護,其祖堂在西廳左,祈福禳病則賽之,所謂盤瓠地’”(《文集》第114頁)。 以上搜集到的有關瑤人原始家園千家洞(峒)史料,與瑤族的歷史文獻《評皇券牒》記載的瑤族始祖盤瓠(盤護)與帝女成婚后,入住全州青瑤峒會稽山繁衍后代,此地并成為了勉瑤文明發(fā)祥地的記載如出一轍。 在我們了解到了瑤人歷史文獻《評皇券牒》記載的十二姓瑤人從發(fā)祥地全州青瑤峒會稽山遷徙到天下一十三省的萬頃山河這段歷史,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我國的南方到處都有千家峒的傳說,且都有全州青瑤峒的影子。因為這些眾多的千家峒是從全州青瑤峒這個原始家園遷徙到各地后,所重新開辟的千家峒,或者說這些千家峒是全州青瑤峒這個原始千家峒的子孫千家峒。所以著名的社會學家、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費孝通在考察眾多的千家峒以后說:“瑤胞尋根千家峒,史實要待百家爭”。他認為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眾多的千家峒都不像瑤族同胞尋找的那個真正的原始家園千家峒,他的愿望就是希望瑤學學者及民間愛好者,通過努力為瑤胞找回真正的原始千家峒。 當然,形成眾多千家峒和“南嶺無山不有瑤”也與由“竄三苗于三?!钡臍v史遷徙,而引發(fā)的瑤先民從“三?!钡鼗貧w原三苗地有關?;厮荨叭纭睔v史,遷徙“三?!钡默幭让癖檑E川、甘、陜地區(qū),原在東部的“三苗”部眾,退居江淮時“后泄二十年,命畎夷、白夷……陽夷。繇(瑤)是服從”(《竹書紀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瑤人在青瑤峒內(nèi)生活的一些歷史遺跡也常有發(fā)現(xiàn)。如在當?shù)爻鐾亮宋鳚h至宋代時期的古錢幣。據(jù)《全州縣志》載:1986年大西江鄉(xiāng)錦塘村農(nóng)民蔣繼信在建房時挖得窖藏古錢50公斤,古錢品種為新莽貨泉、宋代大觀通寶;1989年大西江鄉(xiāng)月塘村出土西漢、三國、晉代窖藏古錢3公斤,古錢品種絕大部分為西漢“五銖”。其中有六朝錢,如晉代的“太平百錢”。三國蜀漢劉備鑄“百五銖”、還有平當五銖、沈廊錢“五金”等。 從《評皇券碟》記載的瑤族先祖盤瓠(盤護)和帝女成婚,入住青瑤峒會稽山繁衍后代,到瑤人留下的歷史文化遺址,及近年出土的古錢幣等情況來看,青瑤峒這個瑤人生活的幸福家園歷史悠久,自上古至宋代就有瑤人生活在此,曾是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 (未完待續(xù)) 下期預告:舜帝后裔帶著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的地形標識,來到了舜帝的弟弟象的后裔生活的瀟水流域并建起了祭祀祖先舜帝的宗廟。 發(fā)文回顧:前23期介紹了上古史在《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記載:舜帝“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自此舜帝與九疑、零陵便融為一體?!傲懔辍弊鳛槲覈钤绲墓诺孛?,在夏代以前就出現(xiàn)在廣西全州。秦始皇和漢武帝為紀念舜帝崩葬于全州九疑山,先后在舜帝葬地全州設置了零陵縣和零陵郡。古籍《山海經(jīng)》記載舜帝葬地的方位是在湘水源(湘江源)西北的全州和赤水(夫夷水的古稱)東面的全州,我國最早的地理志《山海經(jīng)》在先秦時期就已經(jīng)定論了舜帝葬地在全州九疑山?!痘茨献印芬灿涊d舜帝葬地方位在全州九疑山。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因舜帝崩葬全州九疑山而殉情全州湘川“赤壁”。舜帝因葬于全州九疑山,屈原、揚雄、李白、李夢陽、顧璘等騷人墨客曾到全州追尋德圣舜跡。湖南寧遠九嶷山的舜帝陵是為了祭祀舜帝需要而人為造出的一個祭祀陵,是個假陵。寧遠九嶷山的考古挖掘和出土文物只能證明舜源峰下的舜帝陵廟為祭祀陵廟,而非真陵所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地形圖標注“帝舜”二字的舜帝廟不在現(xiàn)寧遠九嶷山,而那圖中的二個特殊符號應是舜帝在全州九疑山葬地的地形標識。最早的舜帝廟在全州舜帝廟村,寧遠九嶷山的舜帝廟遷自全州。舜帝的后裔古搖民在全州九疑山下的青瑤峒及周邊山嶺生活,并成為了瑤族的祖先。苗瑤部落(即三苗部落)在以全州青瑤峒為中心的湘水和資水上游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上古文明。舜帝葬地全州青瑤峒的瑤人哪里去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