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尹子說,有道的圣王治理天下有四大特征,各是什么?為什么圣王地位高而又極為謙下,擁有博愛精神?為什么圣人的思維就像X光,有穿透力,而我們普通人做不到?為什么說,我們碰到的人生障礙都是自我內在的心墻?我們現(xiàn)在開始精讀《關尹子》極篇,第一章的第二段。天下之物,無得以累之,故本之以謙;天下之物,無得以外之,故含之以虛;天下之物,無得以難之,故行之以易;天下之物,無得以窒之,故變之以權。在前文,關尹子告訴了我們,有道的圣人,尤其是圣王,第一沒有強烈的我執(zhí),不會用主觀的喜好去看人看事。第二,他們的智慧通達,沒有分別心,能夠見今知古,見古知今,能夠見表知里,也能夠見里知表。關尹子這里告訴我們,有道圣王的另外四個關鍵特征,甚至我們還可以把它概括為有道圣王治理天下的四字箴言。天下的萬事萬物再多,也不會讓圣人感覺到拖累,感覺到麻煩,感覺到是負擔。所以圣人能夠以謙下為根本,去面對天下萬物。天下的萬事萬物再多,也不會被有道的圣王排除在外,所以圣人的胸懷能夠像虛空一樣廣大和包容。天下的萬事萬物再多,也不能把圣人難住,所以他們能夠從容易的地方著手,用相對簡單的方法,去處理天下萬事,面對天下萬物。天下的萬事萬物再多,也不會讓有道的圣人感覺到阻滯和障礙,所以他們用靈活權變的方式,來面對和解決障礙。關尹子把圣人治理天下時候的特征,從四個方面進行了概括,我們可以再高度濃縮一下,變成四個字。第一個字是謙,第二個字是虛,第三個字是易,第四個字是權。謙,就是謙下;虛,就是博愛、博大。易,就是簡單、容易;權就是權變、靈活。那我們首先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有道的圣王,地位那么高了,他為什么會謙呢?他怎么能夠謙下呢?咱們前面說過,圣人因為沒有我執(zhí),所以智慧才能超出常人,才能夠領悟到老子所講的那個境界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才能夠有上善若水的德行,才明白“地低成海,人低成王”的道理,才知道和去落實“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所以,他們才能夠真正做到心里裝著全天下,唯獨沒有他自己。自然而然的會謙下,會無爭。好的事情先可著別人,壞的事情自己先來。最后的結果反而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而且天下樂推而不厭,能夠獲得全天下的擁護。圣人是以天地為師的,是道法自然的,自然當中就是地低成海,所以圣人能夠做到人低成王。那我們再追問,有道的圣人為什么能夠內心虛靜,胸懷天下呢?圣人是體道、悟道、與道合一的人,所以他們的行事特征,必然和大道是相暗合的。咱們中國古人講“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就可以看出來,真正有道的圣人,能夠平天下的圣王,他們跟天地、跟日月、跟天時四季的輪換,跟鬼神都堅守一樣的原則,擁有一樣的德行。中國人都知道“天無私覆,地無私載”。不管是好人壞人,一個皇帝和一個乞丐都可以站在大地上,都可以生存在大地上。老天爺下雨,不會因為這塊地好,就多澆點,那塊地不好就少澆點。它們都是無私的,都是博大的,都是沒有分別心的,所以圣人也像它們一樣,沒有偏愛和私心,能夠做到心同太虛,包容接納一切。用咱們今天的詞匯就是博愛。同時,因為圣人謙下而有博愛,就形成了牛道淳道長在《文始真經注》當中講的境界:圣人以道德?lián)崾溃f邦歸得而順化,愿為臣民而不厭。其他的國家都會來歸順你,人家都愿意做你的臣民。這種結果產生的原因,就是圣王他的謙下和博愛。而他謙下和博愛的原因,是他有道,他無我,他沒有分別心。我們還要再繼續(xù)追問,圣人怎么就能夠做到以簡馭繁呢?能夠做到以簡馭難呢?又為什么能夠靈活權變,而不喪失底線,不失道呢?咱們普通人別說去治天下,就是管一個十來個人的小部門,有的時候都會搞得焦頭爛額。我們觀察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普通人最難做到的是原則性和靈活性的完美結合。我們要么是過度地靈活,沒有底線,沒有操守,要么就是過于僵化死板,不會隨機應變。而那些極少數(shù)的圣人,因為無我,因為內在能夠做到極致的虛靜,所以他們的心靈敏捷程度,是遠遠超出我們普通人的。我們普通人的思維是有障礙的,是見表不見里的,見近不見遠的,見己不見人的,見利不見義的。而那些圣人,他們的思維就像X光一樣,是有穿透力的。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是蒙蔽不了他們的,他們能夠見表知里,能夠見近知遠,能夠見利知弊,能夠見危知機。他們能夠在復雜的世態(tài)中,找到最簡單的本質,和其中的規(guī)律,能夠在萬變之中領悟和堅守亙古不變的準則。尤其是對老子講的“萬物負陰而抱陽”以及“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體察得應該是最為深切。所以,才能在不變原則的基礎上,找到千變萬化的方式,來面對和處理萬事萬物,真正能夠做到圓融無礙。而我們普通人因為智慧沒開,看不到復雜背后的簡單規(guī)律,看不到萬變之中不變的法則,所以,我們就像一個沒頭蒼蠅一樣處處碰壁。我們所有碰到的障礙,本質上都是自己智慧不足,自己給自己設的墻,是一種心墻。其實,有道的圣人能夠做到謙、虛、易、權四個字,這只是結果。而這一章前文講的圣人無我執(zhí),無分別心是原因。我們讀《關尹子》,最終極的目的還是要做好自己,還是要守好自己的位子,賺好自己的票子,過好自己的日子。那么,要想做一個好官,想做一個好老板,甚至小到想做一個好的家長,我們都應該先從去掉我執(zhí)和減少分別心處開始下手。那樣的話,就算咱們成為不了關尹子描述的那種圣人的境界,至少應該超出絕大部分糊涂人吧?讓自己更謙虛一點,心胸更寬大一點,智慧、方法再多一點,不更好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