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導語 科學研究對人自身的發(fā)現(xiàn)是革命性的。 人的身體只占人的10%,90%是微生物。而腸道是微生物聚集的地方,腸道有記憶,有神經系統(tǒng),所以,腸道是第二大腦。 它與很多心理疾病有關。通過腸道治療各種疾病,特別是心理疾病,成為重要方式。 微生物干預,最主要體現(xiàn)為食物干預與行為干預。 微生物菌群能解釋小孩與父母從像到不像再到老了回歸像,也能解釋夫妻相等現(xiàn)象。 飲食不健康,會出現(xiàn)腦漏、腸漏,引發(fā)不孕不育。 對人自身的認識的變革,是最大的變革。 金鋒博士帶來的科研成果,對很多傳統(tǒng)認知是顛覆性的。 讓我們一起來聽他慢慢道來…… 接著我們就又針對小動物的變化,做了生理、腦組織,還有血液的檢測,發(fā)現(xiàn)動物的變化是確確實實發(fā)生了,而且在他們身上發(fā)生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現(xiàn)象。 我們用外界環(huán)境刺激,讓動物得上抑郁癥之后,我們再用好的微生物去改變他的這個抑郁狀態(tài),看看它到底有什么樣的改變。同時觀察這些動物在抑郁狀態(tài)改變之后,腦子里邊兒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血液里邊兒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行為上和記憶力上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通過這一系列的研究,確認了我們的這個發(fā)現(xiàn),那就是微生物會支配動物的情緒和認知。 我們又進一步跟西藥去對比,看看治療心理疾病的藥物,和微生物PK一下,我們是選擇藥物還是選擇微生物來干預。這個實驗非常有意思,比如說抑郁癥,焦慮癥,還有非常嚴重的雙相障礙,需要吃西酞普蘭、百憂解、舍曲林這樣的藥,然后我們做了藥物比對后,發(fā)現(xiàn)西酞普蘭在腦子里邊,會對這個躁郁的行為,有所控制,有所收斂。 我們的微生物實驗,用了一個叫NS8的乳桿菌,這個乳桿菌是我的實驗室發(fā)現(xiàn)的,并開發(fā)了這個菌。給動物吃完這個菌,動物會變得非常聰明,非常平和,不打架 ,有特別好的認知狀態(tài)和記憶力。另外沒有亢奮,沒有爭斗,又省下一些糧食。 那這個發(fā)現(xiàn)是不是真實的呢?有很多人提出質疑。我們又進一步做很多很多的菌的實驗。用另一個叫NS9的菌,我們看到這三組柱狀圖:一組是梭菌的變化,一組是厚壁菌的變化,一組是擬桿菌的變化,發(fā)現(xiàn)動物在這個抗生素的應激狀態(tài)下,腸道菌群一定會發(fā)生非常大的偏移。這種偏移失衡之后,直接會降低動物的認知能力,會減少他們的這個好的這種感覺,而且會增加動物的焦慮,我們這個實驗室做的是小鼠兒,但是我們用的菌不是NS8,是NS9,跟NS8屬性截然不同的另一個細菌。那么這個細菌也證明對心理有影響。 于是,我們就把這些實驗介紹出去以后,很多人就開始參與我們的實驗,跟我們共享這些樣本和組織,然后接二連三的一些研究成果就出來了。那么目前我們發(fā)現(xiàn)了這些微生物的菌株,已經被國際上認定,有了專門的名稱,將生物與心理的詞拆分,再合起來的一個詞,叫精神學。 我們最后推論,行為是跟這個腸道微生物非常關聯(lián)的。我們在另一個實驗里邊兒,就對監(jiān)獄里、看守所里的犯人做了一個調查,我們奇怪,犯人為什么搶完東西,偷完東西以后,還要反過來把人給殺了,這個殺人是很不容易下決心的。 這么兇殘的這種暴力的狀態(tài),到底跟他的腸道菌群有什么樣的關系呢?我們調查發(fā)現(xiàn)有非常非常密切的關系,這些人腸腦有過高的血胺,在很多很多的這個那個跟神經神經和精神因素相關的指標,都是錯亂、與眾不同的。所以,我們發(fā)現(xiàn)暴力傾向和攻擊性傾向,跟腸道微生物是直接有關系的。我們就團隊就從遺傳研究所調到了心理研究所,開始從事行為生物學研究。 那么我們反思,為什么這個人科動物,大家知道人科、動物、猩猩,還有人都是人科動物,那么人科動物當中,為什么人的病會越來越多,過去的人的病 ,肯定在沒有醫(yī)生、沒有醫(yī)藥的情況下,跟猩猩,老虎、獅子這些動物的這個病的種類差不太多,而現(xiàn)在的人呢,變成了生活非常好,有了農業(yè),有了工業(yè),有了工業(yè)化的食品加工后 ,我們會有這么大的變化,會有無數(shù)的心理疾病,還有生理疾病。我們運用遺傳學的方法,合并微生物的方法,合并心理學的方法,去對人進行觀察。在這個過程當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現(xiàn)象。 我們大家都知道,人有46條染色體,23條是來自父親,23條來自母親,這46條染色體,編碼著21306個基因,而這些基因,跟這些這個微生物,還有動物什么的,都是同源的。那么人是這么進化,跟進化有關系。除了進化以外,還有分子突變的這樣的一些機會。但更有意思的事情,我們大家可能從來沒注意過,其實人身上帶有龐大的微生物,因為僅僅靠人的基因的話,人是不可能存活的,人的全身的基因的數(shù)量還不如小麥多。 小麥的基因的數(shù)量是人的五倍,水稻的基因是人的兩倍多,但是人身上就是絕無僅有的21000個基因,實際并不決定人的健康和生老病死,也不決定人的聰明,高矮,大部分是我們的共生微生物決定的,所以我們看到一個現(xiàn)象非常有意思。你說這個孩子長大了以后,他越來越不像他爸爸媽媽了,比爸爸媽媽長得漂亮多了,越來越好看了,結果他到老了以后呢,又回到了跟爸爸媽媽一樣的那個狀態(tài)了,這是什么情況呢?這種情況就告訴你,你身上附著的微生物呢,在你生存期間呢,影響了你,而到老的時候呢,你逐漸的拋棄了這些微生物的時候呢,你開始還原了。 我們就發(fā)現(xiàn),人的微生物的數(shù)量非常非常龐大,而且它的編碼基因的數(shù)量也非常龐大,是人自己基因的1000倍以上。大家可以看一看現(xiàn)有的論述,有一本兒書叫ten percent human,相應的中文翻譯,題目叫10%的人類。就是說我們身體只占我們自己的10%,我們剩下附著的90%是微生物。所以,這些微生物決定我們生后的老病死,長得好看不好看,皮膚好不好,免疫力強不強,我們這一輩子會不會得糖尿病,會不會得紅斑狼瘡,會不會得抑郁癥,會不會得焦慮癥,這些不是先天的基因決定的,而是微生物決定的。
我們要是沒有好的腸道微生物的時候,我們會碰見很多很多的問題,我們自己沒法兒對付,這是我做研究的這個初衷,關注人為什么有這么多的腦細胞還不足以去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還會得老年癡呆,還會衰老。這些個腦袋里的神經元,到底跟我們腸道的幾十億的神經元之間,有什么樣的關聯(lián),互相之間是什么樣的作用方式,這是我的這個實驗室的研究,關注腦子和腸子之間的關聯(lián),他們之間誰向誰來發(fā)送指令,誰來執(zhí)行誰來,再回去反饋這些信息,這是我實驗室的主要的研究。
那么我們這個研究過程,是非常非常費力氣的,應該說是九牛二虎之力,費勁了艱辛,因為這樣的研究,很多人是不相信的,人家說人的正確思想,那是實踐中來的。而我們不這樣認為,我們覺得人的正確思想,是你一定有非常好的腸道微生物,那么我們說實踐也非常重要,你得學習,你得認知。但是,你能不能認知是你有沒有記憶力,你有沒有這種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能力,我們發(fā)現(xiàn)這個能力是腸道微生物帶來給我們的一個因素。 2013年的時候,國際的一個非常棒的雜志上首次登出的這樣的文章。
文章綜述里邊兒介紹了,我們的情緒情感和認知,是腸道微生物通過三個途徑,即腸腦軸,免疫系統(tǒng),還有迷走神經系統(tǒng)和外循環(huán)系統(tǒng)來影響我們的頭腦。這個是2013年前后發(fā)現(xiàn)的,之后又發(fā)現(xiàn)了人的腦子里邊還存在著淋巴系統(tǒng),跟身上鏈接著。今后可能會發(fā)現(xiàn)四個、五個這樣的腦和腸之間的關聯(lián),對我們的行為,對我們的記憶力,對我們的思維是有影響的,所以研究就越來越深入,證據(jù)也越來越多。那對我來說,我比較欣慰的是,我終于在研究當中有人認可了,有人認為這確實是腸、腸道決定的。 最近一兩年,國際上對腸腦的一個定義,它告訴你腸腦就叫第二大腦。實際上第二大腦這個概念,上個世紀就有了人提出。第二大腦就是腸子,是因腸子有非常棒的記憶力,決定人的情感情緒狀態(tài),因為你全身需要的五強酸,95%是腸子產生的。多巴胺50%是腸子產生的。當時寫第二腦的這個邁克爾·杰克遜教授,他不知道是微生物的作用。后來人知道是微生物的作用,所以第二大腦的定義就非常清晰了。腸管兒,腸道神經元,迷走神經網絡和腸道共生微生物,有70%是腸道決定了。
而且它有70%決定了我們的免疫系統(tǒng)的功能,就是說腸道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不好的腸道菌群就一定不會有好的健康狀況,這是全世界現(xiàn)在的一個共識,沒有任何人否定。那么后來人們就開始去關注腸腦到底是個什么東西,它里邊兒都是什么樣的角色,這個腸道有神經系統(tǒng),腸道神經系統(tǒng)是非常非常棒的,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精神疾病是跟腸道微生物有關系,腸腦軸異常決定腸道這個狀態(tài)。 因此現(xiàn)在全世界開展用腸道的微生物的方式來解決心理疾病,而不是過去的那些簡單的心理咨詢,后者給你描繪一個美好的藍圖,這個并不起作用。如果起作用的話,今天不會有這么多的心理疾病發(fā)生。倒發(fā)現(xiàn)是越吃飽了,越吃多了,越吃好了,心理疾病會越嚴重。過去和現(xiàn)在對心理疾病的認識,有很大很大的變化了,過去認為是心理上的創(chuàng)傷,后來從條件反射來研究的,發(fā)現(xiàn)是腦子問題,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不對,是腸子的問題,因為這個第二腦的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了,人們在第二基因組的解析之后,確認是腸子的問題。
之后進一步的研究發(fā)現(xiàn),腸道微生物就可以改變腸子的狀態(tài),因此,最終確認是腸道微生物的問題,腸道微生物決定我們是否患抑郁癥,焦慮癥。這個心理學的認識和今后的治療,就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變化現(xiàn)在并沒有被認真的去做起來,這里邊兒有很多很多原因,因為我們國家有非常龐大的心理咨詢隊伍,這些隊伍學的一些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案,還是基于過去老的傳統(tǒng)的一些方案,實際上沒有解決太多的問題,也正因如此,我們大家知道心理疾病在我們國家,變成了越來越嚴重的問題。
現(xiàn)在我們國家自閉癥的孩子,實際上有1200萬人了,就是從2000年開始到現(xiàn)在的時間。多動癥的孩子有2500萬,抽動癥的孩子有1400萬以上,雙相障礙的人也特別特別多,這些疾病加起來的話,就已經超過五千萬人口了。這五千萬人口,就有1億個雙親。如果很短的時間內不解決他們家庭的問題,這個家庭就要面臨著解體,因為男方肯定要再生一個能傳宗接代的孩子,那這個孩子怎么辦,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是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我們急切需要去解決這個問題,這里邊兒的問題跟食品有關。
英國心理學的一個組織做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腸道菌群和這個腸道菌群的變化,還有消化系統(tǒng)的變化,都跟這些心理疾病是完全相關的,它們有重疊的關系。有心理疾病的人同時患有消化系統(tǒng)的癥狀,嘴臭,腹瀉,便秘,還有長期的潰瘍,腸炎等這樣的疾病。原來好的微生物是可以改變這些的,可發(fā)生一些扭轉。
扭轉在于第二腦——腸道。腸道微生物,腸道神經系統(tǒng),它有很多的神經纖維,這個神經纖維把腸道的信息直接傳到頭腦,然后它告訴我們說,很多行為本身不是來自于我們自身,很可能來自于我們腸道微生物,比如說你聽見別人說這些話,你馬上就非常敏感,非??簥^。這個可能不賴你,你思想品質沒有那么低下,你容得了人家的這種批評或者是建議,但你的腸道微生物,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的時候,你會有瞬間不能包容別人的地方,這就是我們發(fā)現(xiàn)的一些問題,而且全世界也都發(fā)現(xiàn)了同樣的這類事情,它也引起了我們的進一步的關注。 人的一生,從出生到長到18歲,是成長的標尺,我們的頭腦發(fā)育和腸腦發(fā)育,是并行發(fā)育的過程。實際上,人的頭腦的神經元的發(fā)育,是剛出生比較簡單,到12歲的時候,變得最復雜、最密集的狀態(tài),就是八百六十億個神經元,之后就會每天不斷地有損失,凋亡,如果你一天到晚經常發(fā)脾氣,或者經常享受噪音,或者你經常去到外邊兒去跟別人吵架,或者喝酒,你的神經元的凋亡速度就會更快更多,那么一般來說,我們每個人有4萬多天的使用生活的這個時間,如果凋亡的太快了,就傻了。
那么怎么樣讓自己的神經系統(tǒng)不凋亡,不出心理疾病呢?就是我們不斷的去循序漸進的升級我們的腸道微生物,因為腸道微生物跟自閉癥,多動癥,抽動癥,精神分裂抑郁癥,焦慮癥和情感障礙,全部都密切關聯(lián),這全世界已經有證明了。所以,在我們的一生當中,我們有這么多的疾病在等著我們,這些疾病就是從小到大到老。我們都可以看到這些疾病,它們毫無例外跟腸道微生物共生,所以我們的共生微生物,不僅僅幫我們簡單的編碼了上千萬個基因,實際上它決定了我們的生老病死,甚至決定我們吃東西的選擇,我們的口味兒,一些成癮,還有很多壞的行為和好的行為。
實際上2400年前現(xiàn)代醫(yī)學的創(chuàng)始人,鼻祖希波克拉底就說過,萬病始于腸道,所有的病都始于腸道,他這個見解到現(xiàn)在一點兒都不過時,但是我們一定要知道,腸道是始于口腔的,口腔的細菌出了問題的時候,也非常非常麻煩,所以現(xiàn)在人在這個自己的基因組解析之后,發(fā)現(xiàn)我們并沒有那么多的這個基因,而我們的基因的數(shù)量,比小麥要少得多,而人這么復雜的思想長相各種各樣,為什么基因數(shù)兒才是小麥的1/5呢?大家誰都不理解這個情況,于是人們開始解析第二基因組,就是腸道微生物。
原來腸道微生物是決定我們生老病死的,如果我們說我們的出生是必須擁有父親和母親見長的這個基因,和他們的組合成染色體,讓我們能出生,那么我們的成長,一定依賴這些微生物,因為這些微生物,對我們后邊兒的一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比如說出生的時候為什么要從產道里邊兒出生呢?這是哺乳動物的一個特性,就是因為產道里邊兒富集了大量的細菌,這些細菌,是給孩子準備的,就是一生當中獲得免疫的這樣的一個機會,相當于打了幾千針的預防針。但是,現(xiàn)在很多人選擇剖腹產,這個機會沒有了,于是人們現(xiàn)在開始罹患各種各樣的疾病,這也是很能理解的。 那么口腔里邊的微生物,也會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比如說大家一定知道,現(xiàn)在小孩這種焦慮癥,拖延癥,不寫作業(yè),還有很多很多的麻煩,讓家長非常非常難受的這樣的事情呢,跟口腔里邊兒的變形鏈球菌,還有具核梭桿菌什么都有關系,那我們也知道很多成年人得心腦血管兒病了,這個頸動脈呢,有軟斑,硬斑都堵住很多了,為什么呢?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這個跟我們口腔里邊兒的具核菌桿菌,形鏈球菌,還有其他的各種各樣的菌,都有關系的。就是只要不刷牙,不好好刷牙,又有齲齒的情況下,這些微生物會一步到位的影響我們的頭腦,影響我們的認知和影響我們的情緒。
國際上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研究和實驗在證明這個 ,這些研究用反證的方法,就是說,把一個脾氣不好的人的肚子里邊的糞便,給移植到小鼠的肚子里邊,小鼠就變成脾氣不好的狀態(tài)了。這個研究大家聽說過,叫糞菌移植。
現(xiàn)在這個方法已被應用了,今后治療自閉癥,多動癥,還有重度的抑郁癥和焦慮癥,糞菌移植的效率,還是比較高的,能有很大的改變。那么到底需要不需要做糞菌移植,實際上我們知道現(xiàn)在很多孩子有癲癇癥。癲癇癥也是跟這個腸道菌群密切相關,95%以上的癲癇癥是腸道菌群,而不是腦子的影響,很多人去收拾腦子去了,這個太無辜了。實際上應該收拾腸道菌群,而收拾腸道菌群,是一個很簡單的方法。
腸腦疾病會直接影響人的記憶力、注意力、睡眠,還有跟別人交流的能力 ,很多很多的行為表現(xiàn),甚至也關乎我們的長相。 現(xiàn)在有一個新的說法,叫腸菌移植來治療疾病,腸菌移植要考慮的因素很多,不是說你這個人健康,這個像像史泰龍一樣的身材,你的糞便就合格兒了,你還得有好的智力,德智體美情都對腸菌移植是有影響,如果你去移植一個人,也會通過糞菌移植移植給對方,所以,在糞菌移植的時候,德智體美情全部都要考慮進去,很多人發(fā)現(xiàn)移植完了以后,音樂的才能,算算術的才能,還有情商各方面,都會發(fā)生非常顯著的變化,這個研究現(xiàn)在做的非常多了。
精神分裂癥也是跟腸道菌群關聯(lián)的,我們國家的精神分裂癥,現(xiàn)在發(fā)生的這個數(shù)量,是在朝著翻番的方向在走,這些到底是什么原因,我們現(xiàn)在都需要知道,我們必須了解它的原因,才能去制止,因為這些疾病,很多人過去認為他們是跟遺傳有關系,其實是錯誤的。
佛羅里達大學就做著各種各樣的研究,他們已經確定了精神疾病和腸道菌群的這個關系之后,他們做了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研究,就是發(fā)現(xiàn),你現(xiàn)在不用再跟我說你有沒有抑郁癥了,只要把糞便拿了以后,分析一下兒糞便的這個狀態(tài),我們就知道這是個抑郁癥患者。
因為有了這些了解之后,人們就開始可以做一些正常干預了,用微生物的方法去治療。實際上抑郁癥和焦慮癥,還有雙向障礙,這個跟革蘭氏陰性菌的分布有關系。
甚至對阿爾茨海默,對帕金森什么的,這個腸道的革蘭氏陰性菌都是有影響的,因此全世界現(xiàn)在對這些疾病的認識,已經到了越來越清楚的程度了。有一個叫衛(wèi)生假說及達爾文醫(yī)學,這個研究團隊花了很多年的時間在全世界各國做這個研究,他們發(fā)現(xiàn)越講衛(wèi)生越成問題。
越講衛(wèi)生,現(xiàn)在患病越多,尤其是心身疾病非常非常多,現(xiàn)在有很多的研究,直接指向了腸道微生物。它決定人的幸福感,決定人的智慧,現(xiàn)在開發(fā)出了很多很多的微生物,包括一些就是提升智慧,提升認知,提升記憶力的這樣的微生物,所以,大家一定要了解這個這方面兒的進程。過去,50年代出生的孩子都是可以在外邊兒自由活動,玩兒,玩兒土,這個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能玩兒的東西就少了,等到零零后這個一零后,就開始玩兒平板兒電腦呀,玩兒一些比較高級的玩具,家里邊兒,不讓他們接觸泥土這樣的東西了。
因為我們的智慧、智能,大多數(shù)是來自于土壤里邊兒的微生物,一旦我們沒有這些微生物的時候,我們獲得不了這樣的東西,我們腸道的微生物會發(fā)生非常大幅度的改變。這個研究,也叫衛(wèi)生假說,就是過度講衛(wèi)生,會讓我們遠離細菌,而接近疾病,我們越講衛(wèi)生,我們離細菌越遠離,疾病越近,而且疾病來的也越兇猛。另外一個因素呢,就是跟吃的東西有關系。我們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孩子們都會偏重吃肉類食物,而這類的食物,會破壞我們的腸道微生物,會讓我們的革蘭氏陰性菌長的更多,會讓我們有更大的機會去抑郁,去焦慮,去得雙相障礙。
因此,這些病確確實實是一個生物學問題,而不是思想教育問題。我們建國這么多年來,生活變得越來越好了,我們衣食無憂了,為什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有這么多的疾病出現(xiàn),還有這么多的心理疾病出現(xiàn),大家一定要知道一件事兒,全世界花錢最多的疾病,第一位就是心理疾病,每年美國花到抑郁癥上,是一千一百億美元,那中國的話,大家都知道,更加龐大了,我們現(xiàn)在連進地鐵都要安檢,有很多人有心理疾病,他要報復社會,我們不得不這樣做。所以我團隊的目的,是要解決這些問題,不要讓心理疾病在我們國家蔓延起來。
不讓蔓延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要飲食干預和行為干預,就是讓孩子們更多去接觸微生物,廣泛接觸微生物,我們覺得我們這個研究團隊,在這方面有非常大的興趣,準備幫助國家把心理疾病大幅度減少,讓我們國家心理健康在世界上能夠往前提升幾位。我們有一篇文章,論腸腦心理學,這個腸腦心理學論文在美國發(fā)表之后,受到了非常多的重視,全世界關注這篇文章的人挺多的。
這張圖,告訴我們一件事兒,如果我們偏重吃50年代的飲食,就是左半邊兒的這些食物的時候,我們的腸道的狀態(tài)就是非常穩(wěn)定的,我們的免疫球蛋白A是正常的表達量,我們的T細胞是調節(jié)性T細胞為主,這樣人是不容易得癌癥的,我們會有很好的腦源性營養(yǎng)因子,讓我們的腸壁和腦的血腦屏障,不容易被任何東西突破。而右邊這類食物,就會讓革蘭氏陰性菌特別高,會提升我們的血氨值和我們的脂多糖的值,這兩項值提高后,我們不僅會有腸漏,還會有腦漏,這就是心理疾病發(fā)生的最簡單的機理,所以我們這篇文章叫腸腦心理學,在世界上發(fā)表以后引起了非常大的轟動。 實際上現(xiàn)在有這樣的認識,提示盡量不要讓孩子吃太多的油炸食品,甜食和帶添加劑的食物,實際上,現(xiàn)在大量的涌現(xiàn)出的自閉癥、多動癥、抽動癥的孩子,就是家庭愛給孩子們吃這樣的東西。我們反反復復跟家長說,家長竟然說我們孩子只吃肉不吃菜,一口菜都不吃,那這是家長的問題,不是孩子的問題。
我們大家都愛吃肉,我們不說肉的壞話,現(xiàn)在肉里邊,養(yǎng)殖的動物里邊,有很多很多的藥,這些藥對人是有非常大的害處的。另外,油炸食品加各種各樣的東西,反式脂肪酸,乳化劑,這些會影響我們的下丘腦、腦垂體和性腺。今天大部分不育的人跟這個腸漏和腦漏是直接有關系的,如果有腸漏和腦漏,基本上不育,而且還會有很多的婦科疾病,所以,這些問題不去改變一下飲食結構,對自己來說,是一個非常危險的狀態(tài)。 到底是誰破壞了我們的腸道微生物?實際上首先最主要的是不健康的飲食。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不健康的飲食。其次,就是藥物濫用,一點兒小病,咳嗽一下兒,流一點兒鼻涕,就去醫(yī)院看病。過去我們小的時候,我這50年代出生的人,流鼻涕,咳嗽什么的,就是多喝水。我覺得流鼻涕流出來比它進到肺里邊兒更好,所以我不會去吃任何抑制流鼻涕的和咳嗽這樣的止藥,我們說抗生素還有環(huán)境污染,也是一部分因素。剩下的過度干凈,加工食品、甜食、防腐劑這些,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不是醫(yī)院的問題。
食物,一天就可以改變腸道菌群,如果你要想說我這個今天吃頓好的,我猛吃一頓肉,我也不管他安全不安全,我下一星期我就說按時好好吃吧??赡苣阆氲倪^于天真了,實際上,就這一星期的肉可能讓你腸道,就會發(fā)生很大很大的變化,你的思維和行為,在下一星期可能得都得不到糾正,那么因為腸道微生物出問題,導致了特別特別多的問題,導致特別多的情況,那我們怎么去考慮?
最后,因為我們的腸腦軸是雙向影響的,不僅是我們吃的東西影響我們的腦子,影響認知和記憶力,反過來,我們經常想一些荒唐的事兒,不開心的事情的時候,還有恐懼的時候,也會影響我們的腸子這個里邊兒?,F(xiàn)在有很多人有糖尿病,有很多人有高血壓,這里邊兒跟恐懼、焦慮和憤怒,都是有關系的。在恐懼,焦慮憤怒的時候,支氣管兒會擴張,我們會喘不上來氣,我們血管兒會收縮,會血壓高,我們會出汗,會這個亢奮,心跳會加快,而且,這個肝臟無緣無故的合成糖原,讓我們的血糖異常,所以,我們管這樣的病,叫心想病成。
接觸土壤是治療抑郁癥的良方。
現(xiàn)在知道了,與其說我們是人,更應該說我們是微生物復合體
作者簡介:金鋒 日本東京大學人類(遺傳)學博士。原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行為生物學研究室PI研究員;現(xiàn)任:日本未來健康研究所研究員;日本未來食品研究所研究員;日本NS Bio Japan 首席科學家;美國Quality Assurance International(QAI)有機認證執(zhí)行檢察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