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57年,俄國人送回了阿睦爾撒納的尸首,驗明正身后,乾隆急令兆惠將軍,不分男女老幼、是否忠于清朝、有未參與阿睦爾撒納的叛亂,對準噶爾部和輝特部的人,一概屠殺。這場殺戮,真可謂是雞犬不留、血流成河! 當年噶爾丹敗亡之后,因為清朝的實力還不是很強盛,三征噶爾丹又使國庫幾近空虛,所以康熙沒有再興兵統(tǒng)一西域。 再說,噶爾丹的侄子策旺阿拉布坦稱準噶爾汗后,也派使到北京向清廷請安納貢,表示歸順。 后來,因為哈密王常阻撓準噶爾的商隊到中原進行貿(mào)易,策旺阿拉布坦便派兵攻掠哈密,還以顏色。 而哈密此時也已歸屬清朝,所以清政府一面派兵援助哈密,一面從中斡旋,但策旺阿拉布坦一意孤行,拒絕調(diào)解。準噶爾從此與清朝關(guān)系破裂。 策旺阿拉布坦死后,兒子噶爾丹策零繼汗位,基本國策仍是:發(fā)展經(jīng)濟的同時與清朝對抗。 但是,噶爾丹策零在漠北被喀爾喀部和清兵的聯(lián)軍擊敗,從此準噶爾一蹶不振。噶爾丹策零死后,準噶爾部立即陷入內(nèi)亂。 準噶爾內(nèi)部經(jīng)過一番連環(huán)廝殺之后,由策旺阿拉布坦的侄孫達瓦奇,在輝特部臺吉阿睦爾撒納的支持下奪得汗位。 但阿睦爾撒納是個真正的野心家,他自恃功高,橫行無忌,與達瓦奇的關(guān)系也在日益惡化。 二人的沖突公開化之后,一經(jīng)交手,阿睦爾撒納不是達瓦奇的對手,他便率眾兩萬投奔了清朝。 其實,阿睦爾撒納并不是真降。他極力向清廷訴說達瓦奇如何暴虐荒淫,不堪一擊,只是想假手清軍除去自己的敵人。 乾隆看出了阿睦爾撒納的險惡用心,就將計就計,采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以歸降的準噶爾軍為主力,派出兩路大軍直攻達瓦奇的大本營。阿睦爾撒納被封為親王和北路軍副將。 乾隆只給了征討大軍一個“清軍”的旗號。但即使這樣,準噶爾人也紛紛望風(fēng)而降,就連深受準噶爾壓迫的各族百姓也乘機擺脫桎梏,前來歸順清朝,協(xié)助清軍作戰(zhàn)。 達瓦奇的統(tǒng)治雖然迅速崩潰,但他并不肯主動投降,而是退守格登山,負隅頑抗。 沒想到,勇武的清軍軍官阿玉錫帶領(lǐng)24名勇士夜登格登山,奇襲準噶爾軍,竟以25人之力收降了達瓦奇的7000余人,立下奇功。 達瓦奇帶著貼身侍衛(wèi)落荒而逃,翻越天山逃到烏什。后來被烏什伯克霍集斯擒獲,押送北京。 達瓦奇表示歸順,乾隆采用懷柔政策,免了他的罪,還封他為親王,讓他住在北京。至此,準噶爾汗國滅亡。 為了實現(xiàn)統(tǒng)一集權(quán),避免地方勢力尾大不掉,再形成封建割據(jù)的局面,乾隆在平定準噶爾部后,仍然設(shè)立了四個衛(wèi)拉特汗,并內(nèi)定好了人選。 野心勃勃的阿睦爾撒納僅僅被封為四汗之一,這讓他很惱火,始終不肯穿清朝官服,不用清廷頒發(fā)的印,而以衛(wèi)拉特四部總汗自居,妄想統(tǒng)領(lǐng)西域。 乾隆聽說后,為防止阿睦爾撒納叛亂,就下令讓他到熱河(承德)避暑山莊朝見。 阿睦爾撒納遲遲不肯動身,后來乾隆多次派人催促,他才啟程。但走到半路,他心虛膽怯,便逃回伊犁,煽動各部發(fā)起叛亂,把留守的500清軍全部殺死。 乾隆盛怒之下派兩路大軍西征,長驅(qū)直入。阿睦爾撒納抵擋不住,便逃亡哈薩克,投奔中玉茲汗阿布賚。 一直虎視眈眈的沙俄政府知道后,連寫四封信給阿睦爾撒納,勸他加入俄國國籍,以此借機侵略中國。但由于當時阿睦爾撒納受到阿布賚的監(jiān)視,沙俄的陰謀才未得逞。 清朝大軍一撤,阿睦爾撒納就潛回伊犁,再次作亂。 于是,乾隆派出名將兆惠再征伊犁。兆惠和阿玉錫一樣勇武,他只帶80名士兵,專挑深夜、大霧的時候進攻,還用計趕跑敵人的馬群,以此大破敵軍。 阿睦爾撒納再次逃往哈薩克,不料此時哈薩克中玉茲汗阿布賚正要歸附清朝,要拿他當投名狀。萬般無奈,阿睦爾撒納只得徒步逃往俄國。 清政府因與沙俄曾訂立條約,可以互相引渡逃犯。但清政府多次照會俄國,要求引渡阿睦爾撒納,沙俄卻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將他保護起來。 兩個月后,阿睦爾撒納得天花死去,俄國這才假裝好人,把他的尸骸送給清廷。 至此,西域重新歸入清朝版圖,同時沙俄對我國領(lǐng)土的鯨吞蠶食也得以遏制。 自清朝開國以來,準噶爾汗國讓幾代清朝皇帝寢食難安。乾隆時期這場戰(zhàn)爭幾起幾落,軍費高達數(shù)千萬兩,多名大將折損,這也讓乾隆有些惱羞成怒。而戰(zhàn)爭過程中準噶爾部蒙古人的強悍表現(xiàn),也令乾隆心生后怕。 在準噶爾四部中,只有杜爾伯特部在投降之后,一直忠心耿耿地臣服于大清,其他三部,都是屢降屢叛,讓乾隆吃盡了苦頭。 如何對付這個可怕的民族,讓乾隆費盡了心思。然而,僅僅“分而治之”似乎難以徹底削弱他們。他十分擔心若干年后,準噶爾部蒙古人會春風(fēng)吹又生,重新成為大清的敵人。 經(jīng)過深思熟慮之后,乾隆最終做出決定:對準噶爾部和輝特部蒙古人實施種族滅絕。 乾隆把平定地方割據(jù)后重新統(tǒng)一的地區(qū),一律稱為“新疆”。平定準噶爾后,西域被稱作“西域新疆”。1821年,道光皇帝把伊犁將軍松筠主持編成的《伊犁總統(tǒng)事略》一書,欽定為《新疆識略》。自此,“新疆”成為“西域新疆”的專稱,一直沿用至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