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吳承恩,我們最先想到的是《西游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陪伴我們度過了不少時光。無論是小說、電視劇,還是改編的電影、漫畫,每一次看,我們都能被孫悟空的英勇折服,看著他斬妖除魔,十分痛快解氣! 可是,大家發(fā)現(xiàn)沒有,唐僧師徒一路上遇到那么多妖怪,像是黑熊精、豹子精、老鼠精和蜘蛛精等等,可唯獨從來沒有遇到過一種動物,那就是貓。 為什么吳承恩從沒有寫過貓呢?這背后有什么特殊原因嗎?其實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不敢。吳承恩生活在明朝嘉靖年間,當時的皇帝是朱厚熜(cōng)。說起這位朱皇帝,那就是一個妥妥的“貓奴”。他愛貓的程度,恐怕古今中外都無人能及。 為了養(yǎng)貓,朱厚熜(cōng)專門設立了一個機構叫“貓兒房”,每天派三四個官員伺候;貓的伙食也十分豐盛,豬肉、豬肝從不中斷;更夸張的是,愛貓死后,皇帝還做了個金棺材,下葬立碑。 皇帝如此厚待貓咪,要是吳承恩再敢把貓寫成妖怪,被孫悟空一棒打死,那簡直就是自尋死路啊。所以,西游記里從始至終都沒出現(xiàn)過貓的影子。 最后,吳承恩寫成了《西游記》,《西游記》也成就了他的名聲,讓他青史留名,永垂不朽。但是,這些都是后來的事。事實上,生前的吳承恩充滿了失意和痛苦,一生坎坷不得志。 直到64歲,他才開始動筆寫《西游記》。那時,他已經積累了夠多的人生閱歷,也搜集到了夠多的奇聞逸事,終于有能力寫出一部滿意的小說。 那么,吳承恩的一生究竟經歷了什么,才最終成就了這部輝煌巨作呢?這都要從他的童年時期說起。 公元1506年,在江蘇淮安府的吳家,一個小男孩出生了。那一年,是正德元年,明朝新皇帝剛即位,他減免賦稅、大赦天下,吳父欣喜地認為,這是個好兆頭,或許我們吳家能額外承接點恩澤,于是,他就給小兒子取名“承恩”,希望他能沐浴圣恩,一生坦順。 吳承恩的祖輩都是讀書人,做過學官??上У搅藚浅卸鞯陌职诌@里,家道突然中落,吳父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中途輟學,做起了小生意。 雖然吳父棄學從商,可他沒有忘記讀書的習慣。他開了一家雜貨店,平日里不忙的時候,就坐在柜臺后面,捧著一本書讀。 他的文化程度不高,很難理解深奧內容,但他愛讀故事,尤其崇拜歷史上的忠烈英雄,比如鞠躬盡瘁的諸葛亮,被奸臣陷害、冤死獄中的岳飛等等。 每次讀到動情處,他還要講給別人聽。他情緒激動、言辭慷慨激昂,有時候忍不住還落下眼淚。這些場面都給吳承恩留下了深刻印象。大英雄們的故事,也在他年幼的心靈里種下了正氣和傲骨的種子。 在父親的影響下,吳承恩從小也愛讀書。可他讀的大多是記錄狐妖、神仙的鬼怪小說,還有各種稗官野史,總之,讀的都不是讀書人推崇的正經書。可他讀得不亦樂乎,還想著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寫出一本來。 除了愛看書,吳承恩還喜歡畫畫。有一次,一個老頭讓他畫只鵝,他三兩筆就畫好了。老頭一看,覺得不像,就問他:“這不是鵝吧?鵝怎么會飛呢?”結果吳承恩哈哈大笑:“這是天鵝呀,當然會飛!” 雖然吳承恩只是下意識地畫了只天鵝,但這個小小的無心之舉,似乎預示了他的一生,不甘與家禽為伍,終將脫離俗世、一飛沖天。 只不過,一飛沖天的過程并沒有想象中順利。20歲那年,吳承恩和所有讀書人一樣,走上了科舉考試的道路。他前往南京,第一次參加鄉(xiāng)試,結果,不中。23歲,他又前往蘇州,參加第二次考試,又不中。吳承恩沒有放棄,到第三年秋天,他又去了南京。這一次,和他一同前往的有朋友沈坤、李春芳和汪嵐云等人。 第三次科考了,吳承恩準備得很充足。他走上考場,文思泉涌、揮毫潑墨,走出考場時也信心滿滿,覺得自己一定能高中。可結果出乎意料,一起參加考試的幾位同窗,全都中了舉人,只有他落了榜。一張大大的紅榜上,找遍了角角落落,唯獨缺了他的名字。 吳承恩很失落,他屢敗屢戰(zhàn),又屢戰(zhàn)屢敗,一直考到了五十多歲,結果還沒考上進士。為什么會這樣呢?為什么天資聰穎的吳承恩一直拿不下科舉考試呢?其實,這和他內心深處對科考的抵觸有很大關系。 在吳承恩心里,其實是非常排斥科舉考試的。他讀書、學習,念四書五經,不過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也為了應付社交場合下別人的目光??墒牵切┧腊宓脑u判標準,教條式的空話、廢話,哪里能入得了他的眼?他一心喜愛的,還是幼年時看過的那些神怪小說。 到了37歲那年,吳承恩終于決定動筆,開始寫作自己的第一本鬼怪小說集《禹鼎志》。在《禹鼎志》的序言里,他寫道:“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時紀人間變異,亦微有鑒戒寓焉。”意思是說,雖然書是寫妖怪,但他講述的故事,都是有現(xiàn)實意義的。他筆下的那些妖怪,只是用來包裝的幌子,他最真實的目的,是要揭露社會黑暗丑陋的一面。 后來,這本短篇小說集失傳了,我們也不知道它究竟寫得怎么樣。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它對吳承恩后來創(chuàng)作《西游記》,產生了重要影響。 吳承恩在科舉考試和官場仕途接連失意,到了快退休的年紀,他當年的好朋友李春芳,幫他謀了個差事,到荊王府里任官。說是任官,其實等同于隱居。因為在王府里,無權、無勢、無錢,有的只是一群同樣失意的天涯淪落人和終日飽食無所事事的王爺。但是,已經過了花甲之年的吳承恩,早已看淡了名利,也厭倦了仕途,這個風景優(yōu)美的安靜之地,正符合他的心意。 生活在王府里,吳承恩的主要職責是陪王爺消遣逗樂,比如賞花賞月、吟詩作畫、唱戲下棋,甚至是修仙煉丹、求佛問道。總之,只要不談論國家政事,任何打發(fā)時間的活動都可以。 在這些活動里,王爺最喜歡的,還是聽吳承恩講故事。吳承恩也不負使命,從《列仙傳》《神仙傳》里挑出了一些章節(jié),隔三差五地講給王爺聽。他好像天生有講故事的才能,每次都能把人物描述得活靈活現(xiàn),讓王爺聽得津津有味,欲罷不能。 不過很快,那些故事王爺就聽厭了,他想聽新鮮的。這可讓吳承恩愁壞了,去哪找那么多新故事呢?他日思夜想,一籌莫展。就在這時,王府附近的神廟里,舉行了一場祭祀會。會上,一只猴子吸引了吳承恩的注意力,他感覺似曾相識,但又不記得在哪見過。 他問身邊的同僚,同僚告訴他:“那個啊,就是齊天大圣!”吳承恩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鼎鼎大名的齊天大圣??墒撬钟X得哪里不對勁,心想:“齊天大圣怎么會是這副流氓相?” 后來同僚又告訴他,在當?shù)貍髡f中,齊天大圣是惡神,山民們都怕它,所以他們每年都會祭拜大圣,散點錢財,求個平安。 參加完祭祀會,那只活靈活現(xiàn)的猴子形象就一直在吳承恩腦海里盤旋。正巧,又趕上王爺來催故事了,吳承恩索性就編了個妖猴得道成仙的故事,順帶著,他還給王爺講了講唐僧取經的故事,王爺聽了都很滿意。 王爺是滿意了,可吳承恩內心不平靜了。他回想起了年少時的志向,那時候,他多么想寫一部偉大的志怪小說??墒呛髞?,為生活所迫,他不得不奔走科場。再后來,容顏衰老,豪情壯志消退,當年創(chuàng)作的《禹鼎志》也丟了,仿佛一切都失去了。 可是現(xiàn)在,不就是一個好時機嗎?為什么不趁著這個機會,重新再寫一部小說呢?想著想著,吳承恩激動了起來,在他腦海里,齊天大圣孫猴子的形象也越來越清晰了起來。 就這樣,64歲那年,吳承恩再次動筆開始創(chuàng)作,這一次,他寫下的就是流芳百世的偉大杰作《西游記》。 這時候的吳承恩,褪去了年少時的狂狷,磨去了性格的棱角,他不會再像憤青一樣發(fā)牢騷,文字里多了穩(wěn)重和沉靜。他在一首詩詞里寫道:“漫說些癡話,賺他兒女輩,亂驚猜”。 他把自己寫下的東西,叫做“癡話”,這種心情,不禁讓人想起另一位大文豪曹雪芹在《紅樓夢》里寫下的類似的話:“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span> 這些生于亂世的文人,選擇把真情藏在癡話、荒唐言背后,用更圓通的方式表達對命運的抗爭。但是,從始至終,他們倔強的個性都未曾改變,清高的風骨也永遠長存,偉大作品就是他們精神和人品最好的證明。 吳承恩歷時兩年左右,寫完了《西游記》,但是,由于明代的文字獄和荊王府的處境,這本書一直沒能得到出版。 公元1570年,第五代荊王去世,吳承恩也辭了官職,離開了王府。他回到了家鄉(xiāng),靠著幫人家寫世俗的障詞維生。吳承恩雖然娶過妻子,但沒有子女。晚年的他就經常和朋友們走動、交流,過得也還算安穩(wěn)、快樂。到了萬歷八年,也就是公元1580年,75歲的吳承恩溘然長逝,一代文學奇才的一生也就此告一段落。 遺憾的是,吳承恩直到去世,也沒能看到《西游記》出版。直到公元1592年,吳承恩逝世12年后,《西游記》才終于問世。 結果一經問世,它就受到了讀者的強烈歡迎,大大小小的書攤上,擺滿了良莠不齊的刻印本。平時讀書的、不讀書的人,幾乎都聽過、看過西游記里的故事。還有不少文人試著給它寫續(xù)集,流行的就有《后西游記》《續(xù)西游記》和《西游記補》等等。這些廣泛的傳播,都在很大程度上表示了對原著的肯定。 直到后來,《西游記》傳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一直流傳到今天。無疑,它是世界的,也是不朽的。如果吳承恩的在天之靈能看到這一切,也一定不會再感到寂寞和遺憾。 福利時間 福利時間 福利時間 掃碼加入資料群 獲取領取攻略 現(xiàn)在很多人的微信都有視頻號了 看視頻學語文你值得關注 孩子的成長過程, 就像一棵樹的成長過程, 最誠實,最外顯, 澆灌什么,就長出什么。 匠心名師宣言 “教孩子的時候我全身心投入,因為我知道, 在這短暫的歲月里,我會對孩子產生終身的影響。 我不浪費一分一秒,我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 并視自己為教師和家長兼具的角色,而非僅僅是教師!” |
|
|
來自: 昵稱4150890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