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提起“工匠精神”,人們腦子里最先閃現的就是頂級匠師,一絲不茍全身心投入打造“傳世杰作”。遠古以來,中國人就把手藝人稱為“工匠”,以體力為主的如船工、河工、窯工……以技術為主者如木匠、皮匠、鐵匠、銅匠、銀匠、篾匠、花匠、裱糊匠、油漆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傳統(tǒng)工藝相對于現代工藝而言,主要有刺繡、織錦、編織、陶瓷、玉雕、石雕、象牙雕、漆器、金屬工藝等。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實際也是一部勞動人民輝煌燦爛的手工藝發(fā)展史。 當今的玉雕技藝,即從距今5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工具制作技藝演變而來; 當今的陶瓷工藝,即從距今約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制陶工藝發(fā)展而來; 當今的金屬工藝,即從距今四千年前的奴隸社會的青銅工藝演進而來。 金主供金佛 民間的購買力有限,古代最大金主是皇家王室。早期的宮廷規(guī)模都不大,不可能設置專門的制造機構,去養(yǎng)一批“閑人”?;适矣枚纫愿鞯剡M貢為主,日常用品多為宮廷采辦,重要禮儀用品則是指派專門大臣督辦。例如:秦兵馬俑出土的不少文物上,均有'李斯督造'的字樣。別說兵馬俑了,就連長城的磚頭上,都要刻上燒造單位的名稱,這不僅是紀功,同時也是事后追責的憑證。 以瓷器為例:自唐代至元代(公元八世紀~十四世紀),基本不設官窯,采取的形式是“官監(jiān)民燒”,燒出的瓷器,“千中選十,百中選一”。隨著國家及皇室規(guī)模擴大,一方面中國地域遼闊,地方貢品質量參差不齊,且日常開發(fā)官民混用,很多物器不合禮制;最重要的是,由于資金投放的不確定性,地方產業(yè)無論在研發(fā)還是規(guī)模上都無法有效利用、可持續(xù)發(fā)展,這就造成了供給相對于需求的滯后。唐詩《賣炭翁》所反映的就是宮人外出“采購”木炭的情景。 宋元兩代,逐漸開設官辦產業(yè),最著名的莫過于景德鎮(zhèn)的官窯體系。最早的宮廷造辦也劃歸工部執(zhí)掌,到清代造辦體系分化兩大系統(tǒng): 一類是專供宮廷的'養(yǎng)心殿造辦處’,匯聚了國家最優(yōu)秀的能工巧匠,還引進了大批西洋藝術家,著名的如朗士寧等人就承以宮廷畫家的身份參與過這樣的研發(fā)工作。 另一類是供于宮廷之外皇室成員的'內務府造辦處’,又稱“匠作處”。本事不高,手腦不靈的工匠師到這里來當差,恐怕只有挨揍的份。能工巧匠幾乎囊括了朝廷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用,甚至于休閑和擺設應有盡有,民間把這個造辦處又叫做“百工坊”。 在封建社會,各階層的用度有著嚴格的規(guī)范,以龍為例,皇帝用五爪金龍,親王用四爪行龍,民間就只能用無爪龍(爪隱于云水之中)。宮廷藝術品從誕生之日起便匯集了當時全國最好的藝術設計者、最優(yōu)秀的工匠以及最珍貴稀有的材質精心制作而成,象征著皇權,代表著皇家的奢侈品位和最高工藝水平。這是民間藝術品所無法企及、難以比擬的。 慢工出細活 我們以清朝木匠為例。一旦被地方官員選中保舉進京,經造辦處試用合格后正式錄用。在乾隆中期,赴京前各地方政府先發(fā)給這些木匠們一筆安置費,大致為60-100兩白銀。進京后,皇家還發(fā)一筆安家費,為60兩白銀。乾隆年間,宮中的木匠月銀分三等,分別為六兩、八兩、十兩。如果工作出色,還可獲得賞銀或者賞物。 工匠在紫禁城內做工,每日還有午飯一份。若去圓明園做工,則管午、晚兩頓飯。此外,工匠每年還可以有回鄉(xiāng)掃墓假,工錢照發(fā),還有路費盤纏拿?;始夜こ塘辖o值,工給價,乾隆皇帝表示,我不占民間匠人的便宜。正因為如此,工匠可以無所顧慮地全身心投入工作,展現出自己的最佳技藝。 一般,皇帝看過圖紙后先提出修改意見,準作小樣。小樣制成后再經皇帝呈覽,如有意見繼續(xù)修改審批。造辦處家具的制作,通常都要經過這樣推敲制作。精工細作,不惜工本,出來的東西會差嗎? 論理上說中國的傳統(tǒng)工藝,應該有不錯的文化競爭力??墒鞘聦嵔厝幌喾矗€是以瓷器為例,從清朝末年開始,因國力的衰退和不斷的戰(zhàn)爭,中國基本上退出了世界瓷器市場。直至到改革開放后,中國瓷器在才逐步回歸。今天,歐洲人占據著世界高端瓷器市場90%的份額,其余份額則被美國和日本瓜分。 振興傳統(tǒng)工藝,不能一味依靠政府扶持,需要引入資本,導入市場和人才,才能形成一個螺旋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制瓷工藝、制茶工藝、制綢工藝后繼無人,很大程度就是因為瓷器、茶葉、絲綢等相關產業(yè)的衰落,缺乏了創(chuàng)新和利潤。 我們當然要學習把產品做到極致的“工匠精神”,更要學習對事物精準度的判斷力,將一道道工藝升華到可復制的標準。不然,市場和產業(yè)鏈都丟失了,還談什么“工匠精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