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相信,沒有哪個做父母的不想做個好家長,當然了,很多父母并不認為自己不是個好家長,這就比較難改變了。所以,這樣的家長需要先有一種覺知,必須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才行。 那么,對于想改變的家長,到底怎么改才能讓自己真正擔當起做家長的責任,成為一個好家長呢? 這是一個太大的話題,我也只是點到為止, 目的是打開家長們改變的思路,開啟改變的旅程,同時要意識到,這確實是一次艱難而又漫長的旅程。 那么,如何開啟這個旅程呢? 如果你想做出重大改變,那就在思維模式和你看待、理解這個世界的角度上下功夫。 作為家長來說,改變思維模式的良方就是角色轉換,當你改變看待孩子的視角時,自然而然地就會有行為上的改變。 那么,我們應該以什么樣的視角來看待孩子呢? 這方面的理論和觀點很多,我不想泛泛而談,也不想多去引經據典,而是想實實在在地和家長們探討實用的方法。 看待孩子的最重要的視角,就是家長把孩子當做朋友或同伴,家長變身為同學,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長大。 我們不得不承認,絕大部分家長在與孩子的相處與互動中,其實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沒有真正長大,因為,太多時候我們與孩子處在同一地平線上,我們看到的、想到的,并不比孩子高明多少,甚至有時候還不如孩子。 盡管我們有著孩子所無法超越的年齡帶來的閱歷與經驗,但是,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歲月并沒有給我們看待問題應有的高度。 那么,當我們真正把孩子當同伴、當同學的時候,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呢? 如果真的有了這樣的視角,你會對孩子更加友好,你對孩子的同理心會大大增強。 順便再說一下同理心的問題: 同理心不同于同情心,同理心又叫做換位思考、神入、共情,是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與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 無論孩子處于哪個成長階段,具有了同理心,你的視角都會關注孩子在這個階段的心理特點,于是,你會更加體諒孩子的處境,明白孩子的難處在哪里,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喜歡什么,也知道孩子討厭什么。然后,會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和他一起積極地去解決問題。 一個幾個月大的嬰兒在不停地哭鬧,哭得你心煩意亂,恨不能打他一頓。但是,如果你能有同理心,你就會想到,嬰兒不會說話,也沒有自主行動能力,那么,他用什么來表達并滿足自己的訴求呢?只能是哭鬧。 然后,你會變得心情平靜,會去關注嬰兒到底有什么訴求,然后滿足他。 這樣想一想,同理心是不是會讓我們改變看問題的視角?是不是會讓我們改變自己的應對之策呢? 作為家長,設想一下,如果是你的同伴學習成績下降了,你會打罵他嗎?你會直接告訴他應該怎么辦嗎?你會只是講一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嗎? 如果你是孩子的好朋友,你會體會他的沮喪,感受他的消沉,理解他的煩躁,善待他的焦慮,你會與他一起想辦法,并且這些辦法絕對不會是什么——“你要努力啊”“你要聽老師的話啊”“你要多做題”等類似的廢話。 有的家長會擔心,如果這樣的話,失去了作為家長的權威,不是會讓孩子越來越囂張,越來越難管嗎? 其實提出這個問題的家長,是沒有意識到,我們談的是兩個話題,就像我在談走哪條路、乘坐什么樣的交通工具,你在談要注意安全,雖然有聯(lián)系,但不是同一個問題。我們都知道,無論走哪條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都必須注意安全??! 無論和孩子是什么樣的關系,家長都必須遵循一條原則,就是正面管教中倡導的“和善而堅定”,也就是說,把孩子當同伴和朋友,并不是讓孩子為所欲為,真正的好朋友是不會看著對方墮落的。 再說了,當家長真正把孩子當做同伴和朋友的時候,孩子走邪路的概率會很小很小,除非家長也走邪路。 當我們的視角改變之后,我們就不會高高在上地對孩子進行說教,也不會盛氣凌人地讓孩子聽家長的,我們會和孩子站在同一條戰(zhàn)線上,想孩子所想,急孩子所急,然后用我們積淀的智慧,來幫助孩子走出困境,來引領孩子走上正確發(fā)展的軌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