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健脾化痰、溫陽通獨法治愈嗜眠證一例 王某,女,13歲。 初診∶1987年10月12日。 主訴及病史∶嗜睡五月余。近5個月來,患者上課時常不能集中精力聽講,學習成績逐漸下降,數(shù)門功課考試不及格。盡管老師與家長不斷督促,白天也嗜睡無忌。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二便尚調(diào)。 診查∶面色少華,發(fā)育一般。舌苔白膩,舌淡而胖,脈細。 辨證∶脾氣不足,陽虛痰阻。 治法∶健脾化痰,溫陽通濁。 處方∶黃芪15g黨參15g半夏12g茯苓15g枳殼6g膽南星9g焦白術(shù)12g甘草5g炒山藥15g郁金12g生米仁20g鹿角片3g石菖蒲9g 二診∶服藥14劑后,上課較能集中注意力,但嗜睡依然。此痰濁未去也,加重化痰藥再進。 處方∶10月12日方藥續(xù)服。 另加服粉劑一料∶川貝60g、天竺黃40g、蟬衣40g,共研極細粉,分40包,每日1包,分2次吞服。 1988年1月2日隨訪,共服湯藥五十余劑,粉劑一料,停藥后嗜睡未復發(fā)。1991年6月再次隨訪,嗜睡未發(fā),精神、學習均正常。 【按語】宋·王懷隱云;"胸膈多痰,臟腑壅滯,致使精神昏濁,晝夜耽眠"。此一語道破嗜睡一疾之瘤結(jié)所在。嗜眠者,非怪疾也,多為痰濕作祟,治當祛除痰濕。然患者痰自何來?經(jīng)云∶"脾為生痰之源"。脾氣不足,則運化無權(quán),水濕內(nèi)停,凝聚為痰;水谷不化精微,也可生濕成痰。故本病標在痰濕,本在脾虛。祛除痰濕的同時,必須健脾益氣,以顧其本。又晝?yōu)殛?,夜為?/span>;陽主動,陰主靜。患者白晝嗜睡,此陽虛也,加一味鹿角片以助腎陽。腎陽為人之真陽,腎陽旺則諸陽皆盛,精神自振。綜觀本例之治療,祛痰為第一要義,佐以健脾、助陽之品,使嗜睡之疾得以痊愈。 喬老臨床治療"痰證"有一驗方,名曰"貝黃散",其組成為;川貝母60g、天竺黃40g、蟬衣40g、琥珀40g。主要用于治療癲癇、老年癡呆癥、精神分裂癥以及失眠、神經(jīng)官能癥等之見有"痰濁為患"表現(xiàn)者,方取川貝母、天竺黃化痰散結(jié)、清心定驚;蟬衣消風清熱止痙;琥珀養(yǎng)心安神。因琥珀有鎮(zhèn)靜、安眠之功,而本例乃嗜睡之疾,故二診時用"貝黃散"去琥珀。 十四、白虎湯治愈頭汗淋漓頑證一例 李某,女,73歲。 初診∶1991年6月7日。 主訴及病史∶頭汗淋漓五年余。患者一年四季白天黑夜均有頭汗?jié)衩睗窠?,甚則熱氣蒸騰,淋漓如雨,進食尤甚;伴頭暈疲倦,睡眠不佳,易罹感冒,午后有低熱伴發(fā)顴紅,口渴吞酸,受風則大便溏薄。曾經(jīng)多處醫(yī)院及其他醫(yī)生診治,均無效果。 診查∶舌苔白膩,舌緣有齒痕,脈洪大數(shù)。 辨證∶胃有實熱,氣陰見傷,表衛(wèi)不固,脾失健運。 治法∶瀉實火,益氣陰,健脾化濕,導水下行。 處方∶石膏30g知母15g甘草5g黨參15g黃芪20g炒白術(shù)18g防風6g麥冬15g五味子6g黃柏10g地骨皮15g牛膝10g車前子(包)15g澤瀉15g炒山藥15g琥珀粉1.5g 二診∶6月13日。藥后,頭汗較少,頭暈睡眠也轉(zhuǎn)好,低熱顴紅減輕。舌苔薄膩,脈弦略數(shù)。前方獲效,依法進一步治之。 處方∶上方加生苡仁30g。 三診∶6月28日。頭汗已止,頭暈顴紅消失,睡眠良好,一切癥狀均消失,舌苔已化,脈弦。再以益氣養(yǎng)陰、固表止汗法治之。 處方∶黃芪20g焦白術(shù)18g防風6g黨參15g麥冬15g五味子6g知母15g甘草5g陳皮5g茯苓15g紅棗15g 上方藥服15劑后,一切證情良好,即改服成藥玉屏風沖劑合生脈飲同服。此后,隨訪半年,一切均穩(wěn)定正常。 【按語】盜汗自汗乃臨床常見之證。本例患者,其汗日夜不停,說明以自汗為主。通常大法,自汗者多陽虛,盜汗者多陰虛。然也不盡如此,盜汗也有陽虛者,自汗也有陰虛者。本例的證情非常復雜而又矛盾,如既有盜汗,又有自汗;既有表衛(wèi)不固、容易外感,又有午后潮熱伴顴紅的虛勞內(nèi)熱征象;既有口渴多飲、頭汗淋漓、脈洪大而數(shù)的胃有實熱現(xiàn)象,又有遇風寒則大便溏薄、舌苔厚膩的脾陽虛衰之征等,真乃虛實相兼、寒熱交叉、陰陽相互矛盾。因此,治療此證較一般為難。喬老認為,不管證情如何復雜,主要是要分析主因,抓主要矛盾?!饵S帝內(nèi)經(jīng)》云;"飲食飽甚,汗出于胃"。本例患者平時汗液很多,濕帽濕襟異常難受,尤其是每當進餐時則頭汗加劇,熱氣騰騰,如蒸籠一樣,故民間也稱之為"蒸籠頭",說明本例乃胃火旺盛兼氣陰兩虧、脾虛濕阻等。因此,治療時以清氣熱、瀉胃火兼顧氣陰的人參白虎湯為主,佐以益氣養(yǎng)陰、生津止渴、固表止汗的玉屏風散合生脈飲,并用引熱下行的導水下行法。藥后,證情顯著減退,最后又以生脈飲合玉屏風散補養(yǎng)氣陰,以鞏固療效。如此使五年多的頑證在數(shù)月內(nèi)獲愈,說明詳辨證、抓主因的重要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