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補陽和陰、消痰利水法治療哮喘一例 梁某,女,68歲。 初診∶1973年6月16日。 主訴及病史∶患者于30年前患哮喘,經(jīng)服小青龍湯、參茸酒等治療而愈,30年來未見復(fù)發(fā)。1972年春開始有高血壓,經(jīng)常覺頭暈,目眩,耳鳴,左側(cè)肢體及左舌嘴唇麻痹;近來哮喘又發(fā)作,見胸悶氣喘,頻頻咳嗽,咯白泡沫痰,入夜尤甚,不能平臥,伴有心悸,失寐,下肢浮腫,動則眩暈,汗出頗多,口淡無味,喜熱飲,大便溏,脈小緊帶數(shù)。 診查∶舌暗淡,苔白微黃略厚。辨證∶此屬陽氣虛餒,寒飲泛溢。 治法∶治宜補陽和陰,固中氣,消痰利水。用芍藥甘草附子湯加味。處方∶白芍21g炙甘草12g熟附子30g五味子6g橘紅6g3劑 二診∶6月21日。喘咳已減輕,能平臥,痰仍多,心悸、眩暈、浮腫等癥未有改善。脈沉遲細弱,舌色暗淡,苔微黃略膩。擬以溫中扶陽,除痰利水。用苓甘五味姜辛湯加法夏、附子。 處方;茯芩45g干姜9g炙甘草9g五味子9g細辛9g熟附子30g法半夏21g3劑三診∶6月26日。患者23日晚氣喘發(fā)作,咳嗽不休,頻咯白色稀痰,難以平臥,血壓較高(170/110mmHg)。這是過服辛溫之姜、辛、附之故,致熱涌于肺,痰難咯出,使病情反劇。擬用苓桂術(shù)甘湯合二陳湯。 處方∶桂枝18g茯苓30g白術(shù)18g炙甘草12g法半夏18g五味子9g陳皮5g3劑四診;7月2日。喘咳明顯減少,胸膈舒適,浮腫亦消,夜雖有咳嗽,但已能平臥,精神好轉(zhuǎn),僅時覺頭暈、腳軟。脈細,舌暗淡,苔薄白微黃。心比病情有好車少機。而正與尚未恢復(fù)擬用通陽補中利水之法。方用苓桂術(shù)甘湯合小半夏加茯苓湯。 處方∶桂枝24g白術(shù)24g茯苓30g炙甘草12g生姜30g法半夏18g,3劑五診∶7月5日。氣喘平息,咳嗽亦止,胸膈暢,已能安臥,下肢浮腫亦消失,大小便正常,胃口亦好,惟時覺眩暈、氣短、腳軟。脈細帶數(shù),右稍弦,舌質(zhì)略淡,苔薄黃略膩。照上方加黨參15g,服4劑。哮喘暫告痊愈。后囑其繼續(xù)調(diào)理高血壓病。 【按語】本證是痰飲與肝風(fēng)上逆致兩病并發(fā)。痰飲病急,以喘咳為主;肝風(fēng)稍緩,以眩暈為主。先治其急,并防其緩,是治本病之定法。初診用芍甘附子湯,方中以白芍平熄肝風(fēng),附子溫運脾陽,合簽、術(shù)、炙草化氣利水,消除痰飲之根源;陳皮、五味順氣止咳,定其喘逆,所以服后略有效果,痰飲減輕;而二診給予苓甘五味姜辛湯反使病情加劇,此乃細辛、干姜為熱藥,用之不當(dāng),致使熱上涌之故。三診改用芩桂術(shù)甘湯合小半夏湯,以法半夏、生姜辛溫通降,降氣消痰,桂枝通補胸中陽氣;以茯苓、白術(shù)、炙甘草健運脾胃,輸津歸肺,利水消痰,消除停痰停水之根源。此方恰中病機,效果良好,藥后哮喘得治。 【編者評注】哮喘為臨床常見但又難治之證。本例哮喘又與肝陽眩暈并見,治療更為棘手。寒飲為患,阻滯于肺,大多用溫陽利水、宣肺化痰之法。溫陽宣肺必助肝陽上升,使眩暈更甚。劉老采用溫陽和陰這一主要方法,兼以化痰利水。注意不用或少用宣肺辛散助陽之品,使陽通而痰飲消,陰和陽斂,哮喘得平,眩暈亦減。其"先治其急,并防其緩"的經(jīng)驗,對治療兩種以上病證同時并見,治療上又相互矛盾者,是有一定指導(dǎo)意義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