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風化痰劑,適用于內(nèi)風夾痰上擾證。 癥見眩暈頭痛,或發(fā)癲癇,甚則昏厥,不省人事等。 藥物多以平熄內(nèi)風藥如天麻、鉤藤和化痰藥如半夏、天南星、貝母、天竺黃等配伍組成。 代表方如半夏白術天麻湯。
半夏白術天麻湯(《醫(yī)學心悟》) 【方源】《醫(yī)學心悟·第四卷眩暈門》:眩,謂眼黑;暈者,頭旋也。古稱頭眩眼花是也。其中有肝火內(nèi)動者,經(jīng)云: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是也,逍遙散主之。黑逍散主之,滋水生肝飲主之。有濕痰壅遏者,書云:頭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術天麻湯主之。溫膽湯亦主之。有氣虛挾痰者,書曰,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則上重下輕也,君子湯主之。若年四旬以后,補中益氣湯主之。亦有腎水不足,虛火上炎者,六味湯。七味都氣丸亦主之。 【組成】 半夏一錢五分(9g),天麻、茯苓、橘紅各一錢(各6g),白術三錢(15g),甘草五分(3g)。 【用法】 加生姜1片,大棗2枚,水煎分2次溫服。 【功效】 燥濕化痰,平肝熄風。 【主治】 風痰上擾證。癥見眩暈頭痛如蒙,身如負重,少食多寐,胸悶嘔惡,舌苔白膩,脈濡滑等。 【病機與治法】本方證為脾濕生痰,引動肝風,風痰上擾頭目所致。由于痰濕蒙蔽清陽,加之肝風內(nèi)動,風痰上擾清空,故見頭痛眩暈如蒙。痰濕中阻,則胸悶嘔惡。舌苔白膩,脈濡滑,均為風痰之象??傊痉阶C病本在脾,影響于肝。病性屬濕痰。病機為脾虛生痰,痰濁內(nèi)擾,引動肝風。治宜燥濕化痰,平肝熄風。 【方解】 方中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天麻平肝熄風止眩,二藥合用,為治風痰頭痛眩暈之要藥,正如《脾胃論》所說:“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旋,虛風內(nèi)作,非天麻不能除。”故以此二藥為君藥。白術、茯苓健脾祛濕,以治生痰之源,為臣藥。橘紅理氣化痰,使氣順痰消,為佐藥。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煎加姜、棗,有和中健脾的作用。諸藥合用,可使脾健濕去,痰化風熄,頭痛眩暈諸癥得愈。 本方系二陳湯去烏梅加白術、天麻、大棗而成。在原方燥濕化痰的基礎上,復加入健脾燥濕的白術,平肝熄風的天麻,從而組成熄風化痰之劑。 ┌ 天麻 熄風止暈 ┐ 【運用】 1.本方為治風痰眩暈而設,以眩暈,嘔惡,舌苔白膩為證治要點。對于肝腎陰虛、氣血不足所致的眩暈,不宜應用。 2.若濕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加澤瀉、桂枝以利濕化飲;若肝風上擾明顯者,加鉤藤、代赭石以潛陽熄風。 3.現(xiàn)常用于耳源性眩暈、神經(jīng)性眩暈屬風痰而見上述證候者。 【注意事項】對于肝腎陰虛,氣血不足所致之眩暈,不宜應用。 【方歌】 半夏白術天麻湯,苓草橘紅大棗姜,眩暈頭痛風痰證,熱盛陰虧切莫嘗。 |
|
|
來自: 散萃 > 《中醫(yī)方劑-半夏白術天麻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