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之軸》我出鏡的部分今天繼續(xù),今天也是我這部分最后一天拍攝。第一站去了前門鮮魚口那里的天興居,北京人的早餐:炒肝和包子, 七點半的前門東路。臨近冬至,天亮的晚了,7:30到了鮮魚口東口,太陽還沒有升起來,早霞還躲在光禿禿的樹后面,。幾年沒來了,這里有了一些變化,路東的民房經過改造,整齊了許多。 八點鐘的鮮魚口。繞過便宜坊走進胡同,很冷清。大概是疫情的原因,出來吃早點的人很少,也沒有旅游的人。以往這個時間應該是人來人往,開始一天的喧鬧了,現(xiàn)如今可謂是門可羅雀。前門這邊做的是旅游團的生意,現(xiàn)在限制進京,旅游團沒了,就成了這個樣子。 天興居里除了參與拍攝的就有一個客人,要了一碗炒肝二兩包子,按照導演的安排和三個女生湊在一起。三個小姑娘在做一個和聲音有關的項目,她們收集中軸路上各種聲音,選出一部分配上現(xiàn)場表演,還原中軸路上生活原貌。這些聲音真實產生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估計誰也沒注意過,真的在現(xiàn)實場景當中還原出來給人們聽、看的時候,可能會有很好的藝術效果。今天她們收集吃炒肝時吸溜的聲音。按照傳說,北京人吃炒肝不用筷子不用勺,嘴唇貼著碗邊吸溜著吃,所以吃炒肝也叫喝炒肝。三個女生大概是放不開,或者是不熟練,吸溜不起來,自然也沒有什么聲音。我說,要用力,還不能燙著,一邊轉碗一邊喝(吸溜),她們錄了我的聲音,按照我說的辦法也能喝炒肝了,只是沒有我那么熟練。 三個小姑娘,一個北京的,一個湖北的,一個山東的,都是留學回來的,很有熱情和朝氣,和她們聊天時,我腦補著演出時可能出現(xiàn)的畫面。 因為沒有什么客人,店里冷清清的,沒有熱乎氣。拍攝過程中,始終穿著羽絨服,而且還感到冷。包子上來也沒什么熱乎氣,也就難說好吃了。這和我記憶中天興居完全是兩回事了。那一年拍攝《上菜》時,我們在店門口拉開陣勢,來吃包子的人很多,不得不經常中斷拍攝。那天現(xiàn)場包包子,蒸熟就吃,真是香呀?,F(xiàn)如今,人沒了,包子也涼了,只有炒肝還有幾分熱乎,也沒有那么燙嘴了。 |
|
|
來自: 常熟老李jlr5mr > 《董克平飲饌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