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19年,法國一個不知名的工程師,參加一場物理學懸賞,提交的論文竟然膽敢挑釁牛頓,遭到漫天質疑和嘲諷。沒想到,實驗結果卻打臉一眾大佬,他一躍成為比肩惠更斯的傳奇人物,還奠基了麥克斯韋的電磁學! 1818年,法國科學院發(fā)起了一場物理學懸賞征文,雖然懸賞主題是“光的衍射”實驗,但其目的卻居心叵測—— 干掉托馬斯楊! 托馬斯楊最大的罪,就是他太過天才,搞出的那個雙縫干涉實驗,證明了光的波動性,直接挑釁了牛頓權威的微粒說。 當時,整個世界都是由牛頓經(jīng)典物理體系構架出來的,所有物理學家都唯牛頓馬首是瞻! 光的微粒說和波動說,是不共戴天的兩派,你死我活! 而現(xiàn)在,楊居然想要掀翻牛頓?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就算你楊的實驗完美之極,我們也要干掉你! 于是,這樣一個物理學懸賞就大張旗鼓的搞起來了,競賽評委全是知名科學家,比如拉普拉斯、泊松等,清一色的微粒說擁護者。 他們要集全世界之力,一舉湮滅已經(jīng)被他們封殺的楊! 競賽一開始,還挺好的…… 至少,大家都是從微粒說的角度出發(fā),也懂得迎合那些評委大佬。 但是,當一個法國的不知名的年輕工程師出現(xiàn)時,節(jié)奏就開始跑偏了—— 這個工程師名叫菲涅爾,很不知名,根本沒人知道這個人! 也是,就像謝爾頓日常鄙視霍華德一樣,物理學家又怎么會知道這個叫菲涅爾的工程師呢? 偏偏的,菲涅爾這個工程師太過天才,比大多數(shù)的物理學家都牛! 年僅31歲的他,向評委會提交了一篇論文,竟然“大逆不道”的以“光是一種波動”的觀點,來進行數(shù)學推理! 這…… 只怕是來砸場子吧! 都說了咱懸賞是為了推翻波動說的,你卻在這里驗證波動說,鬧呢? 當時,這哥們兒差點兒就被轟出去了! 但是,菲涅爾的數(shù)學推理太完美了,整個體系洋洋灑灑、天衣無縫,完美的從波動說角度解釋了光的衍射問題…… 這,就有點兒難辦了! 工程師怎么了,這是一個科學的世界,數(shù)學是唯一的金科玉律! 所有評委都為之驚嘆,唯有自負固執(zhí)的泊松等人不愿意相信這個結論,對它進行了仔細的審查…… 這一查,果然查出了問題—— 當把這個理論應用于圓盤衍射時,在陰影的中間將會出現(xiàn)一個亮斑! 這個結論,無疑是非常荒謬的。 影子中間,怎么會出現(xiàn)一個亮斑呢? 泊松覺得自己抓住了菲涅爾的小辮子,準備將他一票否決。 好在另一個評委阿拉果挺身而出,堅持要進行實驗檢測,結果令人震驚—— 真的有一個亮點,如同奇跡一般,出現(xiàn)在圓盤陰影的正中心,位置亮度都與理論完美契合。 泊松的臉,被打得啪啪響! 菲涅爾大獲全勝,一舉獲得了那一屆的科學獎,一躍成為可以和牛頓、惠更斯比肩的光學界傳奇人物。 而這個陰影中的亮斑,也就成了波動說的決定性證據(jù),完全有資格流芳百世。 按理說,既然這個亮斑是菲涅爾提出和證明的,理應叫“菲涅爾亮斑”才對吧! 但諷刺的是,它居然叫作“泊松亮斑”! 泊松壓根不信這個亮斑,這個亮斑卻反而以他的名字命名——誰說科學界都是正人君子來著? 不管怎么說,菲涅爾贏了,楊贏了,波動說贏了牛頓的微粒說。 可惜的是,波動學說一派,一直沒有搞清楚光波傳播的介質,只能用“以太”來解釋,顯得十分牽強。 直到1856年,麥克斯韋帶著3篇論文和世上最完美的公式橫空出世,才將光的波動性蓋棺定論。 似乎,一切都定了! 但是,一切又都沒定! 因為,愛因斯坦和普朗克即將到來,差點兒把整個世界都給掀嘍——當然,這屬于量子物理的后續(xù)了! 關于菲涅爾、楊以及麥克斯韋的傳奇經(jīng)歷,是暢銷書《上帝擲骰子嗎》中的科普。書中,從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講到牛頓的經(jīng)典力學,再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接著是玻爾的量子論,直到平行宇宙…… 這是量子論的入門書籍,豆瓣9.2分趣味科普神作,作者曹天元也是個神人,硬是把枯燥的物理寫出了武俠的風格。 書里,物理學大佬如玻爾、愛因斯坦、薛定諤、海森堡以及馮諾伊曼等人,就好像武俠里的絕世高手,以驚艷的理論為武器,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刀光劍影、波瀾壯闊的世界! 我是熬了一宿刷完這本書的,因為實在精彩刺激,就像我朋友給我推薦這本書時說的那樣——“你就當《遮天》那樣的玄幻小說來讀就行了!” 如果你喜歡看小說,你絕對會愛上這本書,精彩程度不遜于金庸武俠,還能增長見識。 這本書非常好讀,只要具備初中數(shù)學知識都能輕松讀懂。不管是自己閱讀,還是拿來送親戚朋友,都是非常合適的!#2021生機大會# 書不貴,一頓飯錢而已,喜歡的朋友不要錯過,鏈接在下方,自??! |
|
|
來自: 菌心說 > 《物理(學)、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