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高英 〔原創(chuàng)作品〕 人生在世,懂得研究自己將是未來社會中一個人優(yōu)質生存的必備技能之一。 當人不再只為填飽肚子而忙碌時,能夠閑來有所思考的時候,就日漸擺脫了粗糙的生活心思變得細膩起來,從而開啟了關于心理人生的探討意識。 因此在目前的中國各種心理學觀點在網上開始大行其道,純屬時代使然。 只有肚子飽了,人才有閑空照看自己的心理。 心理學不從道德角度看問題,主要側重從深挖一個人潛意識里的陰影部分入手,試圖尋找當前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從而解決人生問題。 假定有人一生真的完全順風順水,這樣的人根本無需關注心理學。 心理學引導人去研究自己,并通過研究自己來拯救自己,而心理咨詢師不過是個階段性的向導。 這和中國古代圣賢所講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有異曲同工之效。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不順利的時候,最需要的是認識自己而非針對別人。 那么,怎樣通過研究自己來更新人生呢? 首先,找出過往的人生規(guī)律,例如哪些方面順利哪些方面遭遇挫折,例如和哪類人交往合拍和哪類人交往有障礙,并問問為什么。 其次,根據(jù)自己的經歷以及所經歷的人的評價,歸納一下自己是什么樣的人,例如性格如何,例如喜惡習慣,例如渴望得到什么。 把以上兩項弄清楚了,就到了最為關鍵的一步:對原生家庭以及父母影響的剖析。 原生家庭屬于心理學概念,指一對父母和未成年子女一起組建的家庭,自己的原生家庭即一個人沒有長大成人外出獨立前在其中生長的家庭,成員除了自己還包括父母和兄弟姐妹。 假如你已經結婚生子,你和配偶及未成年孩子所組成的家庭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 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在多子女家庭里,除了父母的態(tài)度之外,在家庭中的排行以及兄弟姐妹的表現(xiàn)都會對兒童的人格形成起作用。 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兒童,也就都受到過父母及整個原生家庭的影響。這影響往往極其深遠。心理學家強調一個人六歲以前已經遺忘的大部分經歷常常會轉化成潛意識在成年后的人生里悄然發(fā)揮作用。 人在兒童期最擅長的事就是模仿。每個人都在不知不覺模仿自己原生家庭成員的言行,關鍵就在于“不知不覺”。 為什么一對愛吵架的夫妻養(yǎng)大的孩子成年后多半不會擁有可和平共處的婚姻? 為什么一個脾氣壞的人追溯起來總會在原生家庭中找到一個脾氣相似的家長? 為什么一個好動手打孩子的人常常是自己小時候曾在父或母那里挨過揍的人? …… 這些“為什么”的答案就是人在童年時接受了原生家庭中“不知不覺”的影響。 正如阿德勒所說的那樣,性格并非只來自遺傳,其形成更有賴于童年經歷的塑造。 以前的人不懂心理學,會把許多事情看作理所當然的命中注定。 有人會說,我注定是這樣的人,注定有這樣的生活。 其實不然。當一個人開始自我覺察,能夠自我覺醒,就會發(fā)現(xiàn)性格可以改善,生活可以改變。 人在長大后會于不知不覺中重復童年經歷所塑造的心理模式,童年經歷沉淀成的潛意識會控制人的日常言行。 要想改善自己的性格與自己的人生,可以從研究自己的原生家庭及童年經歷做起,認識到內心的陰影部分是什么,從而跳出陰影的慣性作用,重新塑造自我。 有些幸運的人天然具備這種自我覺醒意識。我認識的一個女孩在父母整天吵鬧甚至動手廝打的原生家庭中長大,她很早就意識到不能像父母這樣做人和活著,于是她有意識地把自己培養(yǎng)成了性情平和的人,長大后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和睦婚姻生活,而她本人上學不多,也不愛讀書。 這樣的幸運兒得益于無師自通地懂得什么是更好的人生,從而自覺地朝更好的人生方向努力。這樣的人是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榜樣——不要被動地承受童年在原生家庭中的那些被動模仿,而要主動塑造自己,避開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 對于更多人來說,遭遇挫折是促成一個人重新審視人生并研究自己的契機。 每個人從小到大在各種潛移默化中接受了太多原本并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并滲入自己的性情里,從而決定了做人做事的習慣并影響到人生的得失成敗。 積極的東西也就罷了,那些負面的東西卻會導致一個人在成年后難以感到幸福。 切記:反思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不是為了抱怨原生家庭,而是為了改善自己。 在研究完原生家庭對自己的不良影響后,至關重要的是跳出固步自封的思維模式,學習并形成自己新的為人處世的風格。值得注意的是做人的底線和骨子里的善良千萬不要丟棄——善,是宇宙中無形卻有益的強大能量。 例如有人因總是會遭遇某類小人十分苦惱,后來通過自我研究發(fā)現(xiàn)自己的原生家庭里就有這樣的人,因為是親人所以自己一直在討好對方,以至于在社會上遇見這樣的人也總是在不自覺地討好并希望獲得這類人的認可,事實上根本無需在意甚至無需搭理在社會上遇見的這類人。 于是這個人改變了既有的思維模式,開始尊重自己的心理感受,不再討好原生家庭里那個總在挑剔嫌棄并于背后誹謗自己的親人,在社會上遇到此類人時不再覺得對方和自己有任何關系,果然奏效,整個人輕松起來不說,那些小人也對他無從下手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原來有時候遭遇的小人是原生家庭中某位嫌惡自己的親人的心理投射,是自己過于在乎對方并無意中在討好導致了對方來控制自己。當你把對方視若無物時,對方也就無法發(fā)力。畢竟,能傷害你的人都是你在乎的人。 與其議論別人,不如研究自己。這是溫飽不愁的時代里應有的新思潮。 你可以從別人那里有所借鑒,但不要指望別人幫你解決人生問題,古今中外的智者都認定這世界上能拯救自己的人只有自己。從現(xiàn)在起,就開始研究自己。 謹以此文,獻給在精神痛苦中掙扎以及試圖和我私聊卻未得到回復的一些讀者。 高英寫于2021年12月17日,十一月十三,周五辰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