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習慣簡單到不可能失敗的行為法則了解“微習慣”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它的“父親”——習慣 每天讀十頁書是習慣, 每天在操場跑五圈是習慣, 喜歡吃素,不喜歡吃葷也是一種習慣。 而我們今天聊的“微習慣”便是“習慣”的“兒子”。 當你無法堅持做到每天讀十頁書時,你就只讀一頁;當你無法堅持每天跑五圈時,你就只跑一圈。 將原有“習慣”內(nèi)容上大幅減少,形式上大量簡化,從而得到“微習慣”。 也可以稱“微習慣”是“習慣”的幼年版本。 為什么要培養(yǎng)“微習慣”?無需“動力”的“自動機制”,一勞永逸的“直通車”想想你有沒有過這種經(jīng)歷,第一天晚上開始列表或在腦海中計劃著自己明天該干什么,哪個時間點做哪件事達成哪個目標,都規(guī)劃的異常詳細。 可到了第二天就不是你了,第一天規(guī)劃的目標能完成一半就燒高香了。
人會習慣性的高估自己的自控能力,他們雄心勃勃,為求改變而勉強自己做出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這就是欲望和能力的不匹配。 我的同事正是高估了自己的自控力,滿懷信心的去辦了卡。但實際上自己根本就無法控制自己堅持健身,最終既磨損了意志,又使信心受挫。
大腦由端腦和間腦組成,是中樞神經(jīng)中最大和最復雜的結(jié)構(gòu),也是最高部位。 今天,拋開大腦其它的復雜結(jié)構(gòu),我們僅從思考層面將其分為兩部分: 同時,我們還可以從行動層面將其分為兩部分: 人類早期生存過程中,受食物匱乏、氣候惡劣、猛獸威脅等因素的影響。平時消耗能量最多的大腦首當其沖,進化出了一套“大腦惰性機制”,以減少能量的消耗,并將此機制延續(xù)到今日。(簡單點說,就是它懶) (能量:葡萄糖、脂肪等) 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大腦更喜歡去做消耗能量少的事情。 舉例解釋一下:小時候,每到周末,我都會被關到房間寫作業(yè)。寫個十幾分鐘我就不想寫了,想去玩。 因為,寫作業(yè)使大腦消耗能量很快,大腦檢測到后,啟動“大腦惰性機制”,強迫我將注意力重心轉(zhuǎn)移到“玩”這件事上。 “玩”是一種“潛意識”行為,同時也是一種“自動行為模式”,它不需大腦經(jīng)過過多思考,也就減少了能量的消耗。
追求并堅持自己目標的過程,實際是養(yǎng)成新習慣的過程。 養(yǎng)成新習慣的過程實際是形成新神經(jīng)回路的過程。 在日常生活中,大腦在“決策”時會偏向于使用原有的神經(jīng)回路(堅持舊習慣),且“大腦惰性機制”在某種程度上會遏制新神經(jīng)回路的產(chǎn)生,這也很好的解釋了“三分鐘熱度”這種現(xiàn)象。 要想產(chǎn)生新的神經(jīng)回路,唯有不斷對某件事加以重復,可無數(shù)未達目標之人“死”在了“堅持”這條路上。
有沒有發(fā)現(xiàn),我們在生活中做大多數(shù)事情時要靠“動力”。 可“動力”真的可靠嗎? “動力”的輸出是依靠人的主觀感受完成的,可人的感受受多方面因素影響: 故“動力”具有不確定性:
而被“冷落”的“意志力”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依靠“動力”,你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簡單來說:“看天意”;而依靠“意志力”就不同了,它是長在你心中的小樹,不依賴任何外部或內(nèi)部因素的影響。 意志力具有“強迫性”,與你的主觀感受無關,是無需“動力”的“自動機制”。
“微習慣”作為“習慣”的幼年版本,有著無與倫比的先天優(yōu)勢。 怎么說呢?就像小孩子個子矮,坐火車就能免票一樣。“微習慣”太小了,以至于可以完美避過大腦的“檢查”。
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
不管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形成“習慣”必須先形成“微習慣”。 那些每天在公園跑十幾圈的人,能剛開始一下子跑十幾圈嗎?不可能! 一定是先跑一圈或幾圈,跑習慣了再往上加圈數(shù)。剛開始的過程不就是“微習慣”的培養(yǎng)過程嗎? 一個3歲的小孩因為各方面水平都不夠強,在沒有激發(fā)興趣的前提下,自然無法堅持追求并達到某個目標。可一個30的男人也無法做到的話,那我只能說他的某些能力水平和3歲小孩相同了。
如何培養(yǎng)“微習慣”?由簡到繁,從小到大一個得不到執(zhí)行的念頭只會消亡?!_杰·馮·歐克
如果你是一個想減肥的胖子,就去制訂一個“減肥微計劃”;如果你是一個想增重的瘦子,就去制訂一個“增重微計劃”…… 并且,當你進行“微習慣”培養(yǎng)時,會進行“自我延伸”。因為,“微習慣”太小了,當你進行過程中,你的自尊心就會跳出來說:“才這么點…………” 根據(jù)自己的意愿和實際情況來制訂適合自己的“微計劃”。
從第一周開始,直到周末時,觀察并統(tǒng)計以下幾個數(shù)據(jù):
然后第二周與第一周做比較,將自己的表現(xiàn)分為:差/一般/好/很好,四個檔次。給自己評估一下,看看自己進步了沒有(再這里,我允許你驕傲一下)。 在進步中,讓“微習慣”不斷長大!
當你在生活中對一件事的關注程度遠大于其它事,我建議你圍繞這一件事培養(yǎng)一個“微習慣”。 當你的第一個“微習慣”已經(jīng)發(fā)展為“習慣”,或你覺得一個“微習慣”已經(jīng)無法滿足你時,我建議你去培養(yǎng)多個“微習慣”,數(shù)量最好維持在2~4個(大佬除外)。
說到這我們先來具體總結(jié)一下“微習慣”的特點:
“微習慣”的特點能讓你“見縫插針”,將其靈活的安排到工作、生活、學習的任何“空隙”中。 比如我想養(yǎng)成一個“每天看兩頁書”的“微習慣”,我可以下班時看一頁,回到家后再看至少一頁,這樣整個過程便富有“彈性”。
無論你做什么,當你明白自己所做之事的潛在價值時,你就會心甘情愿的去做。培養(yǎng)“微習慣”亦不例外。
先明白自己所做事的好處,然后形成“心理暗示”,接下來就會更順利。
“微習慣”之小會讓我們感到荒唐,這可能是社會標準,更高更大的思維習慣導致的。但當我們“反其道而行之”時,必將收獲和普通人不同的結(jié)果。 所以,把你想要養(yǎng)成的“微習慣”簡化成隨手就能做的事。 比如,你想戒掉網(wǎng)癮。完全ok,先不看手機或電腦十五秒,這總能做到吧。然后將時間逐次遞增,將“微習慣”慢慢培養(yǎng)成“習慣”,大約3個月網(wǎng)癮和你說再見。
我培養(yǎng)“微習慣”的故事從一個胖子開始從小到大,我都以一個胖子的形象示人。那時候太天真,根本沒想過減肥。 上了大學就不一樣了,尤其是上大二的時候,我鼓起勇氣開始減肥(其實是想找女朋友了)。 列食物熱量清單、節(jié)食、健身等方法我都試過了,唯一的問題就是堅持不下來。 我最親愛的舍長給了我一個建議——先從小做起。沒想到那竟是我第一次接觸“微習慣”。 然后我嘗試著“微習慣”——每天去操場跑一圈,因為難度很小,所以我堅持下來了。現(xiàn)在,“微習慣”已經(jīng)長大成“習慣”——每天跑五圈。 盡管在大學時,我還是沒找到女朋友,可畢業(yè)后的我比原來的我瘦了九斤(不多,但臉上的肉少了) “微習慣”是“習慣”的減縮版,減縮到你連邁出第一步的勇氣和毅力都不需要,它只需要你的一個想法,甚至你現(xiàn)在放下手機就可以去培養(yǎng)你的“微習慣”。 培養(yǎng)“微習慣”吧, 讓“微習慣”成長為“習慣”, 讓 “習慣”改變你的一生, 畢竟,你比三歲小孩強多了,不是嗎?
|
|
|
來自: 劉得光3p6n6zqq > 《大腦幫——執(zhí)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