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其相忘于江湖不如相忘于修道天 修道天 修道人參悟的天地 弘揚大道文明:包括儒、釋、道等,及靈性與科學、異能與實驗、外星與他方文明、醫(yī)術與祝由、符咒與方術、堪輿與預言、經典與詩詞聯說、書畫與迷案。 千萬年以來,華夏這片土地上面流傳的神話故事實在是太多了,最早的時候可以追溯到太初時代,那個時代的世界主宰都還不是人類,我們學習過地球地質變遷的人都應該知道以前經歷了動物統(tǒng)治地球的蠻荒時代。 之所以稱為蠻荒就是因為那個時候的動物雖然強大,但始終是沒有發(fā)展出來文明,所以等到第一個猿猴走下樹木之后,人類的歷史就開始翻篇了,人類以文明的形式出現,文明的發(fā)展是一種無有止境的東西,這種文明發(fā)展到后期甚至可以直接接近神話。 華夏大地是神話故事遍布的地方,幾乎每個人小時候都聽說過神話故事,那些神話故事的年代其實距離我們已經過去了幾千年,甚至幾萬年的都是一大把,如果真的要從科學和歷史的角度去論證的話,那當今社會這方面的領域專家一定會說這些其實都是不存在的。 這句話其實很沒有說服力,無法解釋世人的疑惑,就像華夏大地蠻荒一帶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大家都看不透的迷霧籠罩其中,即使是到了現代科技如此發(fā)達的今天,很多人都不愿意深入,因為在這些地方一直流傳著一種看得見,遇不到的“蠱”。 華夏人眼中的蠻荒 華夏大地的文明在早期其實是十分有限的,大禹時代的九州是眼界所看到的九州,但那個時候大禹王的統(tǒng)治勢力其實并沒有達到九州的廣大范圍,真正武力布滿天下的應該是從秦始皇以后的事情了,所以從大禹的夏朝開始算起,中原以外的很多地方和華夏中土交界之地都是蠻荒,既然是屬于蠻荒,那蠻荒之地的養(yǎng)蠱就從來都沒有缺少過。 我們印象之中的蠻荒之地和古人印象之中的蠻荒之地其實是不同時空的一個相同重疊。這里自古以來就沒有被華夏完全探索清楚,總是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在古人看來這里是文明辦世界的邊緣,作為高等文明的華夏人對于這些蠻荒之地有著義務教化之責任。 蠻荒之地到處都是大山,大山之中到處都是遮蔽太陽和星光的蒼天巨樹,唯有那陰陽之中象征著陰的月光是這里最喜歡的一種光,而中原之外的蠻荒地帶基本上都是云霧繚繞,長期生活在這里的土著正常是是因為一生下來就適應了這里,中原的華夏之人來到這里之后就會生病,治不好直到死亡。 蠻荒作為文明邊緣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是當年落后文明千年之中陷入停滯的一個狀態(tài),也是以蚩尤為代表在爭奪中原失敗之后退入這些地方的一個象征,這里有著各種魑魅魍魎,各種華夏人看起來離奇的風俗和習慣,而以養(yǎng)蠱為代表就在中國各個朝代史書之中從未斷絕。 不同記載之中的蠱 蠱蟲這其實在華夏早期的歷史之中也是有的,比如黃帝大戰(zhàn)蚩尤的時候就十分尋常,只不過后來華夏邁入到文明社會之后開始消退,只有周邊的蠻荒地區(qū)保留了蠱的培育方法,這背后代表的太初巫術實在太過于可怕,運用之人經常會遭受反噬。 根據古老的巫師秘籍記載養(yǎng)蠱其實是一種作祟害人的巫術,巫在華夏的上古時代十分的盛行,曾經的華夏大地還沒有君主和文明的時候,就是被這群人統(tǒng)治,今天主要流傳在中國的南方和極北之地,根據西南一帶的預言說稻谷儲存在倉庫之中很久,谷殼就會變成一種飛蟲,這種飛蟲被人稱為蠱。 華夏史學大家《左傳》作者左丘明在春秋時代就認可了這種看法,認為蠱和谷同音,背后是對于人類浪費糧食的一種極端懲罰,他認為“稻谷之殼飛而化蠱”又認為“歲月之谷久久而為飛蟲,飛蟲亦名為蠱”。 到了后面東漢時候的孔子圣人之后孔穎達繼承了左丘明的這種看法,并且在這種看法背后通過自己的實際觀察與實踐得出了補充診斷,他認為蠱的形成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谷殼所化的飛蟲,一種就是米糠所化之米糠蟲,這兩種蟲都可以研磨作為粉末藥人,入水則化而人不知,典籍所懼之蠱毒也! 蠱蟲的形成和苗疆蠱毒 《本草綱目》之中記載了天下毒物的采集和相生相克的道理,李時珍為了了解這種數千年來籠罩在人們心頭的蠱毒,曾經親赴苗疆,他在自己的書籍之后之中留下了蠱蟲的養(yǎng)殖方法:養(yǎng)蠱之人集毒蟲百余只,放入到一個小器物之中,毒蟲生死絕境相互廝殺,以對方作為食物,最后生存下來的最強者結合百蟲之毒,它的名字就叫做蠱。 說到中國最盛行養(yǎng)蠱的地方那必定就是湘西的苗疆與瑤界。這里有一種十分恐怖的蠱蟲叫作金蠶蠱,這種蠱蟲是苗疆地區(qū)無解藥的少數幾種蠱蟲,一般很少使用,被施蠱的人無一幸免,但一般很少使用,基本上使用這個的人身上都是懷揣著滅國之仇或者滅家族之恨。 飼養(yǎng)蠱蟲的人都是有著特別要求的,據說越是毒的蠱蟲對于人的要求越高,一般來說要求人生之中必有一缺,所以很多養(yǎng)蠱之人一般都是心中滔天恨意的情場被騙之少女,或者是一些老寡婦,更有甚者是苗疆地區(qū)的祭祀和巫師這一類的人去養(yǎng),湘西的平常人家對于這種事物其實也是懼而遠之的,并不是說像外界盛傳的家家都有那種情況。 養(yǎng)蠱的人基本上都是整個地方的弱勢群體,他們沒有什么親人,也沒有什么經濟來源,不是瞎子就是身體上有殘疾的人,所以能夠掌握養(yǎng)蠱的能力其實從一定程度上被認為是上天的恩賜,百蟲成蠱之后的食物通常都是自己的血液或者其他毒蟲尸體血液。中間恐怖之處不足為外人多說。 歷朝歷代嚴懲養(yǎng)蠱之人 中國歷史之中記載從漢代開始,宮廷之中就流傳了許多來自于西南苗疆地區(qū)的巫師和養(yǎng)蠱傳說,這中間造成的血案一點都不少,最為經典的一個例子就對漢武帝末年的“巫蠱之禍”。因為巫師和蠱蟲對漢武帝心中造成的巨大恐懼使得他不信任周邊的任何人,最后自己的親生兒子劉據也是死在了這場變亂之中。 從這以后,養(yǎng)蠱害人這種事情被寫到了漢代的律法之中,一旦發(fā)現中原地區(qū)有人偷偷養(yǎng)蠱,那都是死罪,至于苗疆則是天高皇帝遠,很難進行管轄,所以華夏很多蠱蟲害人其實都是從蠻荒的苗疆地區(qū)傳播而來。在漢代的《賊律》之中說有敢私自養(yǎng)蠱以此來蠱惑人心的人判處棄市。就是指你死后都不準收尸,這是何等的嚴厲啊! 公開場合處以這種刑罰就是為了震懾人心,不讓大家私自養(yǎng)蠱,而中國古代律法的嚴謹性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超過了史書的記錄的,所以這從另外一個角度也是直接證明了養(yǎng)蠱不僅存在,而且得到了官方法律的一個證實。到北魏的時候,一旦發(fā)現有人養(yǎng)蠱,不僅要將這個人處死,連帶著他的家庭都要被抄家,抄家之后還要使用大火焚毀,為的就是防止蠱蟲逃逸出來。 唐朝時候的宮廷之中出現了很多與巫蠱有關的凌亂,很多皇室成員企圖借用巫蠱的力量來獲得自己的政治權力,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唐朝的皇子與公子都會花費大價錢去供養(yǎng)一些道士和和尚,也有人在偷偷的供養(yǎng)巫師,后來在唐朝法律之中規(guī)定一旦發(fā)現供養(yǎng)巫蠱相關之事,剝奪爵位繼承和官身,就連他的三族和周圍知情不報的人都要流放三千里。 總結 中國的苗疆到今天依舊是一塊神秘的地方,苗疆據說是上古蚩尤部落之后,所以苗疆族人手中掌握著蚩尤部落的巫蠱之術也比較合情合理,今天的苗疆范圍十分廣泛,大致包括了湘西,鄂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方為首的一些西南地區(q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