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因是今年的農(nóng)歷十月十二日那天,某網(wǎng)友為紀念蘇軾和張懷民承天寺夜游938周年,對“懷民亦未寢”進行了思維發(fā)散。鑒于蘇軾樂觀曠達的性格,以及素來喜歡跟朋友玩梗、調(diào)侃的愛好,網(wǎng)友懷疑,當夜懷民并非未寢,而是在蘇軾的不期而至下,睡眼朦朧的被拉起來賞月、散步。還配上了這樣的對話,看完腦海里已經(jīng)有了畫面感。 看完,不止網(wǎng)友,連小編也心疼起了張懷民。然而,縱使真如那位網(wǎng)友懷疑的那般,只要讀過《承天寺夜游》,也很難對蘇軾的行為感到氣憤。若作為朋友,甚至還要生出一絲羨慕。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在孤獨難眠的時候,在逢上皎潔月色的時候,能首先被想起,就已值得感動;被吵醒雖無奈,可是他說:今夜本是普普通通,一切因你在而不同。高情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情真意切地說著甜言蜜語,誰不喜歡這樣真誠而會說話的朋友呢? 當然,玩梗歸玩梗,開懷一笑就好,原文澄凈、空明的意境,以及兩人真摯而溫切的惺惺相惜,是絕不能被棄而不顧的。相似的遭遇,相似的心境,所幸,能夠逢上相惜的知己。 哪怕只相伴短短一程,為彼此送去過盈盈之光,就已值得,一生慶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