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子在古代的社會、宗教、經(jīng)濟方面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它常被人們制作成首飾佩戴于身。 珠寶首飾自人類社會的早期開始就是作為一種身份的標志而被人佩戴的,這種風俗一直延續(xù)至中世紀。 作為裝飾藝術最古老的形式之一,珠寶首飾反映了人類強烈的自我崇拜意識。由人工制作而成的珠子承載著人類的智慧、才能和意志,從而兼具了護符、裝飾品、社會等級標志、貨幣等復雜的功用和悠久的歷史。 早在原始宗教時期,古人就認為一般的石頭具有重量和堅硬等共性而對人們具有一般的護佑效力,那些具有特殊的形狀或顏色的石頭則被認為具有特殊的護佑效力。 早在公元前4000年的埃及大地(巴達里文化時期,埃及的石器時代),工匠們就已經(jīng)用紅玉髓、青金石、碧玉、綠松石等做成色彩絢麗的垂飾,人們賦予這些寶石不同的寓意據(jù)埃及《亡靈書》記錄:
繽紛絢麗的瑪瑙珠也很早就備受人們的青睞,而我國先民佩戴瑪瑙珠飾的喜好源于亞歐草原地區(qū)各民族自古偏好璀璨亮麗的裝飾風尚,早在公元前2000年初就自西向東傳入了。 那時,以夏、商、周為代表的中國文明就已經(jīng)通過西域的綠洲、草原地帶與埃及、美索不達米亞為代表的西方文明有了間接溝通,而西域地區(qū)與中原王朝至遲在西周中期也已經(jīng)開始了直接交流。 瑪瑙珠飾作為舶來品,與其他金、玉制品一樣成為了社會上層獲得和維持權利以及領導策略的威權物之一,是貴族們彰顯財富與地位的奢侈品,也使人們真正體會到享用瑪瑙制品的無窮魅力。 ▲河南省平頂山市應國墓地出土的玉項飾(西周)。 隨著人類造物技術的進步,精神世界的追求也通過種種技術手段進一步彰顯出來。古代瑪瑙珠多種多樣的形制不僅折射出古人對秩序、和諧等審美的追求,蝕花工藝的發(fā)明則使人們能夠更好地表達內(nèi)心深處的感受和精神需求。 從考古資料來看,蝕花瑪瑙(玉髓)珠的裝飾手法和藝術形式較為多樣,已發(fā)現(xiàn)的文物品類也較為豐富,歸納起來主要有: 一、蝕花紅玉髓珠,這是一種直接在紅玉髓珠體表層蝕繪有乳白色紋飾的珠子。 蝕繪乳白色花紋的技術是哈拉帕文明(Harappan,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青銅時代文明)的產(chǎn)物,這項古老的技術直至上世紀三十年代仍然被巴基斯坦信德省的工匠繼承使用。蝕花紅玉髓珠在烏爾皇陵的遺存中就已出現(xiàn),它是從中亞地區(qū)貿(mào)易而至。 古人用碳酸鈉(Na2CO3)作為有效成分在玉髓(瑪瑙)珠的表層蝕繪乳白色花紋,即:工匠首先用一種野生的白花菜(Capparisarphylla)的嫩莖搗成漿糊狀并和以少量洗滌堿(碳酸鈉)溶液調(diào)成半流狀的漿液,作為在紅玉髓珠上蝕繪白色花紋的蝕染劑,然后用筆將上述蝕染劑繪畫于磨制光滑的紅玉髓珠表面,之后將珠子熏干并埋于木炭余燼中,低溫加熱5分鐘后取出,冷卻后再用粗布疾擦,即可獲得光亮的蝕花紅玉髓珠。 ▲新疆吉爾贊喀勒墓地出土的蝕花紅玉髓珠(公元前7—前4世紀)。 二、在紅玉髓珠體上直接蝕繪黑、白兩色條紋來裝飾珠體,從而使珠體呈現(xiàn)出紅、白、黑三色相間的裝飾紋飾,它是蝕花玉髓珠的一種。 ▲西藏札達縣桑達溝墓地出土的蝕花玉髓珠(公元前3—1世紀)。 三、天珠是古人用大自然中的蝕花原材料對半透明的白瑪瑙(玉髓)珠的表層分別進行黑、白兩次蝕染,從而獲得黑色底上有乳白色紋飾的蝕花瑪瑙珠。其特有的黑、白兩色的蝕花工藝是在蝕花紅玉髓技術上的沿革和發(fā)展。 工匠首先要將白玉髓珠體長時間浸泡在配制好的黑色蝕染劑中,以使珠子表層全部被染黑,然后再用碳酸鈉為有效成分的蝕染劑在珠子表層蝕繪上乳白色的花紋,以此達到黑、白鮮明的藝術對比效果。 ▲新疆庫車縣提克買克墓地出土的天珠(戰(zhàn)國至西漢)。 天珠是古人在“萬物有靈觀”和“原邏輯”思維模式中創(chuàng)作的護身符,人們認為這種被精心裝飾過的作品能起到“防衛(wèi)性巫術”的作用,從而向神靈祈求恩惠和福佑。 我們不僅從天珠上人工蝕花而成的黑色底、乳白色紋飾以及白玉髓珠體等元素中探尋到其固有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還從那些蝕繪于珠體上的圓圈紋等幾何圖案中體悟到天珠裝飾的秩序、節(jié)奏和韻律。 天珠上的四種元素(白玉髓珠體、黑白兩種顏色、圓圈紋等幾何圖案、圓圈紋的數(shù)目)綜合呈現(xiàn)出一種有條理的中心要素,其內(nèi)在邏輯恰好與拜火教的信仰主旨相契合。 ▲西藏札達縣格林塘墓地出土的天珠(秦漢)。 發(fā)軔于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拜火教曾廣泛流行于古代波斯(今伊朗)、中亞等地,其文化源頭是“斯基泰人時代”的卡拉蘇克文化。 這一時期,蒙古高原及亞歐草原地帶的大部分地區(qū)最終確立了游牧方式和伴隨著它的一切技術成就,而馬的騎乘給中亞地區(qū)的人們帶來了極大的機動性,各群體的快速運動刺激了更為廣泛的交流,從而使中亞地區(qū)相距遙遠的各部落之間也由此保持著緊密的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而中國北方的移民早在殷商時期(公元前14—前12世紀)就攜帶著中國的物質(zhì)、文化迅速融入了葉尼塞河沿岸已有的文化當中,米努辛斯克(Minousinsk)盆地由此開啟了卡拉蘇克時期,這一地區(qū)的卡拉蘇克文化遺存也由于受到殷商文化的影響而更加豐富多彩。 卡拉蘇克文化在發(fā)展過程中遍布于極為廣大的區(qū)域內(nèi),但其具體表現(xiàn)形式并不是純粹一致的,而是呈現(xiàn)出不盡相同的地方特色,其以畜牧業(yè)為主的經(jīng)濟活動、類似的生活居住環(huán)境、部落中階層的出現(xiàn)以及由上述因素產(chǎn)生的類似的意識形態(tài)導致他們擁有共同的宗教崇拜和許多非常接近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在此基礎上,中亞早期游牧部落于公元前1千紀中葉形成了強大的群體,人類文明也由此迸發(fā)了“軸心時代”的蓬勃生機,這是人類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在知識、心理、哲學及宗教變革等方面最具創(chuàng)新的時期之一。 在這一極具創(chuàng)造力的時代,亞歐大陸涌現(xiàn)了瑣羅亞斯德、佛陀、老子、孔子、耶利米及蘇格拉底等先哲,拜火教、佛教、儒道思想、猶太教及希臘哲學等文明傳統(tǒng)如乳汁般哺育滋養(yǎng)了人類各文明群體的發(fā)展與延續(xù),而“軸心時代”的文明成果始終在世界各地區(qū)的后續(xù)發(fā)展進程中發(fā)揮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我國西藏地區(qū)作為印度、伊朗、中亞及華夏等多種文化的交匯之地,也必然受到“軸心時代”文明成果的不斷滋養(yǎng)。 ▲河南省淅川縣下寺墓地出土的天珠(春秋)。 拜火教倡導“善、惡二元對立斗爭”的宇宙觀和宗教哲學思想,提倡每一個人在善、惡兩端之爭中都憑借自由意志的選擇來決定自已的命運,該教還宣揚“抑惡揚善”和善必勝惡為最終目的的信仰教條并且樹立了以“拯救世人”為主旨的道德觀,進而提倡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三善原則,即:善思、善言和善行。拜火教的教義對基督教、摩尼教、諾斯替教、猶太教以及希臘哲學都有影響,它在歷經(jīng)跌宕起伏后于公元七世紀受到伊斯蘭統(tǒng)治者的強力壓迫而日漸式微。 天珠作為承載著宗教文化的藝術品,雖然其藝術特征會由于時代、地域的變遷而有所變異,但其內(nèi)在的本質(zhì)結(jié)構(gòu)始終具有統(tǒng)一性。天珠上的四種元素是具有當時社會來源的表象元素,它們各自具有神秘的屬性和象征意義,正是這些集體表象元素共同構(gòu)筑了天珠所蘊涵的拜火教文化內(nèi)涵: 1.古人選用白玉髓制作天珠的珠體這一行為顯然承襲了更為古老的靈石崇拜觀念,這種古老的文化觀念在拜火教信仰中進一步演變?yōu)椤?strong>最早的天空是石頭”這一理念,而天空作為蒼穹之神已經(jīng)明顯具有了神的屬性; 2.天珠珠體上人工蝕花而成的黑色底和曼妙的乳白色紋飾作為具有一定格式的藝術表達形式,不但蘊含著拜火教倡導的“善惡二元對立”的宇宙觀,還隱含著以“拯救世人”為主旨的道德觀; 3.乳白色的蝕花圖案指代了拜火教徒尊崇的諸神祇,其中以“圓圈紋”為主的各種幾何圖案是《阿維斯塔》神話中諸神祇的符號指稱; 4.珠體上表達“圓圈紋”數(shù)目的“數(shù)”以另一種語言形式指代了相應的神祇。另外,從古人的原邏輯思維角度來看,天珠還蘊涵著圖騰崇拜的文化理念,是以阿胡拉·馬茲達為首的諸善神的駐身之所,更是承載了天神福佑的神圣靈石。 考古學家杜齊將天珠上的圓圈紋稱為“睛(mig)”,而內(nèi)貝斯基·沃杰科維茨則稱之為“眼”,他們認為珠子由此具有了特殊的價值和意義。天珠上的“圓圈紋”也即“正義之眼”,是人們尊崇的“火神”、神主,而火的清凈、光輝、活力、銳敏、潔白、生產(chǎn)力等象征了神主的絕對和至善。 因此,人們認為天珠上的“正義之眼”能夠?qū)埂靶皭貉邸?,從而使佩戴者遠離噩運,獲得神靈的護佑。 從《解密古代天珠》論及的考古出土的天珠來看,書中最早的天珠于春秋時期就已傳入我國的新疆地區(qū)及河南省,秦漢時期業(yè)已傳播至湖南省及青藏高原,而助力這種傳播的巨大動力來源于當時亞歐大陸各文明間的物質(zhì)文化交流。拜火教與“軸心時代”噴薄而出的其他文明成果一同深刻地影響了人類文明的后續(xù)進程,它伴隨著印歐語系人的遷徙和交流遍布亞歐大陸的廣袤區(qū)域,其宗教哲學思想和原則的傳播使之交織滲透于當?shù)氐母黝愖诮毯臀幕?,并由此呈現(xiàn)出豐富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 盡管如此,拜火教始終在不同程度上保留有它往昔積聚的觀念和信仰,譬如:“善惡二元對立斗爭”的宇宙觀和宗教哲學思想、以“拯救世人”為主旨的道德觀、“三善”原則(善思、善言、善行)等等。 正如湯因比所說:“超越人類的精神實在的一種正面跡象是,人懂得善惡對錯,良心強迫人有一種偏好,即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擁護正確、反對錯誤?!?/span> 拜火教信仰促使人們趨善避惡,而天珠正是由于蘊涵著該教的上述思想而被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的人們所鐘愛,它時刻提醒著佩戴者:尊重自己的選擇,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 作者簡介: 戴君彥:上世紀末,在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藝術學院學習期間逐步培養(yǎng)出對藝術的敏感性及視覺素養(yǎng),進而對于古代藝術品產(chǎn)生了較為深刻和廣泛的分析、理解能力。學習過程中,開始關注亞歐大陸的古代珠飾文化并對其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2015年初,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工作隊的邀請加入課題組開始對出土的玉髓質(zhì)珠飾及拜火教早期階段的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先后對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江西省、西藏自治區(qū)、湖南省、青海省、河南省考古發(fā)掘出土的玉髓質(zhì)珠飾及中國國家博物館陳展的天珠進行了科學檢測和系統(tǒng)研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