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chǎn)后出血是產(chǎn)科常見的并發(fā)癥,搶救的基本原則是控制出血量和糾正失血性休克。在控制出血量方面,促進宮縮是主要的方法,宮腔紗布塊填塞亦是不錯的方法之一。 一、“宮腔填塞包”的制作: 買回來的大紗布塊是5米×2米規(guī)格的,把一塊大紗布塊“十字交叉法”裁成四塊,每一塊2.5米×1米大小,縱型疊成8層的“紗布條”,無菌包裝備用。 二、宮腔填塞的適應癥: 1.各種原因的宮縮乏力; 2.子宮肌層縮復不良,如巨大兒、羊水過多; 3.胎盤著床部位收縮不良; 4.前置胎盤、胎盤早剝導致的局部出血; 5.胎盤粘連、胎盤植入導致的局部出血; 6.先兆子宮破裂、子宮破裂修復良好者; 7.子宮切口延伸后修復良好者。 三、宮腔填塞包的禁忌癥: 1.先兆子宮破裂、子宮破裂修復不良者; 2.子宮切口延伸后修復不良者。 四、宮腔填塞包的應用: 剖宮產(chǎn)術(shù)中應用宮腔填塞最為合適。清理完胎盤、胎膜后,如果子宮收縮不良,胎盤附著部位出血,下段出血等,可以考慮做宮腔填塞。 1.填塞: 先將紗布條用碘伏浸透,盡可能將紗布條“擰干”(越干硬度越大)。子宮切口部位勿夾艾莉絲鉗(如果局部有明顯出血,先用0號可吸收線間斷縫合止血),術(shù)者左手手掌完全展開從腹壁外緊抓子宮底部并固定子宮(防止填塞時卵圓鉗損傷子宮甚至捅穿宮底部),右手用大卵圓鉗鉗夾紗布頭,從子宮切口進宮腔,將紗布頭送至左側(cè)宮角部,退出鉗子,在子宮切口部位再次鉗夾紗布條(切口部到宮底部紗布條長度約等于需要填塞的宮底部宮腔長度),將紗布條送至右側(cè)宮角部,再次退出鉗子,在子宮切口部位再次鉗夾紗布條并將紗布條送至右側(cè)宮角部,一定要“填實”,不能留有“空隙”,最終將紗布條以“S”狀將宮腔“填實”直到子宮切口處。兩把艾莉絲鉗鉗夾子宮切口下沿,用大卵圓鉗經(jīng)子宮下段伸入宮頸管并擴張宮頸外口,退出鉗子。根據(jù)子宮下段以及宮頸管大小,剪短紗布條為適宜長度(估計正好能將宮腔填滿)。鉗夾紗布條的另一頭并將之送入宮頸管、宮頸外口外(陰道內(nèi)),退出鉗子,將剩余的紗布條逐漸送到宮頸管以及子宮下段部位。在子宮切口部位向子宮后壁擠壓紗布條,以便留出足夠的空間利于子宮切口的縫合,常規(guī)縫合子宮切口(空間不夠的話,極容易將紗布條縫合到子宮切口上)。 2.塑形:“塑形”至為重要。意味著讓填塞后的“紗布條”形態(tài)完全與子宮宮腔形態(tài)相一致。子宮縫合完畢后,術(shù)者右手伸入腹腔,“抓住”子宮外形進行必要的“按摩”,既利于子宮的收縮,也通過“擠壓”的動作讓填塞后的“紗布條”形態(tài)完全與子宮宮腔形態(tài)相一致。這樣,既能保證“紗布條”之間沒有“空隙”,也能保證“紗布條”與子宮壁之間沒有“空隙”。 五、注意事項: 1.填塞一定要“填實”; 2.紗布條寧可長一點,不能短,不然可能填不實; 3.一定“塑形”。這樣,既能保證“紗布條”之間沒有“空隙”,也能保證“紗布條”與子宮壁之間沒有“空隙”。 4.縫合子宮時一定不要將紗布條縫合在子宮切口上。 5.一般一天后從陰道“抽出”紗布條(大“S”狀填塞有利于“抽出”紗布條)。 六、宮腔填塞的優(yōu)勢: 1.與“球囊”填塞相比較,不但是經(jīng)濟,更主要的是在于,“球囊”只能讓宮腔的“形態(tài)”去適應“球囊”的形態(tài),而“紗布條”能通過“塑形”讓“紗布條”的形態(tài)去適應宮腔的形態(tài),更有利于“壓迫”止血。 2.浸透的碘伏可能有利于抗感染。 3.數(shù)十例臨床經(jīng)驗證明,宮腔填塞不但止血效果好,操作還簡單,性價比也非常高,為“避免切除子宮”立下了汗馬功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