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黃散組成】藿香葉10g 梔子(碎)6g 生石膏(先)15g 生甘草10g 防風20g 【瀉黃散方歌】瀉黃甘草與防風,石膏梔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調和服,胃熱口瘡并風功。 【瀉黃散方解】本方證是由脾胃伏火熏蒸于上所致,方用生石膏入脾經清解伏火;梔子清熱利尿除煩;防風疏散脾中伏火,又能于土中瀉木;藿香理氣和中,化濕醒脾,與防風配伍,振復脾胃之氣機;甘草和中瀉火,可緩調中上二焦,使瀉脾而無傷脾。全方共奏瀉脾胃伏火之功。 方中石膏、山梔瀉脾胃積熱為君;防風疏散脾經伏火為臣;藿香葉芳香醒脾為佐;甘草瀉火和中為使。 【瀉黃散主治】脾胃伏火證??诏徔诔?,煩渴易饑,口燥唇干,舌紅脈數,以及小兒脾熱弄舌等。 【瀉黃散醫(yī)案】患兒,男,5歲,因“口瘡”伴發(fā)熱3天,在當地輸注“雙黃連”、“菌必治”治療,由于病情未見好轉故來我院中醫(yī)門診治療:面紅目赤,T39.5°C,頻頻流涎,頰黏膜及舌面均見紅腫糜爛,口唇腫脹。故給予瀉黃散清瀉脾胃濕熱:藿香6g,焦梔子6g,生石膏48g,防風6g,甘草3g,1劑后熱退,4劑以后諸證皆退。隨后給予葡萄糖酸鋅口服液調理,隨訪數年未再發(fā)作。 (摘自《中華現代中西醫(yī)雜志》) 【醫(yī)案分析】患兒高燒而“面紅目赤.....頰黏膜及舌面均見紅腫糜爛,口唇腫脹”,一派實火上炎之象。凡上炎病人要逆其病勢,清、瀉并用。本案可考慮導赤散、涼膈散、龍膽瀉肝湯等加減。但患兒還有“頻頻流涎”,似是脾胃積熱。又口唇紅與腫并見,多判斷為脾胃伏火(舌紅、腫并見者多判斷為心脾積熱)。二者結合,患兒為脾胃伏火的可能性極大,故可用瀉黃散的清中有散、又兼發(fā)越之法。作者將方中生石膏的用量大增,可能考慮與一般脾胃伏火相比,本案全身體溫升高十分的明顯。本案石膏量若換算為成人用量會顯得更驚人。順便提一句,重劑石膏治毒熱疫病是名醫(yī)余師愚的專長。作者減少了防風用量,歷史上對此方重用防風就有爭議。多數支持引木疏土、發(fā)越伏火之說,也有人認為沒說服力、當減。結果4劑后基本痊愈。 值得一提的是,唇與舌同時紅腫脹是罕有的,病勢上是有點嚇人的,何況是小兒。從本案看,瀉黃散正是其克星。胃火多在齦、齒、舌面,脾火多在口唇、舌體,看來二者確實是有區(qū)別的。歷史上用防風來疏散脾氣雖未得到公認,但喜用此點的醫(yī)家也不止一兩家。本案既是脾有郁火致腫脹,筆者覺得還是應該保留。至于是否如錢乙定的那么大量,從本案來看,似亦無此必要。 ——本文摘自《方劑學案例分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