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在審校一份離心機說明書(中譯英)時,看到了這樣幾個句子,很具代表性。 1.根據(jù)需要達到的相對離心力,選擇使用制造商規(guī)定的離心管。 原譯:Depending on the relative centrifugal force to be achieved, choose the centrifugal tubes specified by the manufacturer. 改譯:Depending on the required relative centrifugal force, choose appropriate centrifugal tubes according to the manufacturer’s instructions. (“需要達到的”也就是“要求的,需要的”,可以將中文中的動詞“達到”省譯;“選擇使用制造商規(guī)定的離心管”直接翻譯出來會很別扭,什么叫“制造商規(guī)定的離心管”呢?讀起來無法讓人直接領(lǐng)會,理解加工后即為“根據(jù)制造商的指示選擇合適的離心管”) 2. 如果離心管損壞,不得繼續(xù)使用。 原譯:If a centrifugal tube is damaged, do not continue to use it. 改譯:Do not use any damaged centrifugal tube. (直接跟隨原文的表達寫出來,本身語法各方面都沒錯誤。但總給人一種過于啰嗦,語氣也不夠強烈的感覺。其實原文要表達的含義就是“不要使用損壞的離心管”) 3.打開的離心管蓋可能在離心過程中斷裂,從而損壞轉(zhuǎn)子和離心機。 原譯:The opened centrifugal caps can break during centrifugation, damaging the rotor and centrifuge. 改譯:The centrifugal caps may get broken if left opened during the centrifugal operation, damaging the rotor and centrifuge. (同樣需要對原文理解加工,“打開的離心管可能在離心過程中斷裂”,直接翻譯出來語法無錯誤,但讀到你的譯文的人會需要思考一會才能明白其中的含義,而如果加工成“如果離心管的蓋子在離心過程中不蓋上,蓋子會發(fā)生斷裂”再翻譯,譯文的受眾會更容易領(lǐng)會) 中譯英之所以比英譯中更難是因為我們對于譯入語(英語)并不熟練。很多新上手的譯員在翻譯中譯英的過程中,會跟隨中文的表達,平鋪直述的翻譯出來,因此總是會被指責過于直譯。 “直譯”本身是一種翻譯方法,有時候?qū)τ诜g某些文體或表達甚至是必要的,但如果你對于“直譯”的理解局限于直接對照著中文寫出語法正確的英文句子,那就是“過于直譯”,不可取的了。 客戶在指責我們“過于直譯”時,矛頭所指并非是“直譯”這種翻譯方法本身,而是說我們過于受限于原文,沒有自己的理解;過于直白,沒有充分的理解文意;過于浮于表面,沒去揣摩原文真正要表達的含義。 只有真正理解了客戶在指責什么,才能夠針對性的做出調(diào)整,繼而提高自己的翻譯水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