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召公諫厲王弭謗》是春秋時期文學家左丘明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文字簡明,結構嚴謹,全文寥寥數(shù)百字,就扼要記述了召穆公勸諫周厲王停止“衛(wèi)巫監(jiān)謗”未成,終致國人起義、厲王被逐這一事件的始末,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刻畫了厲王這個剛愎自用的暴君形象,深刻地指出企圖用鐵血政策、特務政策去鉗制子民之口,其結果必將導致土壅川決的結果,“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币步o后世人敲響了警句。 召公諫厲王止謗(1) 作者:左丘明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wèi)巫,使監(jiān)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闭俟唬骸笆钦现病7烂裰?,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詞句注釋 1.召:一作“邵”。弭(mǐ)謗:消除議論。弭,消除。謗,指責,公開的批評,這個詞后來一般作貶義詞。 2.巫:古代以降神事鬼為職業(yè)的人。 3.莫:沒有誰。 4.目:用眼睛看看,用作動詞。表示敢怒不敢言。 5.障:防水堤壩,用作動詞,堵塞。 6.壅(yōng):堵塞。潰:水沖破堤壩。 白話譯文 周厲王殘暴無道,老百姓紛紛指責他的暴政。召穆公告訴厲王說:“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政!”厲王聽了勃然大怒,找來一個衛(wèi)國的巫師,派他暗中監(jiān)視敢于指責自己的人。一經(jīng)巫者告密,就橫加殺戮。住在國都的人都不敢隨便說話了,路上相見,以目示意,不敢交談。 周厲王頗為得意,告訴召穆公說:“我能制止毀謗了,老百姓再也不敢吭聲了?!闭倌鹿f:“你這樣做只能堵住人們的嘴啊??墒牵柚谷嗣裾f話的危害超過了堵塞河川的危害。河道因堵塞而造成決口,就會傷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將如此。 召公諫厲王止謗(2) 作者:左丘明 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曚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7.為川者:治水的人;為,治。決之使導,引水使它流通;決,排除;導,疏通。 8.宣之使言:治民者必宣導百姓,使之盡言。宣,開導。 9.聽政:治理國政。聽,治理,處理。 10.公卿:三公九卿。至于:以及。列士:上士,中士,下士。詩:指采集于民間的諷諫詩,不是指《詩經(jīng)》。 11.瞽(gǔ)獻曲:盲人樂師向國王進獻樂曲。瞽,無目,失明的人。 12.史獻書:史官向國王進獻記載史實的書籍。 13.師箴(zhēn):音師進獻規(guī)勸的文辭。箴,規(guī)諫的文辭。 14.瞍(sǒu)賦:盲人吟誦諷諫之詩。瞍,沒有眸子的盲人。賦,朗誦。 副班主任-灰姑娘 06:20:16 15.曚(méng)誦:盲人誦讀諷諫文辭。曚,有眸子而看不見東西的人。 16.百工:百官。 17.庶人傳語:百姓的意見間接傳給國王。 18.近臣盡規(guī):常在左右的臣子,進獻規(guī)諫的話。盡規(guī):盡力規(guī)勸。 19.親戚補察:同族的親屬,彌補并監(jiān)察國王的過失。 20.耆(qí)、艾修之:國內(nèi)元老大臣把這些規(guī)諫修飭整理。耆,六十歲的人。艾,五十歲的人。 21.而后王斟酌焉:而后由國王仔細考慮,付之實行。 22.是以事行而不悖(bèi):國王的行事由此才不至于違背事理。悖,違背。事行,政事暢行,政令通行。而:轉(zhuǎn)折連詞,但是。 白話譯文 因此,治水者只能疏通河道而使它暢通,治民者只能開導他們而讓他們暢所欲言。所以天子處理政事時,讓三公九卿以至各級官吏進獻諷喻詩,樂師進獻民間樂曲,史官進獻有借鑒意義的史籍,少師誦讀箴言,無眸子的盲人吟詠詩篇,有眸子的盲人誦讀諷諫之言,掌管營建事務的百工紛紛進諫,平民則將自己的意見轉(zhuǎn)達給君王,近侍之臣盡規(guī)諫之力,君王的同宗都能彌補、監(jiān)察國王的過失,樂師和史官以樂歌、史籍加以諄諄教誨,年高望重的師傅再進一步勸誡他,然后,由天子斟酌取舍,付之實施。 召公諫厲王止謗(3) 作者:左丘明 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谥砸?,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不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詞句注釋 23.于是乎出:從這里生產(chǎn)出來。 24.原:寬闊而平坦的土地。 隰(xí):低下而潮濕的土地。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沃:有河流灌溉的土地。 25.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由于百姓用口發(fā)表意見國家政治的好壞才能從中表現(xiàn)出來。宣言:發(fā)表議論。善敗, 治亂:于是,從這里面。 26.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fù)財用衣食者也:這兩句是說,凡是老百姓認為好的就做,反之就得加以防備, 這是增多衣食財物 的辦法。所以,用來……的方法。其:副詞,表示揣測,這大概就是。 阜,豐富,增多。 27.成:成熟。行,自然流露,自然表現(xiàn)。胡,怎么。 28.其與能幾何:這句是說,那贊同的人能有多少呢?其,代詞。與,幫助,《戰(zhàn)國策》說:“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 29.乃流王于彘(zhì):把國王放逐到彘地去。乃:終于,副詞。流:流放,放逐。于:到,介詞。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縣境內(nèi)。 白話譯文 這樣,國家的政事得以實行而不違背常理。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社會的物資財富全靠它出產(chǎn);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樣,人類的衣食物品全靠它產(chǎn)生。百姓發(fā)表言論,政事的成敗得失就都能表露出來。人們認為好的就盡力實行,認為失誤的就設法預防,這才是增加衣食財富的途徑啊。老百姓把內(nèi)心考慮的事說出來,這是內(nèi)心想法的自然流露,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贊同的人能有多少呢?” 周厲王不聽,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開發(fā)表言論指斥他。過了三年,人們終于把這個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創(chuàng)作背景 周厲王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任用佞臣,封山占水,不讓人打柴、漁獵,斷絕廣大民眾的生計。他還增加平民的負擔,對鄰邦進行不義的征伐。他倒行逆施,橫征暴斂,引起民眾的強烈不滿,也引起有識之士的深深憂慮,本文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 作品整體鑒賞 這篇文章敘述周厲王兇殘暴虐,對民眾的壓迫、剝削無所不用其極。到頭來,終于被民眾驅(qū)逐、流放。第一段點明事情的起因在于厲王弭謗;第二段由此引出召穆公的勸諫之辭——反弭謗;第三段交代弭謗的自然結果,又驗證照應第二段諫辭。 這篇文章的最大特點是修辭設喻?!胺烂裰?,甚于防川”,說明人民的意見不可阻塞,無法壅蔽。如果暴虐無道,一意孤行,甚至以殺人相威逼,盡管暫時使人“道路以目”,敢怒而不敢言,但終將“川壅而潰”?!扒坝鞣烂裰谟写蠛Α保昂笮裱杂写罄?,全文妙在善于運用比喻,貼切巧妙,論證生動,筆意縱橫,渾然一體,極盡行文變化之妙。 這篇文章“諫詞只天子聽政一段”,這是“在道理上講”的,而其余“俱是在利害上講”,筆法十分新警。前后敘述描寫,緊緊扣住國王與民眾,如以“王虐”、“王怒”、“王不聽”為一條敘事線索,和民眾的“謗王”、“莫敢言”、“流王于彘”一條線索,交織對立,敘事有序,起伏照應,極為精細。 《國語》以記言著稱。這篇文章便是以記言為重點。召穆公所諫之言,語語精警,從言止謗有害,言聽政全賴民言,斟酌而行,到宣民之言,實際上于當政者有利。民眾之言,如川之水不可變,也決不能壅?!盎乇Х来ㄖ?,融成一片,驚健絕倫?!边@篇短文,我們不僅需要細察“立言層節(jié)”,更重要的是,要牢記耐人深思的警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鄙羁痰臍v史教訓,昭示古往今來的當政者,必須認識到人民力量的偉大,民言不可阻,民意不可擋,民志不可摧,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只有察民情、尊民意、散民志,當政者オ不會有覆舟之患,國家才得堅強穩(wěn)固,社會才能繁榮昌盛。 名家點評 清·吳楚材、吳調(diào)侯《古文觀止》:“正意喻意,夾和成文?!?/spa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