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蘋果作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科技巨頭之一,其背后有著龐大的市場供應鏈,即便蘋果對供應商的審核標準非常嚴格,可一眾廠商仍削尖了腦袋爭搶著與蘋果合作,因為進入蘋果供應鏈的名單之中不僅意味著公司的營收、利潤有所保障,而且還能極大的提升知名度。 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蘋果在與上游供應商的合作中一直牢牢掌握著主動權、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 但讓庫克沒想到的是,蘋果供應鏈的“真香定律”在中國市場卻突然失效了,接連被兩家中企給拒絕。要知道,排隊向進入蘋果供應鏈的廠家數(shù)不勝數(shù),蘋果為何會被拒呢?而吃了閉門羹的蘋果非但沒有惱羞成怒,反而是放低姿態(tài),希望與這兩家中企恢復談判。這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蘋果最終能如愿嗎? 蘋果吃了“閉門羹”近些年,特斯拉的強勢崛起攪動了智能汽車領域的一池春水,這讓全球不少科技巨頭都十分眼紅,紛紛開啟跨界造車,就連蘋果也不例外。雖說蘋果在智能手機、PC領域都有著深厚的技術積累,但在智能汽車領域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新秀。 這意味著蘋果想要制造出高端智能汽車,就必須要挑選核心電池技術最先進的廠商合作。而我國的新能源技術以及市場份額在全球范圍內(nèi)均是首屈一指,比如寧德時代,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電池廠商,份額占比超過了30%;而另一家中企比亞迪,則是新能源電池技術領域的佼佼者。 蘋果尋求與這兩家中企巨頭合作本是非常明智的選擇,然而問題就出在蘋果給出的合作條件過于苛刻,近乎是“恥辱性”的。 據(jù)悉,蘋果不僅要求比亞迪和寧德時代赴美建廠,而且還要求他們組建專門為蘋果服務的技術團隊。不得不說,庫克似乎沒有認清形勢,此次是蘋果主動尋求與中企合作,可開出的條件卻好像是中企巴不得與蘋果合作一樣。 而且赴美建廠、組建技術團隊,也完全不符合公平合作的理念,這無異于是把風險全拋給了這兩家中企,而蘋果卻占盡了好處。更重要的是,蘋果前不久剛剛將34家中企供應商踢出其供應鏈,惹得國人震怒,就連央視都發(fā)出警告,希望國產(chǎn)企業(yè)減輕蘋果依賴癥。 綜合以上情況,比亞迪和寧德時代絲毫沒有貪圖蘋果訂單的利潤,而是有骨氣地拒絕了合作請求。 被拒后再次表態(tài):中國技術更先進被拒后蘋果又找到了日本松下,但不知是何緣故雙方的合作一直沒能敲定。而近日又有消息傳出,蘋果希望能夠與比亞迪、寧德時代這兩家中企恢復談判。 對此,蘋果方面表示:相比傳統(tǒng)的電池技術,蘋果更傾向于采用比亞迪和寧德時代的磷酸鐵鋰電池技術,因為中國技術更先進!不管是放電功率、充電效率或者是穩(wěn)定性,都十分符合蘋果制造新能源汽車的理想標準。 除了性能優(yōu)勢外,比亞迪和寧德時代的磷酸鐵鋰電池成本也更低,在全球市場都有著極高的知名度和認可度。 對于初入智能汽車領域的蘋果而言,走好第一步非常關鍵,如果無法與最先進的電池企業(yè)合作,貿(mào)然選擇其他二三線電池廠商,一旦做出來的汽車產(chǎn)品的質量得不到消費者的認可,那對蘋果公司積攢多年的口碑和蘋果牌智能汽車的未來發(fā)展,都將是“災難性”的打擊。 這或許就是一向高高在上的蘋果此次吃“回頭草”的主要原因。 比亞迪、寧德時代最終會答應蘋果的合作請求嗎?可以預料,希望恢復談判的蘋果必然會主動在合作條件上進行讓步,那么比亞迪、寧德時代最終會答應嗎? 站在商業(yè)的角度來看,幾乎沒有公司會嫌訂單多,何況還是巨額訂單。然而,對比亞迪、寧德時代這樣的中企而言,蘋果僅在合作條件上作出讓步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還要端正態(tài)度正視中國供應商,否則等待蘋果的答復恐怕還是拒絕。 另外,比亞迪在研發(fā)出90nmlGBT高端芯片后,面對蘋果的求購,王傳福也明確表態(tài)了:這項技術產(chǎn)品不賣給外國。就是要為被蘋果踢出產(chǎn)業(yè)鏈的這些中國供應商出一口氣,讓海外市場明白,中企不是那么好欺負的! 由此可見,蘋果此次與中企的合作談判,最終或許很難如愿。 通過這件事,比亞迪和寧德時代可謂是給國產(chǎn)企業(yè)開了個好頭:國產(chǎn)企業(yè)要加大核心自研腳步,只有站在了技術制高點,才能挺直腰板,在競爭合作中占據(jù)主動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