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順屯堡社區(qū)望柱墓葬考(上) 自六百多年前,因明太祖朱元璋之令被征調(diào)入黔并奉命就地進行屯戍以來,一代代的屯堡人在安順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演繹著生老病死的世代交替和悲欣交集的生命輪回,最后都在他們的人生盡頭留下一座座靈魂棲息之所——墓塋。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國度,為了維持那些不可僭越的等級體系,在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諸如稱呼、服飾、禮儀、交往乃至身后等等,都有嚴格的制度規(guī)定,其中就包括墓葬的形式與規(guī)格。如《周禮·春官·冢人》鄭玄注引《漢律》:“列侯墳高四丈,關(guān)內(nèi)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辟Z公彥疏引《春秋緯》:“天子墳高三仞,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栢;大夫八尺,樹以藥草;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睗h以后“獨尊儒術(shù)”,儒家這一套以禮制為核心的社會治理體系不僅為歷代所遵循,而且越來越詳備,越來越完善。明代,朱元璋登基之初,就先后在洪武三年(1370)、五年(1372)兩次重新制定了更加細化和規(guī)范化的喪葬制度,其中包括墓碑的書寫、逝者的身份、官銜以及墳塋的大小、形制和配置等等,都有嚴格規(guī)定,不可逾越。此后,這套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竟至民國初期。 貴州地處邊陲,遠離歷代的統(tǒng)治中心,明永樂十一年(1413)始建為省。地理位置和歷史原因都決定了這是一個沒有帝陵王冢的區(qū)域,具體到安順,其墓葬類型及形制,大約不外兩種,即職官墓與庶民墓[1]。舊時有封典之制,妻以夫榮,母以子貴,明清時七品以上官員皆可獲封贈,官員之妻、母,也同享職官之榮耀。 據(jù)咸豐《安順府志·古墓名墓》及《安順城記》載,安順較知名的職官墓有:明通政使趙侃墓、明云南布政使婁九德墓、明進榮祿大夫范公(邦雄)墓、明昭勇將軍范鳳鳴墓、明右軍都督府郭貴夫人楊氏墓、明劉州牧墓、明宗室冢、清貴州提督張國相墓等。其中明確記載塋地廣闊、且有雕鏤精致的碑碣以及石虎、石馬、石羊、石望柱等相配置的神道系統(tǒng)者多為明代墓,且品級較高,均為三品以上,僅平壩劉州牧墓例外,明代知州為五品,然《安順府志》卻言其“墓極廣闊”。經(jīng)筆者調(diào)查,以上明代墓地,除位于平壩區(qū)白云莊后的明劉州牧墓尚存一石馬外,其它古墓則多已不存,更遑論配置。 安順最普通最常見的是庶民墓,有土墳、石墳二種。土墳自地表壘土而成,鮮有墓碑;石墳砌石為墻,內(nèi)填封土盈墻呈圓頂形,多有墓碑。形制一般為圓形,墓首稍高于墓尾;也有稍呈橢圓形如水滴者。墓首高取“勢發(fā)”之吉語,意寓子孫興旺發(fā)達,出人頭地;水滴者取“有后”之吉語,意寓子孫延綿,后發(fā)趕超。庶民墓也有貧富之別,少數(shù)富裕之家,其墓石精雕,有覆瓦狀裝飾性墳沿,并立重檐斗拱、三門四柱之牌坊式石碑,墓前置石桌石椅等。但在墓廬大小、封土高低以及相關(guān)配置方面,也多能嚴守規(guī)制不可僭越。 在安順的屯堡人聚居區(qū),還有一種非規(guī)制墓葬,即在普通的墳墓前豎立兩根石柱,墓主有職官與非職官者,職官中無論品級高低,均無相應的石人、石獸等配置,形成一種頗為特殊的墓葬形式,姑以“望柱墓”稱之。據(jù)筆者多年來的不完全調(diào)查,此類墓葬,在安順周邊的屯堡聚居區(qū),目前尚存十余處,茲簡介如下。 安順周邊望柱墓的分布及特點 安順市平壩區(qū)天龍鎮(zhèn)二官寨蕭授墓。墓碑上書“明皇誥封左軍都督蕭公諱授之墓”。官階正一品。墓前立有望天犼望柱一對,上撰有聯(lián):“調(diào)北征南源溯吳西宏支派,光前裕后籍發(fā)黔疆振家聲”。此墓因前些年被盜而重修,望柱亦似新立。另據(jù)《明史·列傳》載,蕭授于正統(tǒng)四年(1439)六月召還,以老致仕。故疑此墓為衣冠冢。 二官寨蕭授墓望柱左、右 安順市平壩區(qū)天龍鎮(zhèn)二官寨蕭印鎮(zhèn)墓。墓碑書“皇明誥封車騎將軍蕭公之陵墓?!闭贰4四挂惨虮槐I重修,但墓前一對望柱卻是舊物,柱頂一對望天犼部分被毀,有身無首。墓左右各有石夾耳一對(立旗所用),護塋碑一座,為光緒二十九年(1903)立。 安順市西秀區(qū)蔡官鎮(zhèn)董官屯董成墓。墓碑書“皇明誥封榮祿大夫入黔始祖考董公諱成之墓”,從一品。墓前立有文筆形石望柱一對,侵蝕嚴重,滿帶滄桑,原字跡漫漶不清,只見有紅漆書聯(lián):“淵源肇自隴西披堅執(zhí)銳當年曾為明皇安社稷;支流丕振黔南登科及第而今尤於盛朝立功勛?!蔽粗欠裨讨Z。 董官屯董成墓望柱 (四)任家尖山雷姓墓 雷姓望柱墓位于安順市西秀區(qū)轎子山鎮(zhèn)張官村任家尖山。墓因被盜碑毀,墓主身份不詳;與之毗鄰的女墓也被盜,但墓碑尚存,上鐫“皇清誥授淑人顯妣雷母高老太君,大清道光二十四年立”。按清代封贈制度,封贈三品官員之妻稱淑人,封贈其母或祖母則稱太淑人。據(jù)此推斷雷姓墓主應該為清道光時期的一位三品官員。其墓前立有望天犼望柱一對,望柱三面有陰刻聯(lián)語,皆漫漶不能辨識。 任家尖山雷姓墓望柱左、右 楊淇義墓位于安順市經(jīng)開區(qū)上羊昌村。主墓高約1.3米、徑約2米,由三層打荒條石壘砌。墓碑內(nèi)嵌,碑文為“皇清誥授武義都尉八十上壽顯考楊公諱淇義號佳成府君之墓”。碑立于乾隆辛亥年(1791)仲春月廿六谷旦立。橫額:靈啟后裔 丁山癸向。墓前有四方形望柱一對,柱頂為望天犼,高約4米,素面無聯(lián)語銘文。 上羊昌村楊氏墓望柱左、右 大頂寨顧氏望柱墓位于安順市西秀區(qū)寧谷鎮(zhèn)大頂寨之家族墓園內(nèi)。墓園坐北面南,東、西、北三山環(huán)抱,南方空曠開闊,有良田百畝,油菜河從中蜿蜒流過,河灣經(jīng)村處筑有數(shù)畝水塘,供村人浣洗之便。波光粼粼,垂柳依依,堪輿家稱之為“玉帶纏珠”。 顧氏墓園布局依山就勢,呈階梯狀向山腰延伸,約分三級。墓園一級為入口,立有一對高約4米左右的整石望柱,柱腳為荊棘所遮蓋未見其形,柱頂為望天犼形,惜因風化已殘損。遙觀造型古樸,線條流暢,體態(tài)穩(wěn)健,比例適度;柱體30厘米見方,為原石打荒,正面鐫刻一聯(lián):水秀山明卜他年花簪御苑;地靈人杰幸今日蟾宮折桂。望柱遙對主墓20余米,成放射狀分列墓園兩旁。 墓園二級,左右各有墓一座。兩墓均為方額豎碑,墳為土墳。左墓碑文為“皇清應贈文林郎顯考顧公諱朝元之墓”,有碑聯(lián):北水行龍東山起鳳,南峰變豹西秀鐘靈。右墓碑額雕刻二龍戲珠紋,碑文為“皇清應贈承德郎顯考顧公諱萬興之墓”,亦有碑聯(lián)云:丙向朝陽環(huán)玉帶,壬山挺秀聳群峰。二墓碑均立于咸豐三年(1853)三月。 墓園三級葬有墓一座,墓高約1.3米、徑約2米,由六層打荒條石壘砌,方額豎碑,此碑形在安順墓葬中較罕見,俗稱“背帶碑”。上書“皇清應贈武略騎尉顯考顧公諱群之墓”,碑聯(lián)為:鳳舞龍飛鐘靈毓秀,山環(huán)水繞蔭子榮孫;此碑立于咸豐三年(1853)二月。 三墓之碑均立于咸豐三年二至三月間,并無各墓下葬的具體時間。但從各墓碑落署的子孫輩分排序可看出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高居墓園三級之的主墓即武略騎尉顧群為文林郎顧朝元次子;承德郎顧萬興(顧煜)則為顧朝元三子。 據(jù)大頂寨顧氏家譜記載,該寨顧氏為明初征南先鋒官鎮(zhèn)遠侯(后封夏國公)顧成之后,系城南小五官屯一支。其入黔祖顧成是明初勛臣,數(shù)代執(zhí)掌黔境軍民要職,堪稱安順第一豪門,在明亡清興的朝代更替中,這個仰祖蔭世襲的軍功之家,卻受到叛明附清的吳三桂刻意屠戮,三桂“以誅殺明代功臣邀寵,顧成家族因此不幸蒙難,傳當時族中為官者36人,家口悉遭殺害,僅遺十二世孫年僅三歲的顧金錫,在母親婁氏掩護下逃過一劫,留下香火?!?/span>[4]此后雖歷經(jīng)繁衍,又成大族,然其地位、影響已非往昔可比。 大鼎寨顧氏望柱墓左、右 (七)張官屯滕家村周氏墓 周氏望柱墓位于安順市西秀區(qū)轎子山鎮(zhèn)張官屯滕家村組。近因修建通村公路,周姓主墓已被遷移,墓碑被毀,只留左望柱一根,柱首為桃形,柱體陽刻有半聯(lián):“佳城□□千秋祖德荷龍光”。經(jīng)調(diào)查了解該墓后人得知,墓主名周景春,即滕家村人,墓碑據(jù)回憶,原為“皇清應贈儒林郎周公諱景春之墓”。儒林郎為從六品。 張官村周姓墓望柱或(右已毀) (八)四旗村齊氏墓 齊氏墓位于安順市經(jīng)開區(qū)幺鋪鎮(zhèn)四旗村。穴位坐南向北,面臨桂家湖,墓前明堂寬朗,氣象殊勝。主墓為土墓,高約1.6米、徑約3米,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基座由三層條石壘砌,碑文為“皇清應授奉選大夫齊洪綱、宜人辛氏之合墓”;日期為“光緒二十六年(1900)九月吉日重立”。另有望柱一對,柱頂方平,無蹲獸及其他裝飾性雕刻,通高4米余,柱腳為一直徑約1.2米左右的圓盤基座。柱身為整石打荒,鐫聯(lián)面粗磨平,聯(lián)曰:“標峻望無□祖爻□筑靈;圣德□原為云礽瞻拜計?!痹撏€條簡練,造型樸拙,觀之莊重、沉穩(wěn),頗具氣象。 四旗村齊氏墓望柱左、右 (九)宋旗屯褚氏墓 褚氏墓位于安順市開發(fā)區(qū)宋旗屯附近(變電站旁)。該墓為土墓圓首石碑,中榜銘文如是:“皇清誥授武翼都尉顯考褚公諱玉奉字昆山大人墓”。碑左書:“嘉慶辛酉年四月初七日未時生于安順城馬王廟”。碑左書:“咸豐葵丑年十月初三日子時歿于下江營遊府署”。有望天犼望柱一對(望柱一面有聯(lián)語)近遭毀,殘件散落田野。 宋旗屯禇氏墓望柱左、右(現(xiàn)已毀) (十)山嵐村張母墓 張母望柱墓,位于安順市西秀區(qū)七眼橋鎮(zhèn)山嵐村。該墓由八層打荒條石壘砌,上有墳沿石,墓直徑約3.2米,封土高約2.6米。碑首為仿三門四柱牌坊式,坊額上書“振萱聲”,下書“節(jié)孝流芳”,“萬古佳城”等吉語;主碑鑲嵌于四條石間,碑額書“旌表榮封”,中榜書“十一世祖妣張母周太君墓”;碑聯(lián)“刊碑勿忘祖功宗德;勒石不外子孝孫賢?!绷⒈畷r間:一九七〇(庚戌)年二月吉日重立,落署為:“合房耳孫仝祀”。主碑與碑首為拼合,從風化程度看顯非同時期之物。墓前一對望柱,柱首為寶珠形;柱身風蝕嚴重,一柱剝蝕近半,如枯木般搖搖欲墜;另一柱保存尚好,綠苔遍布藤蔓纏繞,略有傾斜。此墓為筆者調(diào)查所見唯一的一座女性旌表望柱墓。
山嵐村張母周太君旌表榮封望柱墓 望柱的由來及其形態(tài)特征 “望柱”,又稱華表、欄桿柱、墓表、墓柱等,顧名思義就是眺望之柱,主要置于宮殿、橋梁及陵墓神道等建筑物之前,是具有標識性、紀念性的柱狀物。 據(jù)載,望柱起源于部落時代的圖騰柱。相傳堯時,曾命人立木牌于交通要道處,作為道路識別的標志,同時供人在其上書寫意見,提供諫言,故稱之為“桓木”“表木”或“謗木”。又因“桓”“華”音近,逐漸演變成“華表”一詞。秦漢時期,華表已多采用石質(zhì),并被移用為重要建筑的一種裝飾物,其原有的功能已經(jīng)消失,后來更進一步演變成立于宮殿、橋梁和陵墓前的一種石柱形裝飾,也可說是望柱的不同變體。一般而言,望柱由柱頭、柱體、柱礎(chǔ)三個部分組成,其形態(tài)、紋飾之類,皆視其用途而有所區(qū)別。如置于宮殿前即稱華表,石質(zhì)多用漢白玉,其頂端為神獸“望天犼”,下為承露盤,圓形;承露盤下端橫插一云板,乃誹謗木之象征;柱體多雕蟠龍,并有流云紋飾;底座多為蓮花座或須彌座,通常呈方形,與頂端的承露盤一起,對應天圓地方之說。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的一對華表最為典型,這對與天安門同建于明永樂年間的華表,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每根通高9.57米,直徑98厘米,重約20噸,觀之巍峨壯麗,莊重肅穆,不愧是皇家建筑。用之于橋梁的,稱“欄桿柱”,柱頂蹲獸多為獅形或其他鎮(zhèn)水神獸,柱體簡樸,或圓或方,鮮有紋飾。用之于陵墓的,則又有另樣的講究。 望柱用之于陵墓,是與石人、石馬、石虎、石羊等石象生(又稱“石翁仲”)一起,排列于墓道兩側(cè),以此構(gòu)成帝王或大臣陵墓必要裝飾的神道系統(tǒng)?,F(xiàn)存最早的石象生墓為位于陜西省興平市南位鎮(zhèn)茂陵附近的霍去病墓,除了有馬踏匈奴、力士抱熊等石雕外,還有石人、石虎、石象、石牛等石象生配置,唯獨未見有望柱。而現(xiàn)存最早含有望柱的墓葬為位處北京西郊的東漢幽州書佐秦君墓,該墓建于東漢元興元年(公元105年),據(jù)說是北京地區(qū)墓上建筑保存最完整的東漢遺存。除部分石闕及其殘件外,兩根石望柱保存相對完好(僅柱頂構(gòu)件殘缺),其位置處于墓的最前列,用以作為神道亦或墓道的導引或起點,如李賢在《后漢書·中山簡王傳》所言:“墓前開道建石柱以為標,謂之神道?!鼻鼐沟耐隙耍涂逃小皾h故幽州書佐秦君之神道”十一字??芍悄沟阑蛟簧竦榔鹗嫉臉俗R,因此后世多沿用之。如酈道元《水經(jīng)注》有多處記載: “縣故城西有漢桂陽太守趙越墓,冢北有碑。越字彥善,縣人也。累遷桂陽郡五官將尚書仆射,遭憂服闋,守河南尹,建寧中卒。碑東又有一碑,碑北有石柱、石牛、羊、虎俱碎,淪毀莫記?!?/span> “東南流,經(jīng)漢弘農(nóng)太守張伯雅墓。塋域四周,壘石為垣,隅阿相降,列于綏水之陰庚門,表二石闕,夾對石獸于闕下,累前有石廟,列植三碑。碑云;德字伯雅,河南密人也。碑側(cè)樹兩石人,有數(shù)石柱及諸石獸矣?!?/span> 墓葬神道往往是墓主身份、級別的標志,有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前述東漢秦君墓的神道,有石闕、石望柱等,明顯是逾制之舉,因為書佐只是縣、州郡長官屬下負責處理文書的小官吏,通常稱之為“門下書佐”,其奉祿據(jù)《居延漢簡》載,每月僅為銅錢三百六十枚。如此不入流的小官吏和如此微薄的收入,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無資格也無財力建造如此規(guī)模的神道,因此有學者推測,可能秦君的兒子是位高官,按父以子貴之例得以破格厚葬。但因漢代的相關(guān)規(guī)定并未見于文獻,故此說亦有爭議,迄今并無定論。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自隋唐之后,相關(guān)的規(guī)定越來越嚴格,越來越明確。到了明洪武時期,對官員的墓葬及其神道配置就有了這樣明確的規(guī)定: “功臣歿后封王,塋地周圍一百步,墳高二丈,四圍墳墻高一丈,石人四,文武各二,石虎、羊、馬、石望柱各二。一品至六品塋地如舊制,七品加十步。一品墳高一丈八尺,二品至七品遞殺二尺。一品墳墻高九尺,二品至四品遞殺一尺,五品四尺。一品、二品石人二,文武各一;虎、羊、馬、望柱各二。三品四品無石人,五品無石虎,六品以下無?!?/span> 清承明制,規(guī)定變化不大,如《大清律》規(guī)定,三品以上官可用石獸六件,五品以上官可用石獸四件,六品以下不準設(shè)置石刻?!肚迨犯寰砭攀ぶ玖恕酚休d: 公至二品,用石人、望柱暨虎、羊、馬各二,三品無石人,四品無石羊,五品無石虎。 從以上規(guī)定可以看出,官員等級差別主要體現(xiàn)在石象生組合中的石人、石虎之數(shù)量變化及其之有無,封王者石人可達二對四人(文武各二),一、二品大員則僅一對二人(文武各一);三品四品官員無石人,五品無石虎,六品以下即無資格配石象生了。換言之,按照明代的規(guī)定,從王侯到五品之官的神道配置,無論石象生的數(shù)量及種類如何變化,望柱都是必備的要件,這恰恰說明了望柱的重要,說明了望柱作為墓葬神道的引領(lǐng)和起始,其標識性、紀念性的功能,是不同品級的墓道都不可缺少的。惟其如此,望柱的裝飾性雕刻也很有講究。 一般來說,望柱的柱體有四方形、圓形、六棱形、八棱形等。除皇家望柱多刻以云龍紋作裝飾外,一般的望柱大都比較簡潔,有的會刻些云紋、蓮花纏枝紋、如意紋等吉祥紋樣作裝飾,有的則會刻上一些吉語,也有刻某人神道及其生平簡歷的,所以此類望柱又稱墓表(另有生平簡介刻之于碑,望柱僅作神道標志者)。變化較多的是柱頂,除常見的望天犼外,還有蹲獅形、石榴形、壽桃形、寶珠形、方尖形(筆形)等等。 [1] 安順的許多世居民族如仡佬族、苗族、布依族、彝族等等,雖在喪葬習俗尤其是葬儀、葬式上與漢族有明顯區(qū)別,但在墓葬形式和規(guī)制方面,亦必須遵循官方規(guī)定,不能逾越。 [2] 考察時間信息 [3] 考察時間信息 [4] 杜應國《鎮(zhèn)遠侯顧成墓懸疑釋解》,載《貴州文史叢刊》2016年第三期。 (未完待續(xù)) · 作者簡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