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醫(yī)大師李濟仁業(yè)醫(yī)六十余載,精研經(jīng)典、勤于臨床,學驗俱豐,臨床擅治痹病、痿病、腎病、腫瘤等疑難疾病。筆者跟隨李濟仁左右,聆聽教誨,受益良多。現(xiàn)將李濟仁診治腎系疾病點滴經(jīng)驗總結如下。 乳糜尿是由于絲蟲、結核、腫瘤等造成淋巴系統(tǒng)破壞,引起機械性損傷與過敏性炎癥,最終致乳糜淋巴液反流入腎臟破裂后形成瘺管與尿液混合而成,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局部淋巴液滲出形成以“小便混濁”為主要特征的一類疾病。本病屬于中醫(yī)學淋證范疇。 李濟仁認為乳糜尿的病機特點不外乎兩點:一是脾腎不足;二是濕熱下注。前者是本,后者是標。根據(jù)此病機,選取苦參作為主藥,選取六味地黃丸三味補藥作基礎,選用萆薢分清飲溫腎化氣、祛濁分清。創(chuàng)制出苦參消濁湯、消濁固本丸等治療乳糜尿系列方。李濟仁認為苦參不僅能益腎養(yǎng)精,又能清熱祛濕殺蟲。標本兼顧,為治療乳糜尿之要藥;以熟地滋膩補腎、養(yǎng)陰益血,山萸肉止遺精、固濁竅,使陰氣不得下流為關鍵,重用山藥雙補脾腎,脾健腎強以固其本;以萆薢利濕清濁,石菖蒲通竅而分利小便,益智仁溫補脾腎、固精縮尿,烏藥溫腎縮尿、理氣散寒止痛。 患者,男,36歲,2012年3月22日初診。訴小便渾濁10年余。患者自述10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小便渾濁如白漿,不伴疼痛,反復發(fā)作,尿檢乳糜試驗(+),血檢絲蟲(-),曾服中藥治療,效果不理想,至醫(yī)院門診尋求治療??桃娦”銣啙?,色如白泔;腰酸腿軟,時伴早泄;飲食、睡眠、二便正常;舌淡紅,苔薄黃,脈細滑。 診斷:(腎虛濕熱型)膏淋(西醫(yī)稱為乳糜尿)。 治則:益腎清熱利濕。 方藥:苦參消濁湯加減??鄥?0g,黃芪30g,熟地15g,懷山藥20g,山萸肉15g,土茯苓25g,川萆解15g,車前草、子(包煎)各15g,石菖蒲15g,臺烏藥15g,益智仁20g,炮山甲(先煎)8g,翻白草30g,射干15g。14劑,水煎服,每日1劑。 4月5日二診:服用前方后,小便轉清,偶有晨起小便黃,晚間口干,大便稀溏,余無特殊不適。舌淡紅,苔薄黃,脈滑略數(shù)。藥已中的,療效初顯,宗古人“效不更方”之訓,藥用3月22日方去炮山甲,加生、炒薏苡仁各20g,白茅根20g。14劑,水煎服,每日1劑。 4月26日三診:服藥后諸癥緩解。但近期因勞累復發(fā)一次,小便混濁如泔水,大便溏。舌淡紅,苔薄白,脈滑。此乃中醫(yī)之勞復,因前法效佳,仍循之。藥用3月22日方,去炮山甲,加白茅根20g,芡實25g,淡全蟲6g。14服,水煎服,每日1服。 按 乳糜尿?qū)儆谥嗅t(yī)學膏淋范疇,李濟仁治療本病以補益脾腎、清熱利濕立法,應用其經(jīng)驗效方苦參消濁湯加減,收到滿意效果。 本案患者腰酸腿軟,早泄,小便渾濁,色如白泔。舌淡紅苔薄黃,脈細滑。四診合參,本病病機虛實夾雜,診為膏淋病,辨證為腎虛濕熱型。選用苦參消濁湯加減。方中苦參既能清熱祛濕殺蟲,又能益腎養(yǎng)精,標本兼治,為治乳糜尿之主藥。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苦參補腎……治風殺蟲……”以熟地滋陰補腎,養(yǎng)肝益血;山萸肉澀精止遺;山藥補益脾腎,固本培元;重用黃芪益氣健脾,以助生化之源,并能益氣行水;土茯苓、射干清熱解毒;復取萆薢分清飲利濕消濁;翻白草清熱解毒、分清泌濁;炮山甲破血消瘀,通利水道。全方共奏益腎養(yǎng)精、清熱利濕、澄清尿源的作用。二診因大便稀溏,而去炮山甲,加生、炒薏仁以健脾滲濕清熱,用白茅根養(yǎng)陰利水。三診因患者勞累復發(fā),仿照前方繼服,加芡實健脾固澀以實大便,淡全蟲活血通絡以治頑癥久病。本案患者患病10年之久,虛實夾雜,治以攻補兼施,取效后守法守方,雖有反復,靈活加減,療效仍佳。 慢性腎炎是指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壓、水腫為基本臨床表現(xiàn),伴有不同程度的腎功能減退,具有腎功能惡化傾向和最終將發(fā)展為慢性腎衰竭的一組腎小球病,屬于中醫(yī)學“腎風”“精微下泄”“虛勞”范疇。 李濟仁認為本病主要責之于脾腎二臟,脾主升清,具有固澀精微物質(zhì)的作用,若脾氣不健,升清失職,精微不固,滲漏下泄,產(chǎn)生蛋白尿;腎主封藏,藏精氣而不泄,如腎失開闔,封藏失司,則精微物質(zhì)從溺竅而出,發(fā)為蛋白尿。李濟仁精研岐黃,熟諳新安,極為推崇新安大家汪石山、孫一奎倡導的固本培元法,擅使參芪。 汪石山認為:“……參、芪味甘能生血,氣溫能補陽,又是調(diào)補脾胃圣藥。脾胃氣旺,則營衛(wèi)有所滋生,元氣有所資助,邪可不治自除,病可不治自愈。”李濟仁臨床常用自創(chuàng)經(jīng)驗方(黃芪、黨參、炒白術、川斷、金櫻子、訶子肉、覆盆子、烏梅炭、川萆薢等)治療慢性腎炎,取得良好效果。 患者,男,41歲。2014年2月13日初診。訴發(fā)現(xiàn)尿蛋白1年余?;颊?年前因腰部酸痛在當?shù)啬翅t(yī)院就診,查尿常規(guī)示:尿蛋白(++),尿潛血(+),診為“慢性腎炎”。給予對癥處理后,效果不顯。刻診見疲倦乏力,腰部酸痛,口干,偶有尿頻、尿急等癥,大便略干。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診斷:(脾腎氣虛,濕熱下注型)慢腎風(西醫(yī)稱為慢性腎炎)。 治則:補益脾腎,兼清濕熱。 方藥:自擬慢性腎炎驗方加減。黃芪60g,黨參25g,川斷15g,桑寄生15g,女貞子15g,旱蓮草25g,生地25g,苦參12g,石韋15g,萆薢15g,車前草、子(包煎)各15g,敗醬草25g,刺五加15g,扦扦活15g,虎耳草30g,淡全蟲6g。14服,水煎服,日1服。 2月27日二診:患者自述服藥后腰酸癥狀減輕,查尿常規(guī)示:尿蛋白(+),尿潛血(+)。微感小便時疼痛。2月13日方加淡竹葉10g,繼進14服,水煎服。 4月24日三診:患者訴服完14服中藥后,小便疼痛消除。昨日復查尿常規(guī)示:尿蛋白(±),尿潛血(-)。2月13日方加菟絲子15g,金櫻子20g,去女貞子、旱蓮草。14服,水煎服,日1服。 按 慢性腎炎,臨床常見水腫、蛋白尿、鏡下血尿,可伴高血壓和(或)氮質(zhì)血癥及進行性加重的腎功能損害。屬于中醫(yī)學“腎風”“虛勞”“精微下泄”等范疇。李濟仁認為本病多以脾腎氣虛為本,濕熱為標。常以補益脾腎立法,喜用參芪,固本培元。 本案患者為中年男性,以“發(fā)現(xiàn)尿蛋白1年余”就診,刻診見腰部酸痛,疲倦乏力,并伴有口干、尿頻、尿急等癥,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當屬脾腎氣虛、濕熱下注之候。法當補益脾腎,兼清濕熱。方中參芪補益脾腎,為固本培元之要藥,故新安醫(yī)家汪昂《本草備要》載“黃芪能補中,益元氣,溫三焦,壯脾胃”。川斷、桑寄生、刺五加補腎壯腰,主治腰部酸痛;女貞子、旱蓮草、生地涼潤滋陰;菟絲子、金櫻子益腎固精;苦參、石韋、萆薢、車前子、車前草、敗醬草清利濕熱;扦扦活、虎耳草祛風清熱、涼血解毒;淡全蟲搜風通絡。諸藥合用,補虛不戀邪,祛邪不傷正,補中有瀉,寓瀉于補中,共奏補益脾腎,兼清濕熱之功。 ![]() ![]() ![]() ![]() 慢性腎衰竭是指各種原因造成慢性進行性腎實質(zhì)損害,致使腎臟明顯萎縮,不能維持基本功能,臨床出現(xiàn)以代謝產(chǎn)物潴留,水、電解質(zhì)、酸堿平衡失調(diào),全身各系統(tǒng)受累為主要表現(xiàn)的臨床綜合征。中醫(yī)學沒有專門病名,多根據(jù)本病的病因、病機、部位等命名,本病散見于水腫、虛勞、溺毒等范疇。 李濟仁認為本病本虛標實,多由水腫、淋證、尿血等多種疾病發(fā)展而來。各種腎病日久,損及各臟腑功能,脾腎虛損,最后導致正氣虛衰,濁毒、水濕、瘀血壅滯腎絡,腎失開闔,泄?jié)釤o力,濕瘀毒潴留于體內(nèi),引發(fā)本病。李濟仁辨治慢性腎衰竭,在注意顧護本虛的同時,尤其注重排毒泄?jié)?。諸多藥物中,李濟仁認為重用土茯苓可以達到理想療效。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功擅解毒、除濕、通利關節(jié)?!侗静菡x》謂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李濟仁認為土茯苓既能滲利濕濁之邪,解毒祛邪,亦能通經(jīng)透絡,同時不傷正氣,可長期大劑量服用。常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重用土茯苓30~200g排毒泄?jié)?,以收全功?/span> 患者,女,61歲。2013年12月19日初診。訴發(fā)現(xiàn)血肌酐升高1年余?;颊?年前因雙下肢水腫就診于皖南醫(yī)學院弋磯山醫(yī)院,查血肌酐290μmol/L,尿素氮12.2mmol/L,尿酸582μmol/L,診為:慢性腎衰竭?;颊?年來服用中成藥及對癥治療,上述病情時輕時重??淘\見神疲乏力,面色黧黑,食少便溏,四肢倦怠,雙下肢水腫,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沉弱。 診斷:(脾腎虧虛,濁瘀互結型)虛勞(西醫(yī)稱為慢性腎衰竭)。 治法:溫補脾腎,祛瘀化濁。 方藥:黃芪60g,黨參25g,土茯苓40g,生牡蠣(先煎)60g,川萆薢15g,車前草15g,車前子15g,白茅根25g,炒白術15g,生大黃(后下)15g,牛膝15g,炙水蛭6g。14服,水煎服,日1服。 2014年1月16日二診:患者自述服完中藥后,雙下肢水腫消除,仍感疲倦乏力。查血肌酐216μmol/L,尿素氮10.4mmol/L,尿酸558μmol/L。藥用2013年12月19日方,黃芪加至90g,土茯苓加至50g。14服,水煎服,日1服。 患者先后服藥3月余,血肌酐、尿素氮指標平穩(wěn)下降,上述癥狀悉除。 按 慢性腎衰竭屬于中醫(yī)學水腫、虛勞、關格等范疇。李濟仁認為本病常責之于脾腎二臟,多屬本虛標實,以脾腎虛損為本,痰濕、濁毒、瘀血為標。治療本病常注重脾腎、固本培元,兼顧化濁、祛瘀、利濕等法。 本案患者為老年女性,年老體衰,正氣不足,腎元虧損,易罹患難病痼疾。腎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腎精不足,腎陽難以蒸騰氣化,主水功能失司,體內(nèi)水液不循常道,泛濫肌膚,流于四肢發(fā)生水腫;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濕,脾胃不健,中氣不足,運化水濕功能失職,而發(fā)水腫。故《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濕腫滿,皆屬于脾”。黑色五行屬腎,為陽虛陰盛、水濕泛濫、氣血凝滯之征,患者面色黧黑反映了其本在腎臟。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四維之樞,脾胃不運,氣血生化乏源,故出現(xiàn)神疲乏力、食少便溏等癥。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沉弱。四診合參,辨病為虛勞,證屬脾腎虧虛、濁瘀互結。 本病的治療理當溫補脾腎,祛瘀化濁。方中黃芪補益脾腎,為補藥之長;黨參益氣健脾,配合黃芪起到補益脾腎,固本培元的作用;土茯苓、生牡蠣排毒解毒,特別是土茯苓為李濟仁治療腎病之要藥,李濟仁認為“肌酐、尿素氮”屬于中醫(yī)之毒邪,土茯苓解毒排毒為降肌酐、尿素氮之主藥;川萆薢祛痰利濕;炒白術既溫補脾氣,又兼利濕;車前草、車前子、白茅根利水消腫,合用使?jié)袢?、水運、腫消。久病必有瘀,慢病亦有瘀,治療腎病不忘祛瘀,方中牛膝、水蛭活血祛瘀,能夠改善腎臟微循環(huán),暗合衷中參西之意。方中生大黃蕩滌腸胃之毒,兼有祛瘀作用,合用牡蠣、土茯苓,共奏解毒排毒之功。諸藥合用,脾腎健、水腫消、濁毒祛、瘀滯除,病情自然改善。 ![]()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yī)囑! 本文轉自:中國中醫(yī)藥報5版 作者:范為民 李艷 |
|
|
來自: 鐵毛l > 《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