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開創(chuàng)大唐帝國,這位皇帝之所以不夠赫赫有名,不僅是他只在皇位上待了幾年,便被兒子逼迫退位,還因為他夾在中國歷史上兩個最突出的人物的統(tǒng)治期的中間:他前面的統(tǒng)治者是家喻戶曉的暴君隋煬帝,他后面的則是名揚西海的政治完人唐太宗。 他就是唐高祖李淵,字叔德。唐朝開國皇帝。唐太祖李虎之孫,唐世祖李昞之子。出身北周關(guān)隴貴族家庭,算得上身世顯赫,之后襲封唐國公。因為他的母親是文獻皇后(獨孤伽羅)的姐姐,所以深得姨父隋文帝和姨母文獻皇后的垂愛。
李淵少年英俊不凡,為人十分灑脫,性格開朗樂觀,對待他人寬容,無論貴賤之人都能得博其歡心。 他的嫡妻竇皇后,出身尊貴,是北周文帝宇文泰外孫女,神武郡公竇毅的女兒,母親為襄陽公主。竇皇后容貌動人,性格聰慧,善于書法學問,仁孝有禮,頗有才華。 隋文帝楊堅篡周即位,竇氏大哭道:“恨我不為男,以救舅氏之難?!眹樀盟改?,竇毅與襄陽長公主忙掩其口說:“汝勿妄言,滅吾族矣!”
她父親竇毅對妻子襄陽長公主提說:“我女兒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許人,當為求賢夫?!坝谑?,畫兩只孔雀在屏風間,讓求婚的各射兩箭,他暗定誰能射中孔雀眼睛,就許配給誰。射的人超過幾十人,都不合要求。 直到李淵出場,拉開弓射了兩箭,分別射中孔雀的兩只眼睛,于是,竇毅就把竇氏嫁給了李淵。最終“雀屏中選”的東床快婿李淵也非尋常人,乃是未來的唐高祖。
竇氏與李淵完婚之后,夫唱婦隨,竇氏從小長在皇宮,熟諳政治,喜讀史書,擅長書法。小夫妻倆閑來無事,就在書房舞文弄墨,竇氏模仿丈夫的字跡,幾可亂真。 竇氏和李淵夫妻恩愛,先后生了四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一個女兒,即平陽昭公主。 女兒平陽公主,自幼才識膽略過人,早年嫁給千牛備身柴紹。大業(yè)末年,為了策應(yīng)晉陽起兵,聚攏關(guān)中豪杰,發(fā)動司竹起兵,統(tǒng)領(lǐng)『娘子軍』建功立業(yè),挑選精兵與李世民會師于渭河北岸,共同攻破長安。唐朝建立后,冊封平陽公主。
武德六年(623年),去世,謚號為昭,所謂“明德有功曰'昭’”,謚平陽公主為 “昭”。這就是后世稱她為“平陽昭公主”的由來。 她是唐朝第一位死后賜予謚號的公主,也是中國封建史上唯一的一個采用軍禮殯葬的女子,真正的生榮死哀。王世貞曾言:“夫人城北走降氐,娘子關(guān)前高義旗。今日關(guān)頭成獨笑,可無巾幗贈男兒。”
有一個叫史世良的人,善于給人相面,告訴李淵說:“您的骨骼驚奇,必為一國之主,愿您自愛,不要忘記鄙人說的話。”于是,李淵有了遠大的目標。 大業(yè)十三年(617年),李淵出任太原留守。面對隋朝土崩瓦解,殺死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起兵于晉陽。帶領(lǐng)李建成、李世民等率兵南下,順利攻取長安。擁立隋煬帝之孫代王楊侑為帝,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年號義寧,自領(lǐng)大丞相,加封唐王。 第二年,得知隋煬帝遇弒后,逼隋恭帝楊侑禪位,建立了唐朝,年號武德。命秦王李世民統(tǒng)兵,擊敗隴西軍閥李軌、消滅西秦薛舉父子、擊退劉武周和宋金剛、擒獲夏王竇建德,迫降洛陽王世充,平定各地農(nóng)民起義及地方割據(jù)勢力,完成了統(tǒng)一全國的大業(yè)。
但好景不長,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玄武門之變發(fā)生后,帶孝子李世民射殺原太子李建成,擁兵自重,李淵不得不冊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傳位于他后退居大安宮,自稱太上皇。李淵開始提前退休,成為太上皇的日子,開始的幾年是在太極宮生活的。直到到貞觀三年(629年)四月,他才從太極宮遷出,搬到了大安宮。 唐高祖在大安宮生活期間,李淵除了參加李世民舉行的一些宴會外,幾乎不曾離開過大安宮,天天貓在宮殿中。李世民經(jīng)常到九成宮避暑,李淵更加不愿意出去溜達。 由于成為了太上皇,也沒啥事干,于是每天欣賞歌舞,飲宴美酒,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再含淚抱著漂亮小姐姐們聊聊詩詞歌賦,人生理想。一不小心就給太宗李世民聊出許多弟弟妹妹……
李淵:世民吾兒,看,這就是朕為你們打下的江山!世民吾兒,看,這就是為父為你造的弟弟妹妹,你可要好好照顧她們呀! 俗話說的好''長兄如父’’按照禮制,李世民登基稱帝之后,只得把這些弟弟妹妹分封,公主還好辦,成年后一份嫁妝嫁出去就得了。但是弟弟們不好弄,不是給個封號就行,還得封一塊地,這些都得要花大把大把的錢。 給弟弟妹妹們封地食邑,這些錢花了,頂多讓李世民肉疼一下,更麻煩的是李世民怕這些個弟弟們不老實,怕他們惦記太極殿正當中那把椅子,畢竟自己就曾是個弟弟,干翻哥哥老爹才成為皇帝,這件事把李世民搞得腦殼痛。
貞觀八年(634年)十月,李世民決定在宮城的東北方向營建大明宮,作為太上皇的“清暑之所”,哄哄老爹開心。但沒想到,第二年李淵就病死,大明宮都沒有建成,一直到高宗之世,大明宮才漸成規(guī)模。 貞觀九年(635年)李淵病逝,廟號高祖,安葬在獻陵,起初謚曰太武,上元元年(674年)改謚為神堯,天寶十三載(754年)累謚“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