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后的李淵不僅心態(tài)好,而且還身體好,以60歲的高齡,給李世民陸續(xù)生了30幾個弟弟妹妹,而最小的那個兒子讓現(xiàn)在的中學生特別頭疼。 李淵是大唐的開國皇帝,在位僅僅九年,就被迫當了太上皇,但是心甘情愿和被迫退休是有差別的,這也注定了李淵的晚年不會一帆風順。 而事情的起因,還要從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宮門血案,玄武門之變說起。 玄武門之變,李淵萬念俱灰,禪位于李世民。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的黎明,李世民親率天策府親信部眾在太極宮的北大門,玄武門外設伏,射殺了前去早朝的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 一下子,李淵就成了失去兩名兒子的父親,當他還沒來得及從喪子的驚詫和錯愕中回過神來,他的十一位皇孫也已經(jīng)人頭落地。 根據(jù)史料記載,六月初四這天午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子嗣,甚至連襁褓中的嬰兒,都被李世民誅殺殆盡,并且全部被宗室除名。 一夜之間,兄弟鬩墻,李淵同時失去了兩個兒子和十一個孫子,經(jīng)歷了人世間被悲慘的事,沒有人知道這位開國皇帝當時的內(nèi)心想法。 那時的李淵也許在想,如果他當初沒有走出太原,安分守己地做一個晉陽留守,那么一家老小是否還能在兵荒馬亂之下,好好生活。 但是,歷史不可改變,李淵走出了太原,成為了大唐的開國君主,實現(xiàn)了自我價值的巔峰,那如今所承受的一切,就一定值得嗎? 此時的李淵已經(jīng)萬念俱灰,變成了一個垂垂老矣的父親,他已經(jīng)無法掌控李世民的想法,但是他正在嘗試著接受屬于自己的命運。 政變后的三天,李淵正式冊立李世民為太子,并下旨。
兩個月后,李淵正式禪位,稱太上皇,正式歸政與李世民,開始了深居簡出,清閑避世的生活。 成為太上皇的李淵,從心懷怨念到打開心結,過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成為大唐皇帝的李淵,也曾憧憬過當太上皇的悠閑生活,但是主動讓位和被迫下崗還是有一定區(qū)別的,李世民雖然是李淵的兒子,但是他親手殺了自己的兄弟,讓李淵還是頗有怨念。
雖然李世民已經(jīng)通過兵變,得到了皇權,但是他對李淵依然是不放心的,于是他將目光瞄準了李淵曾經(jīng)的舊臣,裴寂。 貞觀三年,裴寂受到和尚法雅的牽連,被罷免職務,遣送回老家,此時的裴寂已經(jīng)六十歲高齡了,位極人臣,能夠回到老家保住性命,已經(jīng)是最好的歸宿了。 但是,裴寂向李世民求情,想要留在長安城,因為這里還有他的老朋友李淵,他不忍心將李淵一個人扔在大唐后宮,孤獨地生活著。 李世民深知裴寂的心思,駁回了裴寂的請求,并且訓斥裴寂,不過是依傍太上皇的恩澤,才能坐上今天這個職位,在位期間,沒有任何貢獻,還給大唐帶來許多弊政,讓裴寂回老家就已經(jīng)是開恩了。 無奈之下的裴寂,只能告老還鄉(xiāng),遠離長安城。李世民的做法讓李淵再次感受到了危機感,深知自己這個太上皇已經(jīng)沒有任何存在的意義了,至此對于皇權更加沒了心思。
雖然沒有了權利,但是李淵遲遲不肯將專屬于皇帝辦公的太極宮讓出來,依舊住在里面。李世民礙于李淵父親的身份,不能步步緊逼,于是只能住在偏殿辦公,但是時間一長,李世民也心生怨氣。 貞觀二年九月,遇到了旱災,這在當時的古人心中,肯定是與皇帝的功績有很大關系的。 一天,中書舍人李百藥上書表示,太上皇所屬的宮女太多,這些人并沒有什么用處,白白浪費糧食,所以積聚怨氣,造成了旱災。 朝臣將矛頭直指李淵,李淵十分錯愕,但是卻得到了李世民的大力表揚,于是為了順應天意,李世民下旨,將太極宮的大部分宮女都放出宮去,以示皇帝恩澤。 李淵身邊瞬間失去了許多伺候的人,望著這空蕩蕩的宮殿,李淵再一次感受到了來自李世民的壓力,他也明白了自己兒子的意思。 根據(jù)史料記載:
就這樣,李淵搬出了太極宮,搬去了大安宮居住。實際上,弘義宮是李淵為李世民準備的住處,但是隨著李淵的搬入,這里正式更名為了大安宮,這也成為了李世民與李淵皇權交接最重要的標志。 李世民與李淵的關系,隨著李淵搬出太極宮,也稍稍有了緩和,李世民也深知李淵不會再做出對自己不利的事情,于是對于父子關系,也開始盡力修補。
或許是知道大勢已去,李淵也安心地做起了太上皇,在大安宮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亦或是為了彌補自己的喪子之痛,李淵在當太上皇的九年時間里,陸陸續(xù)續(xù)生了30個孩子。 李淵這么能生,也給李世民帶去了許多煩惱,當時的李世民已經(jīng)可以做爺爺了,但是,還冒出了這么多弟弟妹妹,使得皇室的輩分十分的混亂,但他也無可奈何。 而此時的李淵就在大安宮中,盡心盡力地撫養(yǎng)自己的孩子,享受著天倫之樂,兩耳不聞窗外事。 據(jù)說,李世民曾經(jīng)派大臣到大安宮中給李淵送珍羞美味,李淵的十八子李元名只有十歲,不懂禮節(jié)。李淵讓他對大臣行禮,但是李元名卻說,大臣是自己二哥家的奴才,不用行禮。 ![]() 李世民聽說這件事情后,不但沒有對李元名懲戒,反而稱贊他不愧是自己的弟弟。李世民對后來的這些弟弟妹妹們的寬容,也讓他與李淵的關系,稍微有了點緩和。 但是,李淵的這些孩子們雖然后續(xù)都與皇位無緣,但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雖然李世民盡量地善待了他們,但還是有人舉兵謀反,李世民也只能忍痛殺之。 而其中,最讓人頭疼的,可能要數(shù)李淵的小兒子,李元嬰。李元嬰得到了李淵很好的教養(yǎng),長成了一個才華橫溢的男子,也因此吸引了許多文人齊聚府上。 ![]() 有了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一直都很防范這些皇子,于是再三思量之下,將李元嬰封為滕王,將他遠離長安城。 李元嬰離開長安之后,也沒有受到影響,依舊做著自己的風流王爺,每日以文會友,尤其是李世民去世期間,也依舊宴請賓客,這讓剛繼位的李治十分惱火。 但是礙于叔叔的輩分,李治只能將他貶到了蘇州,過了一年又貶到了洪州,李元嬰不管被貶去哪里,都毫不介意,還在洪州修建了一座閣樓,用來會客交友。 ![]() 這座閣樓就是后世著名的滕王閣,閣樓竣工后,他便邀請好友前往觀賞,被路過的詩人王勃記錄下來,成就了后世傳頌的《滕王閣序》,也是讓現(xiàn)代中學生十分頭疼了。 也正是因為此時,李元嬰再次被李治斥責,削去了他的滕王之位,再次貶到了滁州,繼續(xù)他的瀟灑生活。由此可見,不管是李世民還是李治,對待李淵的這些兒子們都是十分寬容的。 ![]() 而讓李世民與李淵關系回歸正途的,還是李世民在與突厥的戰(zhàn)斗中取得大勝,了卻了李淵多年的心愿。 4、李世民大敗突厥,生擒頡利可汗 李淵對于李世民誅兄殺弟這件事上,一直耿耿于懷,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父子之情也在慢慢修復,但是李淵心中一直存在心結。 而在李世民大敗突厥,生擒了頡利可汗之后,李淵徹底原諒了李世民,原諒之余,他還異常高興,邀請了李世民與王公貴族,還有朝廷大臣,一起在凌煙閣舉辦了宴會。 ![]() 宴會上,李淵彈奏琵琶助興,李世民則和著音樂翩翩起舞,這之后,李世民與李淵的關系徹底恢復了。自此之后,李世民便邀請李淵參加各種宴會,每逢佳節(jié),都會帶著長孫皇后與孩子們到大安宮中與李淵團聚。 此時的李世民,在李淵面前,再也沒有以皇帝的身份自居,而是以兒子的身份盡孝于李淵的身邊,而李淵也因為與李世民關系的緩和,逐漸擁有了幸福的晚年。
公元635年,時年71歲的李淵,走完了自己難以名狀的一生。臨終之前,這位曾經(jīng)至高無上的帝王,念念不忘的仍舊是承繼漢魏,重振禮樂的家國夢想。 ![]() 在遺詔中,李淵留下了最后的心愿。
很多人都記得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大唐的繁榮,卻極少有人記得李淵這位開國皇帝,在隋朝末年的亂世中,群雄并起。 李淵雖然已經(jīng)年近半百,但是他不失為一位斗志昂揚,壯心不已的果敢領袖。他不僅重新統(tǒng)一了全國,更是為大唐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他的武德之治,他曾經(jīng)的輝煌,都不該被歷史的洪流湮滅。 ![]() |
|
|
來自: MHWHCH > 《哲學/語文/歷史/文字/地理!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