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夢陽老師曾經(jīng)以“曼陀羅”與“紅玫瑰”來比喻魯迅:他既是一位歌唱著“廢弛的地獄邊沿的慘白色小花”的哲理詩人;亦是一位向往著盛開一簇簇紅玫瑰花“夢之境”的精神斗士。他既是祥林嫂、孔乙己、閏土以至阿Q這些被壓迫者的同情者和代言人,是理想社會的向往者,是一位為老百姓說話的平民作家;亦是以使幼者“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為使命,不惜“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的“普羅米修斯”。在他誕辰140周年的今天,我們依然在追問:“誰是魯迅?”正是因為魯迅始終屬于人民,代表人民,把針一樣的紅玫瑰刺,扎向所有的不合理的丑惡現(xiàn)象,表達社會的正義之聲,人民才總是紀念著他,從他那里汲取精神的力量…… 中學(xué)生里流行著“三怕”說——“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幾乎每年都傳出魯迅作品遭到中小學(xué)語文教材刪減的流言。那么,如今的中學(xué)生是否還需要讀魯迅?周樹人,即魯迅,究竟是什么模樣?確實可怕嗎? 我想:學(xué)生怕周樹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過去把魯迅的形象樹立得過于片面,突出了他“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冷血斗士一面,而忽視了他人性、人情的一面。近些年,有些學(xué)者已經(jīng)開始彌補這一面,致力于魯迅的人間化,談他的生活、七情六欲,甚至說真實的魯迅比你想象的“好玩”一百倍,而“好玩”是一切讀書和研究的真諦,使魯迅與人們接近了,有人情味了。但魯迅的“好玩”,不僅僅是幽默、風(fēng)趣、親切,還有他超越常人的深刻的一面。他確實跟人們,尤其是青年,不光講逗趣、好聽的順耳話,更多的是常講些逆耳忠言,他的著名散文詩《過客》就刻畫了一個永遠不停前行的“過客”形象。1925年3月9日,《過客》發(fā)表在《語絲》第17期。一個月之后的4月11日,魯迅在給文學(xué)青年趙其文的信中說: 《過客》的意思不過如來信所說那樣,即是雖然明知前路是墳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絕望,因為我以為絕望而反抗者難,比因希望而戰(zhàn)斗者更勇猛,更悲壯。但這種反抗,每容易蹉跌在“愛”——感激也在內(nèi)——里,所以那過客得了小女孩的一片破布的布施也幾乎不能前進了。 因而,除了樂觀、有趣、人情味兒的一面,更為重要的是魯迅畢生都在“反抗絕望”,進行著“更勇猛,更悲壯”的戰(zhàn)斗!告誡年輕人,世界絕不是他們想象中那樣簡單、天真、美好的“黃金世界”,而是復(fù)雜多面的,既要準備著交“華蓋運”,也要準備好受挫折,激發(fā)人們從反面以及多角度深入思考,縱然碰壁,也要堅持為真理進行“深沉的韌性的戰(zhàn)斗”,“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為什么眾多文人早如流星一般消逝了,而魯迅這顆明星卻越來越燦爛呢?盡管不斷有人從各個方面以各種方式攻擊、扭曲、謾罵他,用種種流言把他形容得多么可怕,甚至可恨,他卻始終光照千秋,活在人們心中,日益顯現(xiàn)他的價值和光芒。從根本上來說,魯迅既是一位如蘇格拉底、康德、孔子、甘地般啟人思維的深刻的大哲,又是一位敢于正視嚴峻現(xiàn)實、懂得怎樣斗爭的老練的戰(zhàn)士。 哲學(xué)是人類認識中最高的智慧,即關(guān)于世界普遍規(guī)律和人生價值意義的智慧,也是對世界和人生問題的整體性、根本性的把握。一般性的文學(xué)家,通過他的敘述和描寫告訴人們世界和人生是什么樣的。大哲性的文學(xué)家,則在啟悟人們從中懂得世界和人生為什么是這樣的,而且往往是從反面逆向啟發(fā),讓人們明白自己面對著怎樣的世界和人生,自己又應(yīng)該怎樣去做?怎樣運用人區(qū)別于動物的特長——思維去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這樣的哲學(xué)性不是給予人們一時的感動與知識,而是賦予智慧和勇氣,具備永久性的力量。 魯迅就是這樣大哲性的文學(xué)家,而且是中國式、現(xiàn)代性的大哲性文學(xué)家,是在中華民族處于危難時刻,面對世界列強的侵略和自身落后因素的腐蝕,持正而睿智地回答種種問題、發(fā)出至理哲言、塑造啟蒙形象的大哲性文學(xué)家。他的智慧又是以文學(xué)形式傳達給人們的,因而傳播得更深更遠,感染力更強更久,最適合中國人從中汲取營養(yǎng)和智慧,從根本上扭轉(zhuǎn)自己的思維方式,改善自己的性情,使國民性走上健康的軌道。正是由于這樣,魯迅被稱為“民族魂”,百年以來深入人心,不僅中國人,而且東亞以及世界人民都愈益感到他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把對他的研究步步深刻。我們解決學(xué)生“怕周樹人”的問題,要把魯迅人間化,但不是把這位大哲簡單化、庸俗化,而是要講出他一生業(yè)績和文章里所包含的深刻哲理與堅實力量。 在中國江南靠臨東海的錢塘江之畔,郁郁蔥蔥的會稽山下,有一座赫黃色殿宇的大禹陵。相傳四千多年前,神州大地水洋洋而不息,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以實干精神洗雪父親鯀治水失敗之恥,成為古代中國歷史上的一代“圣王”,后巡守此地時病故,葬于會稽山下。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戰(zhàn)敗后,在此地十年生聚,十年教訓(xùn),臥薪嘗膽,發(fā)憤圖強,終于反敗為勝、洗刷恥辱。明代中葉產(chǎn)生了大思想家王陽明的“心學(xué)”,王陽明墓就在此地。明代末期,此地又出現(xiàn)了中國思想史上最徹底的反皇權(quán)思想家黃宗羲。1645年,清兵南下進逼,明朝宰相馬士英逃往此地,魯王屬下的禮部尚書王思任有言:“吾越乃報仇雪恥之鄉(xiāng),非藏垢納污之地?!本苤?,清兵破城后,王思任絕食而死。清朝末年,此地又產(chǎn)生了秋瑾、徐錫麟等誓死反清的剛烈義士和章太炎、蔡元培等思想文化名人……此地就是浙江紹興。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養(yǎng)育了一代代中華人杰的紹興,是山水如畫、河汊成網(wǎng)的魚米之鄉(xiāng)。這里以河為路,以舟當車,乘小船就可四通八達。沿河集市繁華,生活富庶,歷代皇族都愛到此地居住。宋朝時,徽、欽二帝被金兵挾持而去,康王趙構(gòu)在愛國將領(lǐng)宗澤等人保衛(wèi)下,在南京應(yīng)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史稱南宋。金兵繼續(xù)入侵,趙構(gòu)仍不想抗戰(zhàn),倉皇南逃到越州(今紹興),再逃至明州(今寧波)。愛國軍民奮起抵抗,南宋暫時轉(zhuǎn)危為安,趙構(gòu)又回到越州。越州官兵聯(lián)名上表,請求皇帝題寫府額,趙構(gòu)題寫了“紹祚中興”四字,并把越州改名為紹興府。第二年,南宋改年號為“紹興”,定都杭州。南宋最后的六位帝后都葬在紹興富盛附近的攢宮寶石山,稱為宋六陵。至今,紹興還流傳著許多有關(guān)南宋的故事。這樣看,魯迅的周家祖先可能是為躲避金兵,從河南汝南來到紹興落戶的。周家人晚上外出點的大燈籠,熒熒的燭光照得燈殼上的三個黑色大字“汝南周”異常醒目。那么,周氏家族就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而魯迅的祖父周福清在會試履歷上寫周家始祖是大學(xué)者濂溪先生,即曾被封為“汝南伯”、寫過《愛蓮說》的周敦頤(1017-1073)。周敦頤系湖南省道縣人。如此說來,周家燈籠上的“汝南”二字,就是爵位名而不是地名。那么,周氏宗族就應(yīng)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據(jù)周福清留給后人的《恒訓(xùn)》所說:周家到清乾隆時已有“田萬余畝,當鋪十余所,稱大族焉”。到19世紀已有興、立、誠、禮、義、信等十幾個房族,在紹興覆盆橋筑有貴族居住的老臺門之外,隨著人口的增多,不夠居住,又在西邊修了新臺門。魯迅往上三代屬興房,一直住在新臺門。但后代不事生計,賣田典屋,產(chǎn)業(yè)盡矣,一步步敗落下來。 好消息報給了正在北京當“京官”的祖父周福清,即介孚公。接到家信的那一日,適值一位姓張的官員來做客,為求吉利,便用客人的姓氏取名,把長孫的小名定為阿張,隨后再找同音異義的字取作“書名”,乃是“樟壽”二字,號曰“豫山”,取義于豫章。因為出身翰林的祖父周福清曾任江西南昌下屬的豫章郡金溪縣令,歷史上會稽郡與豫章郡同屬揚州。江西多產(chǎn)樟木,地名多有“樟樹”“樟坪”“樟村”等,江西簡稱“贛”,為“章”與“貢”的組合,意思就是向朝廷進貢樟木。后來小樟壽上書房去,同學(xué)們?nèi)⌒λ?,叫他作“雨傘”,他聽了不喜歡,請祖父改定,介孚公乃將山字去掉,改為“豫才”。將“豫章”一語分別置于原名“樟壽”與“豫才”之中,含有雙重意思:一是期待孩子將來能成為樟樹那樣的棟梁之材,二是紀念自己曾在江西做官。 母親生下樟壽不久,乳房上長了一個硬塊,就想找一位奶娘。正好幫工慶叔的老婆生了一個女兒,奶水很多,愿意來做奶娘。慶叔的老婆那時26歲,體格健壯,性情也很開朗,大家叫她慶太娘。因為身材高大,又叫她阿長,孩子們稱為長媽媽。后來,慶太娘家里有事回去了,又請了一位黃胖而矮小的奶娘來補她的缺,由于大家叫慣了,沒有再改口,還叫她長媽媽,奶奶則叫她阿長。 一是除了通行的“滿月”和“得周”的各樣祭祀之外,還要向神佛去“記名”,也就是把小孩的名字記在神或佛的賬上,表示他已經(jīng)出了家,不再是人家的嬌兒,免得鬼神妒忌,想要搶奪了去。樟壽首先是向大桶盤湖畔寺廟的女神記名。這女神不知是什么神道,好像是九天玄女吧!記了名的義務(wù)是每年一次去祭祀“還愿”,備了小三牲去禮拜。 這段生活給小樟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多少年后,他回到紹興,準備搬家至北平,在小說《故鄉(xiāng)》里這樣回憶運水:“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辈贿^小說里已把“運水”改作了“閏土”。 而最激起小樟壽對圖畫書興趣的還是玉田公公。這位公公譜名兆藍,又作夢藍,字肖云,號玉田,小名藍。族中大排行12,系周家仁房下的義房周之諄的兒子,原有兄弟9人,他排第6,與樟壽祖父周福清是同曾祖的堂兄弟。周福清中了翰林,新臺門周家覺得無上光榮,他便更名為瀚清,改號為玉泉,別號琴逸,但樟壽這一輩仍然叫他“藍爺爺”。小樟壽7歲時,家里讓他到藍爺爺處開蒙讀書。讀的第一本書是《鑒略》,這是樟壽祖父的主張,認為孩子讀書不應(yīng)從《千字文》《百家姓》開始,而應(yīng)從《鑒略》讀起。這樣一邊認字,一邊可以先懂得一點歷史知識。小樟壽在這里讀了三個月書,就得到藍爺爺?shù)那嗖A,夸他才思敏捷,一次上三字對課,課題是“湯婆子”,小樟壽即對“竹夫人”,不但對仗工整,而且意思恰當。藍爺爺是一個胖胖的、和藹的老人,唇上留著八字胡。住在新臺門的中部第四進,正好和曾祖母、祖母的住房相對,中間是一個不大的明堂,用曲尺形的高墻隔開,南面只剩了一條狹長的天井,北面的小明堂也就不寬大。從白板門出去,走過大堂前,彎到他那里還有一段路。如果沒有那高墻,就只有一個明堂之隔,不過10步左右而已。樟壽兄弟常到他家去,吸引他們的是有趣的藏書和花草蟲魚。樟壽和藍爺爺談書,三弟松壽則觀看明堂花架上放著的珠蘭、建蘭、茉莉,還有一種據(jù)說是從北方帶來的馬櫻花,很好看,是松壽家沒有的。藍爺爺對花草很愛惜,對松壽說:“你看不要緊,不要用手去摸呀!”于是松壽就反背了兩只手看,藍爺爺也就放心了。他家里還養(yǎng)著金魚和油蛉一類的蟲,松壽也喜歡。老人是個寂寞者,因為無人可談,就很愛和孩子們往來,有時簡直稱樟壽兄弟為“小友”。他最愛跟小樟壽談書,小樟壽也特別愛看他的藏書。在他的書齋里看見過陸璣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還有很多名目很生的書籍。小樟壽那時最愛看的是《花鏡》,上面有許多花的圖案。藍爺爺還捋捋唇上的八字胡說給他聽,曾經(jīng)有過一部繪圖的《山海經(jīng)》,畫著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現(xiàn)在不知道放在哪里了。小樟壽很愿意看看這樣的圖畫,但不好意思力逼藍爺爺去尋找,藍爺爺是很疏懶的。問別人呢,誰也不肯認真地回答他。壓歲錢還有幾百文,但有書店的大街離他家遠得很,他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間出去玩一趟,那個時候,兩家書店都緊緊地關(guān)著門。玩的時候倒是沒有什么的,但一坐下,小樟壽就開始惦記繪圖的《山海經(jīng)》。大概是太過于念念不忘,連長媽媽也來問《山海經(jīng)》是怎么一回事。過了一段時間,長媽媽告假回家。四五天后,她穿著新的藍布衫回來了,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小樟壽,高興地說道:“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jīng)’,我給你買來了!”小樟壽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身都震悚起來,趕緊接過來,打開紙包,是四本小小的書,略略一翻,人面的獸、九頭的蛇……果然都在內(nèi)。 這四本書,乃是小樟壽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書的模樣,多少年后他還如在眼前:這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紙張很黃,圖象也很壞,甚至于幾乎全用直線湊合,連動物的眼睛也都是長方形的,但在當時卻是小樟壽最為心愛的寶書,看起來,確是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一腳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沒有頭而“以乳為目,以臍為口”,還要“執(zhí)干戚而舞”的刑天。 小樟壽一直很快樂,但是妹妹端姑得天花去世時,他卻在屋隅暗泣,母親詢問他何故,答說:“為妹妹啦!”知兒莫若母,母親深知兒子心地善良,不光是妹妹,就是朋友,甚至不認識的人,以至鴿子、小鼠這些動物,如遭慘死,他也會心疼的。小樟壽最喜歡的就是妹妹了,??粗粷M一歲的小妹不停地笑。小妹也跟著大哥笑,小圓臉上顯出兩個小酒窩兒……嗨,多可愛的囡子啊,怎么這樣小就死了呢? 小樟壽還愛跟曾祖母逗笑。曾祖父苓年公行九,曾祖母通稱九老太太。她以嚴正稱,平??偸嵌苏刈诜块T口那把石硬的太師椅上。那椅子可能是花梨紫檀木做的,硬得加上一個棉墊子也毫無用處,可是她就這么一直坐著,通年如此。樟壽兄弟有時跑進她的房里,叫她一聲“太娘娘”,她就眉開眼笑,說:“阿寶來啦!”叫她的丫鬟寶姑道:“拿點東西來給阿寶吃!” 兄弟三人,她分不清,一律叫“阿寶”。于是便有一個16歲的姑娘應(yīng)聲而出,從描花彩瓶里,拿出零食給孩子們吃,曾祖母連連說:“阿寶,乖,吃咚,吃咚!” 小樟壽聰穎詭譎,一上學(xué)就很快學(xué)會了對課,因此名聲在外,都知道他才思敏捷,出口不凡。魯瑞的大姐夫阮士升是個有名的才人,就想借魯瑞帶外甥阿張到自家做客的機會考他一考。當時,阮士升的四個兒子和本地貢生阮廷藩都在場。阮士升對小樟壽說:“我開個頭,給你對個課,大家熱鬧熱鬧。”小樟壽自然應(yīng)命。說罷,阮士升指著桌上的一碗豬肉說:“紅燉肉!”這個課題是容易的,小樟壽看到桌上放著一碗雞肉,便對道:“白斬雞!”因能同時就桌取材,席間響起一陣稱贊聲。貢生阮廷藩覺得考題太易,要出更難的,掃視四周,發(fā)現(xiàn)石墻上有幅《鴛鴦戲水圖》,便接口說:“我也出個對子,'擎荷底下戲鴛鴦’。你能對嗎?”小樟壽一眼瞟見左面墻上有幅《春燕圖》,順口答道:“垂柳枝頭鬧春燕。”眾人皆稱:“妙對,妙對!” 客散之后,小樟壽和幾個表兄弟到庭院放花爆,阮士升見天上的明月,便說:“酒席上你對得不錯,現(xiàn)在還有一聯(lián),你能對嗎?” 小樟壽聽了應(yīng)道:“好,試試看?!比钍可S即手指天空,出了上聯(lián):“望日月圓,十五月半,月月月圓稱月半?!边@下聯(lián)小樟壽也覺得不好對,只得邊想邊察看四周景色。忽然,他發(fā)覺院中樹木和盆花上貼著一條條“送除夕,迎初一”的紅條子,受到啟發(fā),便昂首續(xù)聯(lián):“除夕年尾,初一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這下聯(lián)對仗工整,無疵可指,喜得阮士升一步跨前對小樟壽連連稱贊他聰明。從此,小樟壽得了“胡羊尾巴”的外號。這是紹興話,含有聰明、伶俐、調(diào)皮等對孩子喜愛和稱贊的意思。 |
|
|
來自: 羅生門mp1td0sz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