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人。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繪畫上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稱“吳門四家”,又稱“明四家”;詩文上,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 像一般的文人一樣,唐寅的號很多,如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自取的,還有老百姓稱呼的“唐解元”等。
關(guān)于他名字和別號的來歷,大家知道多少?我們今天一一道來。 “寅”字考:唐寅單字“寅”,相傳他是寅年寅月寅日寅時所生,所以叫唐寅。其實(shí)大謬。由其墓志銘可知,他生于寅年寅時,所以取名唐寅。 “伯虎”考:寅者虎也,偏偏又是長子,按伯仲叔季的排列,所以叫字伯虎。 “子畏”考:虎為威猛兇物,常人難以擔(dān)當(dāng),所以后來又取字子畏。
“六如居士”考:其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所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他明心見性,頓然開悟,遂自號“六如居士”。 其二,取自他的特征,他的師友王鏊評價他:“書如蔡邕、文如司馬相如、詩如王維、畫如張僧繇、氣如湖海之豪,貌如山澤之癯”(《吳越所見書畫錄》),所以他也以六如為榮。 “逃禪仙吏”考:顯然,還是受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的啟發(fā)而號。 “魯國唐生”考:唐寅的始祖,是前涼晉昌郡陵江將軍唐輝,為了追祖,他常在自己的書畫中題名“晉昌唐寅”落款。而到了唐初,其祖唐儉跟隨李淵起兵,被封為“莒國公”,所以自號“魯國唐生”,以紀(jì)念先祖曾經(jīng)的榮耀。 “桃花庵主”考:公元1507年,唐寅38歲,在蘇州城北桃花塢的地方蓋了一座房子,取名桃花庵。自號“桃花庵主”,其后半生的大部分時間就隱居在這里,《桃花庵歌》是在這里寫的最著名的一首詩詞。
“唐解元”考:唐伯虎才華橫溢,無奈命運(yùn)多蹇。16歲時考中秀才,1498年,28歲的他參加南京應(yīng)天府的公試,得中第一名“解元”。 此后的人生開始厄運(yùn)連連,30歲赴京會試,卻受考場舞弊案牽連被罰永世不得為官。此后遂訣別仕途,以賣畫為生。故終生的功名也就只是個解元。這是世人對其懷才不遇的一種惋惜的稱呼。 唐伯虎在京城考試受挫后,性情大變,從此變本加厲的流連歡場。他的朋友紛紛規(guī)勸,祝允明勸說: “夫謂千里馬,必朝秦暮楚,果見其跡耳。非謂表露骨相,令識者茍以千里目,而終未嘗一長驅(qū),駭觀于千里之人,令慕服贊譽(yù),不容為異詞也?!?/p> 其意是千里馬不是看表面,還要看他的品質(zhì),一時的得失不要放在心上。 文徵明的勸說: '子畏之才宜發(fā)解,然其人輕浮,恐終無成;吾兒他日遠(yuǎn)到,非所及也。' 意思就是我父親說你有才情,但為人輕浮,恐怕一事無成。
但這些勸說并不奏效,他回信《與文徵明書》,信中說我生來就是如此,你看我不順眼,那就別和我交朋友。態(tài)度十分囂張,言辭尖刻,對文徵明的勸告不但不領(lǐng)情,還要與文徵明斷決關(guān)系。 在拒絕友人的苦言相勸后,他一度以“酒仙”李白為榜樣,常常酗酒,追求“醉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笔沟盟纳眢w每況愈下。 他不光是行為上步了李白的后塵,就是經(jīng)歷也與李白極為相似。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永王李璘野心勃勃想建立江南小朝廷,割據(jù)稱帝。李白身為永王李璘幕僚,對此卻渾然不覺。后來叛亂被平息,李白在郭子儀等人的力保下,保住一條性命,被判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
唐伯虎呢,在他40歲那年,因?yàn)槊麣夂艽?,被寧王朱宸濠招入幕下,他原本覺得自己意氣風(fēng)發(fā)、指點(diǎn)江山的時機(jī)來了,正想大展宏圖之時,卻突然得知寧王的最終目的是要篡權(quán)造反,這讓他立刻陷入恐懼之中。 唐伯虎為了逃脫永王的掌控,只好裝瘋賣傻、瘋言瘋語,甚至于裸奔。他的所作所為終于引起了寧王的不滿,于是被趕出了王府。 果不其然,公元1519年,寧王朱宸濠在南昌發(fā)動叛亂,波及江西北部及南直隸西南一帶,過四十三天的鏖戰(zhàn),最后由贛南巡撫王守仁(王陽明)平定。
唐伯虎在這一點(diǎn)上,似乎比李白些許聰明一點(diǎn)。他逃脫了藩籬,躲過一劫。雖然僥幸逃過了一劫,但是一個文人墨客的尊嚴(yán)已經(jīng)被他耗盡了。從此以后,他就像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整日沉迷于聲色情迷之中。 在醉生夢死之后,沒錢花了就將自己的畫作典當(dāng)還錢。這時他深悟到世情的艱難,感嘆自己光陰的虛度: 七十詞·唐寅 人生七十古稀, 我言七十為奇。 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 剩下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過了。 算來只有二十五年,受盡多少奔波煩惱!
1524年的農(nóng)歷十二月初二日,帶著滿身的不甘和無奈,曠世才子唐伯虎,在貧病交加中溘然而逝。彌留之際,留下一首絕命詩: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 陽間地獄俱相似,只當(dāng)漂流在異鄉(xiāng)。 從這首詩可以看出,唐伯虎此時已經(jīng)徹底看破紅塵,淡然生死。他一輩子游戲人生,放浪形骸。雖然一生命運(yùn)多蹇,但至少他沒有做作,活出了一個真實(shí)的自我。從這一點(diǎn)上來說,沒有什么遺憾的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