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一件事情對孩子發(fā)展有好處,但是孩子就是不喜歡,不愿意做,那么家長應該怎么辦呢? 很多家長對此很是頭疼,然而我們知道,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一個關鍵,就是要學著去追求那些于你有益、然而又不太喜歡的事情。 這個世界上,對自己發(fā)展有利,對未來發(fā)展有幫助的事情,很多并不是我們愿意做、喜歡做的事情。這是一個確鑿無疑的殘酷現實。 比如,跑步是有益身體健康的,但是很多人不喜歡;再比如,當眾講話、公共場合發(fā)言,對將來的職業(yè)發(fā)展非常有用,但是很多孩子就是臨陣退縮。諸如此類,從學習到各種技能與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的事情太多了。 很多家長會在這些事情上與孩子發(fā)生沖突,一方面,家長內心充滿著“這是為你好”的理直氣壯;另一方面,孩子承受著不情愿的委屈和壓力。 幾乎每個家庭都經常上演這樣的沖突,所以,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實在是意義重大。 其實,已經有無數的家長,已經或正走在解決這個矛盾的探索之路上。比如,金錢或物質的誘惑,許諾給孩子各種獎勵;給孩子描繪做完這件事情后的豐厚回報;告訴孩子,如果不做這件事情會有什么損失,會受到什么懲罰等等。 總之,威逼利誘各種手段都用過,效果有好有壞,有時有用,有時沒用,有時還有副作用。 那么,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或者,有沒有可以不用家長威逼利誘推著走,讓孩子自帶發(fā)動機的辦法呢?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在讓孩子做有益卻不喜歡的事情這條路上,有一個最大的障礙,就是孩子的欲望。正是有些欲望的吸引力太大,讓孩子放棄了做那些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 比如,你想讓他學習,他玩樂帶來的愉悅感,會讓探索知識奧秘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你想讓他跑步,他睡懶覺帶來的舒適,會排斥鍛煉帶來的好處等等。 這就像一場拔河比賽,就看哪一方能夠更有力量。 心理學家們在這方面也有很多研究,所以,我們的方法應該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的,但是,并非一試就靈、一學就會。 簡單來說,這一招(讓孩子做有益卻不喜歡的事情),可以描述為—不斷內化、強化做這件事的愉悅體驗。 我來解釋一下: 如果我們把上面說的“做有益的事得到回報的感覺”與“阻礙做有益的事情的欲望”,當做拔河的兩股力量,那么,方法就變得簡單了。 那就是,想辦法讓做有益的事情的愉悅感覺變得越來越強烈,超過那種低層次欲望的滿足帶來的愉悅感覺。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能就復雜了,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呢? 首先,對于做有益的事情后的愉悅感受多渲染、多停留、多回味、多積累。這就像拔河比賽,不斷增加我們希望勝利一方的力量。 比如,孩子學習上取得了進步,讓孩子寫下自己成績提升后的感受,注意,是認認真真寫下來,不要簡單地一帶而過。把自己被他人肯定,被老師贊賞,被家長表揚,被同學羨慕的種種感受寫下來。 這就是在渲染愉悅的感受,也是把愉悅感受多停留一會兒的辦法。 為什么要寫下來,因為寫下來,可以方便自己回味這種愉悅的感覺,比如偶爾再讀一遍;如果這種感覺積累的多了,在孩子內心的體驗就會被逐步固定下來,那就會增加做這件事情的力量。這股力量強大了,就能戰(zhàn)勝玩樂的吸引力。 為什么不能單純用物質獎勵的辦法來增強吸引力呢?那不更簡單嗎?這是另一個話題,我以前的文章《物質獎勵可能是一個陷阱》里面有詳細的闡述,在此不再多說。 當然,有些學霸可能用不著這種辦法,但是,原理是一樣的,因為他們獲勝的時候很多,所以,對學霸來說,這種愉悅感受的力量就很強了,不用故意為之。 按照這種方法,可以在很多有益而不愿意做的事情上下功夫。 以我為例,我是怎么堅持跑步的呢?在跑步與睡懶覺之間的斗爭中,我經常在腦子里不斷強化跑步帶給我的回報,減肥后身體的輕盈感覺,他人的贊揚,跑步時的快感,堅持跑步帶給自己的自我肯定等等,這一切,讓我想跑步的力量最終戰(zhàn)勝了睡懶覺的吸引力。 最后我再總結一下??! 努力幫孩子找到那個有益處、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的回報,想辦法渲染、延長、加固這種回報帶給孩子的愉悅體驗,增加這種體驗戰(zhàn)勝欲望的力量。 在這個大原則之下,家長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自己的才智。最好先自己實驗一下,體會一下,然后用到孩子身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