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有兩儀,分判陰陽。 陽者,陰之進也,陰者,陽之退也。 陰陽分則進退明矣,遂有天地萬物。 宇宙洪荒,上下四維,地火風(fēng)水,天雷山澤,蛇蟲鳥獸,而人為萬物之靈。 是以太上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span> 天地人三才,天地為陰陽本氣,而人居無常。 天行健,乾道自強不息。 地勢坤,坤道厚德載物。 乾坤之間,幻化無常,是為人道。 天地生萬物以養(yǎng)人,而人無一德以報天地,人生于天地之間,欲窮天地之造化,得天地之瑰寶,而無天地之功德,是以群魔頓生,妄念自啟,追名逐利,自作自受。 孟子論得道失道,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誠哉斯言,孟子真圣人也,志士仁人豈能不謹(jǐn)遵其教。 然論人之窮通壽夭,禍福利害,則另有玄機。 得人數(shù)不如得地數(shù),得地數(shù)不如得天數(shù)。 人欲成就,千辛萬苦;天要行事,易如反掌。 細微之事,人定勝天;生死富貴,天定勝人。 四柱命理,財官之學(xué)也。 以陰陽為根本,究人道之無常。 以天地為啟發(fā),窮世俗之奧妙。 是有五行,曰金木水火土。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然五行生克亦有陰陽之辨,木雖生火,木塞則火熄,金雖克木,木堅則金缺。 此非一家之言也,人世紛雜,亦如此也,往日同舟共濟,如今勢如水火,無他,時過境遷,時移世易,形勢異也。 論命之術(shù),首重氣象規(guī)模,觀其象,悟其理,明事主之休咎。 次析五行財官,無殊象之凡人,財官為根本所求,體察財官之得失,可知世俗之成就。 然究其根本,陰陽體用得失,為論命之精髓也。 陰陽者,陣營也,勢力也,由此可知命主之處境。 體用者,身體也,工具也,目標(biāo)也,由此可知命主之天資與欲求。 得失者,結(jié)果也,得財?shù)霉?,亦或一無所得,由此可知命主之成敗。 此外,凡求測者,無非掛懷于三事也:身體之事,身邊之人,身外之物。 能論此三事,則于命理之學(xué),可謂得入門庭也。 《易經(jīng)·系辭上》曰:「一陰一陽之謂道?!?/span> 有陰必有陽,有陽必有陰。 天地之間,紅塵流蕩,有定數(shù),亦有變數(shù)。 定數(shù)者,過去一切,皆為定數(shù)。 變數(shù)者,未來所有,皆為變數(shù)。 過去未來之間,為現(xiàn)在,為當(dāng)下,實乃觀定數(shù)而求變數(shù)之機,此誠不可不察也。 凡研易學(xué),當(dāng)有三種之境界。 其一,趨吉避兇,此下境也; 其二,持正向善,此中境也; 其三,心安理得,此上境也。 入下境者,趨避而已矣。 入中境者,修持向善,尚未圓滿。 如入上境,則可謂孔圣人之「從心所欲,不逾矩」也。 吾雖凡夫,慕往圣之修為,心向往之,愿遵孟子之教: 「道之所在,雖萬千人吾往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