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那城的城君 來源公眾號:那一座城( thecity2015) 阿無從廣州回到家鄉(xiāng),發(fā)的第一個朋友圈就是:蚌埠住了。 他配了一張夜幕下火車站的照片。 定位是,安徽省蚌埠市。 如果你要問一個蚌埠人,怎么理解火爆全網(wǎng)的「蚌埠住了」,上面就是他的答案。 △當下火爆網(wǎng)絡用語梗。因為和“繃不住了”同音,蚌埠很巧合地成為代名詞。截圖/B站 “蕪湖起飛”“蚌埠住了”,這兩年,堪稱流量之王的兩座城市。 都是安徽的。 △蕪湖 圖/ 城市紀錄片《蕪湖創(chuàng)造》 對于常年盤踞在“最沒存在感省份和省會”前三甲的安徽來說,又多了一個退出“競爭”的籌碼。 △ 圖/ 城市紀錄片《蕪湖創(chuàng)造》 蕪湖、蚌埠,兩座城一南一北,一江一淮,一水一陸,恰似安徽的南北兩極。 如果說長江穿蕪湖城而過,是皖南的C位。 那么淮河穿蚌埠而過,何嘗不是曾經(jīng)皖北的C位。 △供圖/ 呼研共禹 蚌埠,簡稱蚌,又稱珠城,是淮河文化發(fā)祥地之一。 距今7300年前的雙墩文化遺址,還回蕩著大禹劈山導淮,召回諸侯的上古之音。 垓下古戰(zhàn)場,留下了“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的千古絕唱。 如今提到蚌埠,除了刷屏的網(wǎng)絡梗。 有人或許還能想起,20年前的那個“大蚌埠帝國”。
我第一次讀到蚌埠,是在當代作家王安憶的文字里。 她寫道:火車從蚌埠的心臟穿過,車輪撞擊鐵軌,哐當哐當響,內(nèi)燃機車頭噴著黑煙....... 車從沉睡的城市開過,震動著人們的睡眠。 就像一股強勁、粗糲的狂風掠過。 △蚌埠張公山公園景區(qū)珍珠玉女雕像 那是曾經(jīng)的蚌埠,刮起過經(jīng)濟騰飛的強風。 “今天的蚌埠,比網(wǎng)絡梗更有趣的是,它是一座南北通吃,名副其實的美食之城.....能從7點的早餐鋪,吃到第二天凌晨5點的夜宵攤......美食分布在蚌埠的大街小巷......” 在和城君的電話里,說起蚌埠,呼研共禹侃侃而談。 △ 蚌埠 供圖/呼研共禹 他是95后,土生土長的蚌埠人,出生于蚌埠唯一姓呼的家族。 今年,他從合肥回到了家鄉(xiāng)。 “說是三線(城市),實際上已經(jīng)半只腳踏進了四線......”,言語中透著一絲惋惜,但骨子里,卻是滿滿的驕傲。 沒有了幾十年前直沖省會的霸氣,沒有了螞蝦街的熱鬧。小城的慢和安逸,蔓延在蚌埠的每條街道。 △ 蚌埠 供圖/呼研共禹 01 蚌(bèng)埠(bù) 安徽的「珍珠港」 蚌埠,也是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 在中國的城市版圖里,火車拉來的城市,像鄭州、石家莊、哈爾濱、長春都躋身省會之列。 民國時期,蚌埠有過成為省會的機會和潛力。單從“淮海戰(zhàn)役”在臺灣的歷史教科書里,被稱為“徐蚌會戰(zhàn)”便可見一斑。 然而,普鐵時代過去,高鐵時代下,蚌埠稍許黯然了。 △ 圖/微博@ 蚌埠市文化和旅游局 百年前的蚌埠,是淮河邊上,一座采珠的小村莊。 和這突然天降的流量一樣,小小漁村本就天然自帶不凡。 ![]() 圖/ 微博@ 蚌埠市文化和旅游局 地理位置上,從東西走向看,蚌埠和黃河、長江都搭不上邊,但它有一條大名鼎鼎的母親河——淮河。 這條河,將祖國的南北分的明明白白,也貫穿了蚌埠的城市靈魂。 蚌埠人有句口頭禪:“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供圖/ 呼研共禹 曾經(jīng),千百年前,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在這里。 千百年后,站在龍子湖邊,可以將南北的分界一覽無余。 往北驚嘆于黃淮海平原的遼闊,往南被江淮丘陵的婀娜多姿所折服。 一日之內(nèi),還可以看到何謂“橘生淮南為橘,生淮北為枳”的神奇。 淮河穿城而過,浸潤著這座城市,孕育了獨一無二的淮河味道。 同時,兼顧著南北的大匯聚與文化融合。
△ 蚌埠市區(qū) 供圖/ 呼研共禹 南北走向看,有一條最重要的鐵路之一京滬線,穩(wěn)穩(wěn)當當?shù)拇┻^蚌埠。 每個從上海經(jīng)京滬線去北京的人,都會在蚌埠站停留幾分鐘。 或許,腦海里會浮現(xiàn)王安憶在短篇小說《蚌埠》里描繪的情景: 喧鬧的渡口,嘈雜的火車站,干凈的“人民浴池”,整齊、溫和、安寧的街道...... 這座城,像淮河一樣,平淡而漫長。 ![]() △ 蚌埠裕華大廈樓下的華盛街 供圖/ 呼研共禹 說起來,蚌埠的鐵路和城市一起,已經(jīng)100多歲了。 1908年9月,蚌埠的夏天還沒有結束。 茶棚子里的老板們突然發(fā)現(xiàn),街上來了一位洋人。 他們還沒來得及搞明白,為什么洋人會光顧這個小地方,工人和工程師們已經(jīng)準備在這架橋、修鐵路。
△ 圖/微博@ 蚌埠市文化和旅游局 領頭的洋人叫德紀,津浦鐵路英方總工程師。 他從距離蚌埠50公里之外的臨潼關趕過來,因為那里原是津浦鐵路淮河大橋最初的選址。 但在德紀往返多次考察之后,發(fā)現(xiàn)淮河岸邊的小集鎮(zhèn),才是建橋的最佳選擇。
△ 圖/微博@ 蚌埠市文化和旅游局 剎那間,小鎮(zhèn)的寧靜被打破。 蚌埠建橋,通火車,往北直達天津,往南直通南京。 茶館老板和敏銳的鄉(xiāng)紳們也意識到,蚌埠的未來,著實可期啊。 在德紀闖入蚌埠人民視線兩年后,一輛輛轟鳴的火車從大橋霸氣穿過,帶著僻壤的小鎮(zhèn),走上了高速發(fā)展的未來。
△ 圖/蚌埠市文化和旅游局 這條鐵路,是后來京滬線的前身。 就在鐵路通車那一年,大清亡了。 往后,歷史的軌跡滾滾向前。武昌起義爆發(fā)第二年,袁世凱的得力干將倪嗣沖攻占了老家阜陽。 此時,蚌埠火車站已經(jīng)運行了5個多月。鐵路拉著蚌埠,跑在了歲月前頭。 一時間,蚌埠的航運業(yè)、商業(yè),乃至整個城市的風貌,都得到了空前發(fā)展與繁榮。
△ 蚌埠的港口。背景: 1907年,淮河第一家輪船運輸公司成立 同樣,意識到蚌埠的重要地位,當時已是安徽都督倪嗣沖開始瘋狂在蚌埠買地,并建立都督府。 他認定,都督府必須在未來城市經(jīng)濟政治中心。 后來,安徽省的行政中心,落在了蚌埠。 皖北最大的私鹽集散地,向蚌埠聚集。1913年,蚌埠第一家銀號誕生,錢莊銀行在蚌埠扎堆。 1947年,蚌埠獨立建市,這也是安徽省第一個地級市。
△ 蚌埠 供圖/呼研共禹 自此,淮河岸邊名不經(jīng)傳的小漁村,一躍蛻變成為了千里淮河第一港,安徽鐵路第一站,皖北最重要的城市。 市民們給蚌埠取了另外一個名字,“小上?!薄?/strong> 02 沒有南甜北咸之爭 蚌埠,中國吃蝦第一城 安徽的梗太多了。 鮮有人知道,中國的吃蝦第一城是蚌埠。 上個世紀70年代,蚌埠人,就已經(jīng)開始烹制小龍蝦。 在蚌埠,小龍蝦叫螞蝦。
有螞蝦的地方,就有江湖。 1979年,在南山路,誕生了第一家螞蝦鋪子。 下崗職工石順利為了生計,在街頭支起攤子賣螞蝦,成為第一批個體經(jīng)營戶。每晚,他要煮三五斤大螞蝦,養(yǎng)家。 ![]() 在還沒有盱眙、潛江的年代,這座皖北小城的螞蝦,才是王者。 而王者之中的王者之爭,主要發(fā)生在石順利,以及后來者阿亮、吳孝懷三人的身上。 南山路上,阿亮是第二個支起攤子的人。 雖然腿瘸了,但阿亮有著一股熱情的霸蠻之風。眼神一盯,手一招呼,讓你不來一口螞蝦,都有點不太好意思了。
△ 圖/紀錄片《蝦街十年》 不出攤的時候,阿亮就去蚌埠火車站,劫蝦。在原價上加兩毛,他總能率先將最肥、最大的蝦,攬下。 十多年后,石順利的好友吳孝懷下崗,加入了南山路的賣蝦陣營。 那是1997年,是南山路螞蝦最火爆的時候。 小小一條街,20多家螞蝦攤,都做著同一道拿手菜,油爆螞蝦。 在煙火和香油的淬煉中,南山路有了更響亮的名字——螞蝦街。
△ 圖/紀錄片《蝦街十年》 螞蝦街上,石順利是第一個注冊“蝦王”商標的人,以致于后來,蝦圣、蝦仙、蝦霸們...相繼出現(xiàn),在街上各顯神通。 到了1998年,螞蝦街已經(jīng)是安徽最大的螞蝦集散地和消費市場,甚至,還能看到來自盱眙的龍蝦。
從最初的三分天下,到“群雄爭霸”,再到后來的沒落。 螞蝦街幾十年的沉浮,讓蚌埠自己人都驚嘆,怎么如此會吃的存在。 畢竟這條小街巷,誕生了安徽最早的小龍蝦老板,曾經(jīng)締造了安徽小龍蝦的最高水平。 同樣,也讓蚌埠人,深感惋惜。 如今的螞蝦街,干凈整潔,與普通街道無異,那個石順利、吳孝懷、阿亮的江湖,也已經(jīng)成為了傳說。
03 火車拉來了人和食客 這里的美食文化,南北通吃 在火車駛進這座小鎮(zhèn)之前,樸實而勤勞的蚌埠人,過著自給自足,悠悠的漁民農(nóng)夫日子。 直到火車劃破天際,塑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蚌埠。
△ 供圖/ 呼研共禹 商船從洪澤湖趕來,在蚌埠的港口匯聚集散; 列車通南、通北,五湖四海說著不同口音的人們來到這里,將天南地北的文化和美食也一并帶到了這里。
△ 蚌埠 供圖/呼研共禹 “蚌埠,好吃的太多太多了!什么都有!”。 隨便列一列,就是美食清單: 卷餅、陽春面、千扣面、車骨肉、皮包肉、鍋貼、糯米團、牛肉湯、豆腐腦......
△ 圖/珠城文旅 呼研共禹反復安利。 不管你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到了蚌埠,一定能找到你的偏好。 在這里,沒有南甜北咸之爭,什么辣的不辣的,什么面條一條街、燒餅一條街,火鍋一條街,通通都有。 不管你是甜蜜的守護者,還是咸香的擁護者,抑或是辣味達人,酸味的推崇者,都能在蚌埠的鋪子,找到你好的那一口。
△ 蚌埠 供圖/呼研共禹 如果你愛油條,可以找到它的近親—— 面筋泡 同樣是翻滾、油炸、膨脹的手法,面筋泡比油條短了那么幾寸,肥了那么幾圈。 關鍵的工序,不在于炸,而在于挑面。 ![]() △ 圖/蚌埠發(fā)布 每一次勾挑,都是面糊變身的關鍵,從潔白的糊狀變成金黃,從筋道變得疏松。等到面筋泡炸到尾聲,然后以最快、最嫻熟的手法,將雞蛋液注入,這才成就了面筋泡,不同油條的靈魂所在。外酥脆,內(nèi)有雞蛋的鮮嫩。 炸出來的早餐元氣,有一個不得不說的—— 牛肉盒子 和我們熟悉的韭菜盒子估計是一個家族出來的,但它其實和天津的牛肉餡餅,更可能有著解不開的淵源。
△ 圖/蚌埠發(fā)布 當你看到一個天津人用天津話和一個蚌埠人用蚌埠話,對答如流的時候,你就明白為什么了。 每每站在早餐攤前,都是一種享受。 牛肉粉絲滿滿當當?shù)刈⑷朊嫫?,然后煎至半熟狀態(tài),最后打上一個鴨蛋。 香噴噴的牛肉盒子,來上一個,就著豇豆稀飯下肚,這也是蚌埠人元氣一整天的秘訣。
△ 圖/蚌埠發(fā)布 不過初到蚌埠,點早餐可能會吃癟。 比如,當你想點這個早餐,叫不出名字的時候—— sa湯
sa這個字,輸入法打不出來。 傳說是為乾隆皇帝所造:月光為伴,天子在上,久(韭)等了。這碗讓皇帝在月下就等的湯,此后名為(sa)湯。
△ 圖/蚌埠發(fā)布 sa湯的版本,有很多種。 在山東,它叫“糝”;在江蘇徐州,它叫“饣它湯”,古稱“雉羹”,為我國“天下第一羹;在安徽宿州,不造字了,干脆就叫“啥湯”。 說到小吃,蚌埠最有代表的特色,必須是它——燒餅夾里脊。
△ 圖/珠城文旅 它擁有最佳代言人,一個是歌手李榮浩,一個是演員馬思純。
別看名字平平無奇,可味道,唯有蚌埠獨一份。 尤其在燒餅江湖里,只有燒餅夾里脊,才能撫慰所有蚌埠人那一顆濃濃的鄉(xiāng)愁。
—— 同為蚌埠人的李榮浩,在那首《老街》是這樣唱的: 「巷尾老爺爺賣的熱湯面 / 味道彌漫過舊舊的后院 / 流浪貓睡熟在搖晃秋千 / 夕陽照了一遍他瞇著眼......也許那老街的腔調(diào)是屬于我的憂傷」 在蚌埠,找不到對應的老街。 也許,它不過只是李榮浩心中溫暖的符號罷了。 “可每每聽起這首歌,我都能想起在蚌埠走過的歲月?!?/span> 20年前的茶棚沒了蹤影,螞蝦的王國,已是小龍蝦的天下...... 蚌埠,有過輝煌,有過落寞。 但這座城的新風貌,正在蛻變著。 ![]() ![]() 【參考資料】 1. 紀錄片《蝦街十年》 2.《大蚌埠帝國發(fā)跡史》 作者:“文思豆腐” 【版權說明】 |
|
|
來自: 茶香飄萬里 > 《安徽地理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