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新覺羅家族,是有一定的藝術(shù)天賦的,且不說清代皇帝們,個個精通書法,甚至連王爺們也都會寫兩筆,能入書法史上,就有三位:成親王永瑆、溥濡、啟功。 溥濡,原名溥心畬,是啟功先生的前輩,4歲習書法,5歲拜見慈禧太后,從容廷對,獲夸“本朝靈氣都鐘于此童”,并安排專門的老師,對其進行“琴棋書畫詩酒花美學”的培養(yǎng)。(詳見:百度百科) 溥濡在書畫成就,堪稱泰斗,他與張大千齊肩,有“南張北溥”之譽,又與吳湖帆并稱“南吳北溥”。(詳見:百度百科) ![]() 書畫不分家,能成為一代畫壇名家的,筆墨基礎(chǔ)往往就是書法,在溥濡看來,書法的基礎(chǔ)不光是技法,更重要的是學問的根基,沒有學問的根基,書畫注定走不遠! 據(jù)啟功先生在《溥心畬先生南渡之前的藝術(shù)生涯》所記載:他曾請教溥濡作畫之事,但溥濡卻反問“作詩了沒有”? ![]() 甚至他對自己的學生說:“我沒有從師學過畫,如果把字寫好,詩做好,作畫并不難。 ” 溥濡一生研究佛法,曾經(jīng)手抄好多部《金剛經(jīng)》,尤其傳世一部楷書版《金剛經(jīng)》,全文一絲不茍,沒有絲毫懈怠,字字功力淵深,筆畫簡潔而有力,展現(xiàn)出了超高的柳體功底。 從溥濡的《金剛經(jīng)》可以看出,他的書法根基雖為柳體,但是也深受裴休的《圭峰禪師碑》影響,秀逸而超拔,沒有絲毫遲滯之氣,在點畫之間,還有歐陽詢的險絕。 ![]() 他的這幅《金剛經(jīng)》點畫細膩,結(jié)字的功力,沒有在深厚學養(yǎng)和數(shù)十年的打磨,很難寫出如此超塵絕俗的作品。 很多人學習書法,由于缺乏學識和鑒賞能力,書法要么是僵硬死滯,要么圓熟無骨,成為一種流弊,而能經(jīng)常臨摹溥濡《金剛經(jīng)》,這可以避免這種流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