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上大學的時候,有位好朋友遇到了一些心事,心情很低落,于是一邊跟我傾訴,一邊問我該怎么辦。 聽著她一點一點的講出她的不開心,我便一點一點地開導她,給她講道理,每一點都非常認真地在幫她解決問題,朋友邊聽我的“大道理”邊點頭,但似乎并沒有因此開心起來,在跟我聊完之后,又接著去找別人吐槽去了。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有同樣的經(jīng)歷,是否也遭遇過這樣的尷尬,明明是在用心幫助對方,對方非但不領情,甚至可能被你說得更郁悶。 我一直在想,我并沒有說錯,為什么會是這樣的結果? 后來,我慢慢發(fā)現(xiàn),生活中大多數(shù)的人之所以抱怨,有時候只是需要抱怨能被聽見,有時候只是需要讓人看到自己的辛苦,也有時候僅僅只是確認自己不是世界上最慘的那一個。 雖然我們的道理講得很不錯,但對于他們來講,真正重要的是傾訴或者說吐槽,重要的是跟別人一起,得到認可和支持,亦或是無聲的陪伴。 大多數(shù)人需要的,其實是先保留一段自己的節(jié)奏,和周圍的人一起吐吐槽,僅此而已,不需要長篇大論來開導。 每個人都相信自己,擁有決定自己行為的自由,如果結論不是自己下的,而是被別人強加的,無論對方的觀點是否正確,都會本能地要找回這種自由,以體現(xiàn)自身的自由意志。 而我認為當我們遇到這一類人的時候,當我們想要去給對方講道理的時候,可以學習去講一個故事,讓聽的人從這個故事中自己總結出這個道理,當他能自己總結出的時候,也就能欣然接受,而后釋懷了。 我有一個很mini的社群,這個社群剛剛滿月。這一個多月以來,每天早上,我都會給大家分享一個故事,群里的學員們讀完故事之后,會把自己從這個故事中悟到的道理或者一些自己讀完故事的感受分享在群里,有同學對故事的結局大膽做改寫,也有同學辯駁故事內容,還有一部分同學帶著孩子、老公一起聽故事,然后一起討論自己的感受,親子關系、親密關系都比以前更好了。 社群名字【故事之家】來自一位七歲半的小寶貝的贈送。她說,除了學校和家,這個社群是她最喜歡的地方,所以親切地稱呼為【故事之家】。孩子每天也會迫不及待的想要聽故事,然后自己還能總結出很多道理,孩子自己總結的道理,不用大人再去強調,她也能自己遵守和執(zhí)行。這是我們聽故事的意義和目的所在。 ![]() ![]() 有些媽媽自認為懂得的道理很多,于是每天喋喋不休的在孩子和老公耳邊叨叨,時間久了,大家聽得都不耐煩了。再久一點,就開始爭吵,然后導致離婚。但是,如果把講道理,全部換成講故事,那又會是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仔細回想一下,我們聽到孩子們的請求應該都是:“媽媽,我要聽故事?!被蛘摺袄蠋?,你給我們講個故事吧~”幾乎沒有聽到哪位孩子說:“我要聽道理?!焙⒆尤绱耍笕艘嗳绱?,所有的大人都是孩子,我們也都更喜歡故事。 ![]() ![]() 把道理藏進故事里,讓聽的人自己去總結。我們只講故事,道理留給別人去說。
![]() ![]() ![]() ![]() 靜心成長紀念一段感情最好的方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