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周知,《莊子》是一部很美妙的書,讀這樣的書,幾乎可以說是一種享受。 為什么? 因為《莊子》一書,不僅文字優(yōu)美,而且意境也非常深遠,我個人讀《莊子》的時候,經(jīng)常誤以自己就是莊子本人,掉進了夢蝶的意境一樣,翩翩起舞了。 因此,就我個人而言,《莊子》應(yīng)該是我讀過最好的書。 盡管我仍無法達到莊子那樣的境界,但是卻可以在無人的深夜,嘗試去揣度莊子思想的深度。 那么,莊子的思想到底有多深呢? 其實莊子思想之深度,在《莊子》一書中,早已有所體現(xiàn),即: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 大意是說,莊子的思想高深到能夠同“天地精神”一樣,不受到世俗中的一切所束縛。 所以,莊子本人既不與世俗為伍,也不會以萬物之是非來滿足自身的欲求,一切都跟天地精神一樣,來去無痕,自由逍遙,了無束縛。 正如莊子在“鼓盆而歌”這則寓言所說,就算是世人認為第一等大事的生死,在他看來,也不過是生命當(dāng)中必然需要經(jīng)歷的兩個節(jié)點而已,既不會因為“生”而感到歡喜,也不因為“死”去而有所悲傷,因為這就是天地之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天地之精神的體現(xiàn)。 而一個人若是越是能擺脫“世俗一切”的牽絆,也就意味著越能夠接近于“道”。 因此,莊子本人卻能夠達到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無疑就是“得道”了。 也唯有“得道”之人,才有可能“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莊子這樣的境界,當(dāng)然也是“得道”之后的境界了。 從另外方面講,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對于自身的認知,大都是“我在活著”,而“得道”后的人,往往會達到“我看著我在活著”這樣的境界。 進一步地說,“得道”之前的人,就是當(dāng)局者迷,而“得道”之后,就是旁觀者清,知其來去之處。 正如老子在《道德經(jīng)》所說,即: “以道蒞天下……抱一為天下式……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所以,真正的“得道”之人,才得以活在真實的圓滿當(dāng)中。 而這才是莊子講“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即不再受到世俗中的一切干擾與影響,更不為世間中的各種紛爭與得失而勞心勞力,耗費時間與精力。 當(dāng)然,這也是莊子為什么講自己“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真正原因。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nèi)容,快來關(guān)注問過藍天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xué)、佛學(xué),每天都有內(nèi)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guān)注,歡迎收藏,歡迎贊賞,歡迎轉(zhuǎn)發(fā)。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論語》《莊子》《壇經(jīng)》《道德經(jīng)》《暫坐》《紅樓夢》《金瓶梅》《廢都》《自在獨行》《人生哲思錄》《柏拉圖如是說》《史記》《王陽明全集》《華嚴經(jīng)》《大學(xué)》 |
|
|
來自: 千姿百態(tài)萬花筒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