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曰: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span> 老子說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說話的,而總是愛說話的人,往往都沒什么大智慧。 這句話可以從兩方面理解,第一種是論道方面。 老子自己說過“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道”說不出來,說出來也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所以老子說懂“道”的人肯定不會說,而到處論“道”的人肯定不是真的“道”。 讀到這里我們或許不禁啞然一笑,老子這一句話直接把自己以及我們后世這些試圖解“道”的人全給批評了。 不過換角度來想,“道”是天下共法,理應(yīng)分享給所有的人,若得道之人把“道”私藏,豈非有自私之嫌?如此又豈非真“道”?可不說又如何分享呢? 所以,恐怕老子當(dāng)年答應(yīng)了尹喜的要求留下這五千余字的《道德經(jīng)》也是有著這一層考慮吧。 而另一種理解便是我們?nèi)粘L幨路矫?,一般一個團隊中最厲害的人絕不是那些侃侃而談的人。 因為真正厲害的人在沒有把問題徹底了解清楚的時候,絕對不會輕易表達觀點。 而動不動就直抒胸臆,便難免有草率之嫌了。 之后老子進一步發(fā)揮: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這段話老子在前面的章節(jié)談?wù)撨^,“兌”是八卦中的一卦,代表山澤,對應(yīng)在人身上便是“口”,運用在這里便代表人的“九竅”。 “塞其兌”就是堵塞自己的感官,避免外物通過自己的感官牽動自己的心性,這在儒家叫“格物”。 “閉其門”也就是關(guān)閉自我的“心門”,正如達摩祖師所言“外息諸緣,內(nèi)心無喘,心如墻壁,可以入道”。 當(dāng)內(nèi)心的大門關(guān)閉掉,任何外物都進不來的時候,也就可以入道了。 “挫其銳,解其紛”,“銳”就是矛盾,把內(nèi)心里那些矛盾,那些尖銳的觀念全都挫平,自然也就不再會存在什么紛爭了。 “和其光,同其塵”,“光”就是外界一切現(xiàn)象,“塵”就是外界一切存在。 讓自己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不要有自我的執(zhí)念,如此一來,也就達到“玄同”了。 所謂“玄同”也就是自我統(tǒng)一于大道,與真我統(tǒng)一,后來莊子將這種境界的人稱為“真人”。 之后老子進一步補充: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span> 真正得道之人,不會因為自我得失而分辨親疏、利害、貴賤的差別,這種一切都自然而然的“道”境才是天地間最為可貴的品質(zhì)。 |
|
|
來自: 新用戶8657787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