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一殿一卷式垂花門其實在一殿一卷式垂花門當中,最重要的還是幾個名詞的了解,對于初步了解古建筑這一塊兒的,還是應(yīng)該從獨立柱擔梁式垂花門中去體會這種最基本的垂花門樣式。
特別是在這個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出去玩,肯定會遇到很多類似于垂花門的小花門兒。那么請留意一下,有哪些更加有意思,有特點,有獨創(chuàng)性的垂花門呢? 一殿一卷式垂花門是垂花門中最傳統(tǒng),最常見的形式,它既應(yīng)用于宅院、寺現(xiàn),也常見于園林建筑之中。這種垂花門是由一個大屋脊懸山和一個卷棚懸山屋面組合而成的,從垂花門的正面看為大屋脊懸山式,從背立面看則為卷棚懸山。
一殿一卷垂花門平面有4 棵落地柱.前排為前檐柱,后排為后檐柱。后檐柱支頂麻葉抱頭梁的后端,前檐柱柱頭刻通口,將梁的對應(yīng)部位刻腰子榫,落在口子內(nèi),梁頭挑出,挑出長度為一步架外加麻葉梁頭尺寸。 在麻葉門的抱頭梁之下,有麻葉穿插枋,它是聯(lián)系前后檐柱的輔助構(gòu)件。麻葉穿插枋前端穿出于前檐柱之外,并向外挑出,挑出長度同麻葉抱頭梁,有懸挑垂蓮柱的作用。在麻葉抱頭梁與麻葉穿插枋之間的空隙處,分別裝象眼板和透雕雕花板。
麻葉抱頭梁之上有6根 桁檁,分別為前桁檁、后桁檁、天溝檁、單雙脊檁。在面寬方向,前檐檁之下為隨檁枋、荷葉墩。垂蓮柱間由簾籠枋、罩面枋相聯(lián)系,二枋之間為折柱、花板。罩面枋下為花罩或雀替。后檐檐檁之下為墊板、檐枋。
一般一卷式垂花門,一般在前檐柱間安檻框裝攢邊門(又名棋盤門),在后檐柱間安屏門。屏門起遮擋視線,分隔空間作用,平時不開啟,遇有婚、喪、嫁、 娶等大事時時才打開。
一般一卷式垂花門常與抄手游廊相連接,游廊的柱高、體量均小于垂花門,屋面延伸至垂花門梢檁博縫之下,二者屋面高低鎮(zhèn)落更顯出游廊之輕巧,也突出垂花門的顯赫地位。
一殿一卷式垂花門由四柱圍成一間,它在面寬、柱高、進深之間的比例關(guān)系大致為1:0.9:1.2,即面寬一丈,則柱高為九尺,進深為一丈二尺.這里所謂進深是包括垂步在內(nèi)的通進深,即前檐檁中至后檐檁中之間的距離.如計算前后檐柱之間的距離,還要減掉垂步步架尺寸,可按以下公式:前后檐柱中~中距離=(通進深/9)X7.
一殿一卷式垂花門兩側(cè)常與抄手油廊相連接,游廊除臺明比垂花門臺明矮一階之外,柱子也比垂花門矮.游廊的屋面延伸至垂花門梢檁博縫板下面,高低錯落,更顯出游廊之輕巧,也突出了垂花門的顯赫位置.
其實看了這么多的東西之后,應(yīng)該最基本的了解一下啊,這里面的幾個常見的名詞。 有哪位愛好者可以解釋一下這幾個名詞呢。或者能在圖上標出這幾個構(gòu)建呢?
綜合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聯(lián)系刪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