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都知道自動駕駛,現(xiàn)在的自動駕駛技術仍處于“嬰幼兒”階段,搞一個封閉的園區(qū)道路或者是最簡單的隨大流行駛或許能勉強應付。真實交通環(huán)境中的自動駕駛,目前最主要的任務仍然是不斷測試積累經(jīng)驗。 自動駕駛上路所面臨的挑戰(zhàn)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挑戰(zhàn)之一就是在道路中如何應對處于共同交通環(huán)境中人類駕駛員的各種駕駛行為。 自動駕駛可以說都是規(guī)范的標準的,但是人類駕駛員則完全是另外一個世界,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習慣,都導致了不同的車主風格迥異的駕駛行為。 規(guī)規(guī)矩矩的自動駕駛一旦面對風格迥異的人類駕駛員,最大的可能就是
自動駕駛的研究者們當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要和人類駕駛員掰手腕,你必須得先了解人類駕駛員。 米國麻省理工的一個實驗室(MIT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就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構建了一套系統(tǒng),讓AI判斷人類的駕駛行為是否“自私”并對其進行評分分類,然后呢自動駕駛再針對不同駕駛員采取對應的行車措施。 “自私”和“無私”的駕駛員 這個系統(tǒng)通過評價駕駛員在行車過程中的自私程度——即根據(jù)駕駛員對其他汽車采取利他行為的可能性來進行分類,最直接的兩大分類就是“利他型"和”利己型“,或者說自私型司機和無私型司機。 進行這個分類的一個典型判斷案例是上圖所示的藍色車變道方式, 綠色線在后方有紅車的情況下,藍色車是逐漸切入,這是顧及到了后車的正常行駛,屬于利他行為。 紫色線是藍車不管后方紅車,直接變道切入,這是典型的利己行為。 這樣紅色車輛根據(jù)藍色車輛的變道軌跡,大致就可以判斷藍色車駕駛員的風格取向。 經(jīng)常在城市里開車上路的朋友一看就能明白,這個世界上的司機群體確實可以分成幾大類,除了前面的自私派,利他派之外,應該還有路權派這樣一個中間群體。 每個人都希望路上行駛的其他車主都是利他派,這樣自己可以走的最暢快。其實你們想多了,雖然絕大多數(shù)人會堅決的譴責利己派,但是道路上只要有人類駕駛員,一定就會有利己派的存在,直到自動駕駛完全取代人類那一天。 從大廚本人來講,新手期基本是利他派居多,隨著駕駛經(jīng)歷的不斷豐富目前多數(shù)情況下是路權派,主要表現(xiàn)為安全前提下我的路權一般不讓,偶爾也會有一些比較過分的自私派行為。 至于為什么,下面我們會講到。 自動駕駛也玩”欺軟怕硬“? 接著講MIT的研究,這個研究模型同時吸收了博弈論和社會價值取向(SVO)的心理學概念,后者代表了某人的自私(“利己主義”)與合作(“親社會”)的程度。基于這些研究,系統(tǒng)開始培訓人工智能來學習在何時表現(xiàn)出不同的適合性駕駛行為。 在交通密集路段,如兩車道變一車道的情況,駕駛員只有兩個選擇,要么讓其他車輛先并道,要么自己先并道(最理想的方式當然是拉鏈通行)。自動駕駛車輛面對這種情形如果死守規(guī)矩,大概率是要吃虧的,這個研究就是希望自動駕駛車輛可以更加果斷,以確保能夠在交通擁擠的情況下完成變道。 在其他情況下,比如當面對完成一個不受保護的左轉(zhuǎn)彎時,模型可能會等待一輛親社會型的駕駛員汽車駛近,然后再采取行動。 人工智能的選擇很現(xiàn)實,但是又讓人感覺有些苦澀,這不就是典型的”欺軟怕硬“嗎? 面對無私型司機,自動駕駛車輛也會比較激進,面對自私型司機,自動駕駛車輛會選擇退讓。 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經(jīng)歷過太多無私派的無謂吃虧之后,有些時候你可能也不得不選擇改變一下駕駛方式,這也是前面大廚說偶爾會有些自私派行為的原因。 路權派才是最佳解決之道 交通擁堵很多時候并不是車多路少造成的,尤其是在中國的交通環(huán)境中,很多時候”自私派“是造成擁堵的罪魁禍首,而一些純粹的”無私派“有些情況是被動的做了幫兇。 所以,不管MIT的駕駛員分類如何研究,個人認為最佳的解決方案應該是路權派,明確路權,大家都按照路權優(yōu)先級行駛才是最有利于提高通行效率的。 自動駕駛也許應該多花點力氣去推動路權的明確和路權意識的普及,真要和人類駕駛員一樣玩欺軟怕硬想一想是不是有些可悲? 最后,根據(jù)MIT的分類,你是自私派,無私派還是路權派呢? 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報道: 本文部分內(nèi)容來自大數(shù)據(jù)文摘 小白文只會讓人膚淺,多看點有思想深度的內(nèi)容才能讓你有深度, 來車雜談,我們聊點高級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