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陽明已千古,何人再執(zhí)燈

 偉天英 2021-07-21

陽明心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大結晶。

儒學在歷史長河中浮沉兩千年,與釋、道相殺相成,結成心學。向來百煉今繞指,一寸丹心白日明。

01 儒家失敗感初體驗

春秋無王道。

孔子孜孜不倦地講儒學,不辭勞苦地推銷儒學,可市場叫好不叫座。晚年修訂儒家經(jīng)典,刪《詩》、《書》,定《禮》、《樂》,作《易》傳、削《春秋》,“筆則筆,削則削”搞了一遍,敲定了后世儒家的“六經(jīng)”。

孔子一死,孔門就開始拉跨。

《困學紀聞》里有個八卦??鬃又?,孔門弟子公推有子當孔門扛把子??蛇@位有子只是嘴炮專家(論語·檀弓: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一討論起學術,“不能對諸子之問”,“乃叱避而退”,被轟下臺了。自此,用司馬遷的話說:“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保ā妒酚洝た鬃邮兰摇罚?/p>

群龍無首的情況下,弟子們做出了與釋迦牟尼的弟子類似的選擇,開始輯錄孔子的言行。所幸的是,他們只搞出一本《論語》,而不是像釋迦牟尼的弟子搞出一系列教材。

春秋戰(zhàn)國之際,講“仁”還有聽眾。

到了戰(zhàn)國,孟子就只能說“義”了。孟子屢敗屢戰(zhàn),游歷列國二十年,不被認可,晚年歸鄉(xiāng)匯編《孟子》。

有了孔孟的挫折,荀子接受現(xiàn)實,吸收法家思想萌芽,主張“禮法并施”,培養(yǎng)了商鞅、李斯這樣的法家大咖。

法家主導秦國思想市場,成為秦國治國行政的思想依據(jù)。但秦法酷烈,呂不韋覺得有調整政策的必要,組織寫作班子編纂了《呂氏春秋》。

秦統(tǒng)一,淳于越反“郡縣”、要求恢復“分封”,讓李斯認識到戰(zhàn)國以來的私學活動會造成思想混亂。于是,“焚書坑儒”,燒毀列國國史,禁止私藏書籍,禁止私學、強推“以吏為師”的行政管理教育。儒學轉為地下學術。

02 儒家的艱難恢復

漢統(tǒng)一后,秦的文化政策被拋棄。自漢惠帝起,開始重視儒家經(jīng)典,四處訪求老儒,用當時文字隸書記錄老儒背誦的經(jīng)典本文和解釋,整理成書,如《尚書》、《春秋公羊傳》等。但這次整理,留下一個bug,基本每本書都不是準確無誤。但好歹又有了教科書,這些匯編經(jīng)典就被稱為今文經(jīng),傳授今文經(jīng)的學說,叫今文經(jīng)學。

孔門也在行動。漢初的孺生各有師承,齊地學者和魯?shù)貙W者傳習的《論語》不同,都說自己的正本。嘴仗打得不分勝負,《齊論語》和《魯論語》并行。

陽明已千古,何人再執(zhí)燈

海昏侯墓出土的《論語·知道》竹簡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只是定儒學為官學,以儒生為官吏選拔范圍,并沒有統(tǒng)一教材,只是認可了今文經(jīng)派以微言大義說的那套經(jīng)。

03 今文古文之爭發(fā)端

兩邊的嘴仗還沒消停,打東邊來了古論語。

七國之亂,膠東王、菑川王和濟南王伏法被誅,漢景帝封兒子劉余為魯共王。劉余愛享受,要擴建宮室苑囿,把王宮旁的孔子故宅給強拆了。結果,搞出一個大新聞。孔子九代孫孔鮒藏在墻壁中的古文字書寫的《論語》、《尚書》等現(xiàn)世。這版《論語》,即后世所謂《古文論語》。

陽明已千古,何人再執(zhí)燈

明弘治修建的“魯壁藏書”紀念物

孔子第十一代孫孔安國將這些書獻給了朝廷。劉歆作為官方代表整理“魯壁藏書”時,發(fā)現(xiàn)藏書和今文經(jīng)有很多不同,進而開始以文字和歷史解經(jīng)的新方法,以一己之力挑起今文經(jīng)和古文經(jīng)的爭論。這場爭論一直綿延到清代。

三個版本,事情更亂了。直到漢元帝指派張禹給太子劉驁當老師,才解決教科書問題。教太子需要教材,張禹發(fā)揮能動性,綜合三個版本改定成一本解說《論語》的教輔《張侯論》。漢成帝繼位,張禹拜相。作者是大V,書就好賣了?!坝麨椤墩摗?,念張文”,《張侯論》成為權威版本。

但是,今文經(jīng)古文經(jīng)的爭執(zhí)不休。西漢是今文經(jīng)派的天下,東漢古文經(jīng)學派漸占上風。今、古之爭一直綿延到清代。

04 思想市場來了新人

今文經(jīng)派古文經(jīng)派相爭近百年時,漢明帝突然“聞西方有異神”,派人遠赴天竺求法。幾番周折,公元67年“白馬馱經(jīng)”而來。漢明帝高興,建中國第一座寺院白馬寺專供“外來的和尚好念經(jīng)”。自此,儒學有了外來的冤家,余生與之糾纏不清。

佛學來了,東漢儒生們應該很有壓力。

東漢末,鄭玄以古文經(jīng)學為主,兼采今文經(jīng)學,遍注諸經(jīng),以畢生之功整理古代文化遺產(chǎn),使經(jīng)學進入了一個“小統(tǒng)一時代”。

在鄭玄專心注經(jīng)的歲月里,張角借助漢末“土地兼并”激起的民粹主義,借用黃老思想建立民間教團,掀起黃巾起義,開啟了軍閥混戰(zhàn)不休的魏晉南北朝。

05 儒學再次被碾壓

治世飽食終日要娛樂,亂世朝不保夕需撫慰。

曹魏時還有人接著注經(jīng),東晉南北朝人們就忙著去清談了。先是流行《易》、《老》、《莊》,后來佛教也流行了。佛經(jīng)是新譯的,道經(jīng)也是新撰的。豪門大族的年輕后生沒忌諱,爭著做大v,思想新,做派颯。像王弼,以黃老注《易》。

佛教比道教積極,組織性強,尤其興盛,甚至提出三教歸佛。梁武帝三度舍身施佛,不是傻,是戲好。既然左右不了,那就加入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危險熱搜中。

06 搖擺的隋唐

亂久思治,歷史轉入隋唐。

隋唐雖然科舉考士,但考制寬松,應試可以“投牒自進”,自主報名;“一切以程文為去留”,考核過關就可以了??荚噧热菀膊幌抻谌鍖W。想當官,除了科舉還有別的途徑,比如寫詩??荚囈矝]統(tǒng)一教材。

儒學提出過要“三教歸儒”,但隋朝太多,沒來得及實現(xiàn)。

唐初,老李家雖然推崇道教,但仍是三教并行,真正挑戰(zhàn)儒家的還是佛教。道教思想在太平世道就顯得太消極。到了武則天時就選擇崇佛了。

南梁時,“只是要尋一個不受人惑的人”的達摩,開創(chuàng)禪宗。至唐,禪宗已形成“漸悟”法門,也就是慧能的師兄神秀所說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高手之外有高手,慧能出手成六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的慧能,提出“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由此開創(chuàng)禪宗“頓悟”一脈。

“頓悟”雖強,但是為武則天服務的卻是“漸悟”的神秀。也不難理解,都“一悟即能超脫三界”了,還要佛教做什么,則天大圣皇帝要的就是要你們慢慢悟。“頓悟”、“漸悟”、“靜坐”,隨著禪宗進入了儒家的視野。

安史之亂以后,唐人醒過悶了。韓愈柳宗元開始提倡古文、反對駢文,明里改革文風,暗里復興儒學。但唐代名人信佛的太多,柳宗元自道:“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積三十年”,“佛之道,大而多容,凡有志于物外而恥制于世者,則思入焉”。但事情的關節(jié)就在于“凡有志于物外而恥制于世者,則思入”。柳宗元的認識很深刻,佛教挖儒學的墻腳很容易。

等到唐憲宗佛骨,柳宗元的同事韓愈就坐不住了,上《迎佛骨表》,止斥“夫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佛我不兩立。韓愈很激動,李純很憤怒?!耙环獬嗑胖靥欤H潮州路八千”。

儒學的振興,還要再等兩百年。等趙匡胤出現(xiàn)。

07 理學的誕夕

宋之前,得國靠的都是武力。秦經(jīng)濟實力強、軍隊戰(zhàn)斗力強,才統(tǒng)一六國。西漢是斬蛇起義、實力滅項。東漢、隋是武力消滅割據(jù)。唐也是靠武力爭雄。五代十國,后周也靠武力完成了大半個統(tǒng)一事業(yè),中途殺出個趙匡胤。

959年,后周法人柴榮病逝,七歲的柴宗訓繼位。新帝六月登基,次年正月初一就風聞邊境告急,還是契丹和北漢聯(lián)兵南下。正月初二,趙匡胤率大軍出征,夜宿陳橋驛,然后就被擁立為帝。正月四日,趙匡胤接受柴宗訓禪讓,登基。四天搞定,不耽誤過元宵。

政治活動向來要拉一個,打一個。杯酒釋了兵權。但前朝故事在前,外戚不可靠,太監(jiān)不能用。勛將退了,但又離不開武將,只能拉住文臣。終宋一朝,對武將嚴防死守,只有韓侂胄因軍功入相,相隔一百多年,朱熹仍“獨惕然以侂胄用事為慮”。

趙匡胤的帝位不是打出來的,趙光義的也不是?!端问贰氛f趙光義“癸丑夕,帝崩于萬歲殿,年五十”;說趙光義“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趙匡義的趙德昭、趙德芳都是二十歲的大小伙子了,趙光義咋就“遂即”了呢?

《宋史·列傳第三》給了解釋:“初,昭憲太后不豫,命太祖?zhèn)魑惶?,因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沼陂角盀榧s誓書,普于紙尾書云'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或謂昭憲及太祖本意,蓋欲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兄終弟及是老太后的安排。

還是《宋史·列傳第三》告訴我們,“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繼夭絕,廷美始不自安”。趙德昭“四年,從征幽州。軍中嘗夜驚,不知上所在,有謀立德昭者,上聞不悅。及歸,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賞。德昭以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趙德芳“寢疾薨”。趙廷美能心安才怪。后來,“柴禹錫等告廷美陰謀……遷房陵……”,“廷美卒”。老太后安排的接班人按接班順位逆序死光光。

皇家事多,輿論要管好。北宋、南宋對讀書人寬容是真的。有人推薦就可以當官,給的官職不滿意,還可以不去。蘇軾的老爹蘇洵就這么干過,三番五次找人推薦,又一直覺得不合心意,直到名相韓琦推薦,才去當了秘書省校書郎,進入中央政府的政策寫作班子。蘇軾犯事“烏臺詩案”被貶而不是被斬,也是寬松的人才政策所致。

08 理學生長

蘇軾的年代,北宋思想界已經(jīng)有了變化。

《宋史·列傳·道學一》有一段陳詞:“孔子沒,曾子獨得其傳,傳之子思,以及孟子,孟子沒而無傳。兩漢而下,儒者之論大道,察焉而弗精,語焉而弗詳,異端邪說起而乘之,幾至大壞”。儒學搞了一千多年,功夫不夠,沒講清楚,讓佛、道鉆了孔子,把社會都搞壞了。

陳詞結束,捧出周敦頤。“千有余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于舂陵,乃得圣賢不傳之學”。這里的圣賢之傳,主要是孟子的。《宋史·列傳·道學》夸周敦頤有點猛,但他確實禁得起。周敦頤順應儒、佛、道合流的形勢,把《老子》的“無極”、《易傳》的“太極”、《中庸》的“誠”和五行陰陽學說等思想為材料,猛火熔煉,鍛打出《太極圖說》。自此,儒家學說缺少對客觀世界的解釋的坑就被填上了。不過,“無極而太極”這種話,真的比佛教還難懂。

周敦頤提出一個命題,“一實萬分”,“萬物”的第一推動者都是無極(或太極)。后來這個命題被張載的《西銘》發(fā)揚光大,發(fā)展成為理學的重要命題“理一分殊”,張載認為“太虛即氣”,“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萬物與人都是“氣”,儒學要學圣賢,就要在內心體認萬物。這讓宋儒驚呼,這不就是孟子的養(yǎng)氣工夫嘛。

宋明理學大宗師程頤是周敦頤的學生。程頤積極光大師門,自創(chuàng)了“天理”這個概念,提出了要“窮理”,“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在致知”,最后達到“窮天理,滅人欲”,不要讓私念干擾了自己的價值判斷(對,是價值判斷,宋史講得很清楚,儒學是“入德之門”)。這時候,理學的地基已經(jīng)打好了。蓋房子的事,由朱熹來辦。

09 理學大廈封頂

朱熹是程頤的四傳弟子。程頤特別看重今文經(jīng)《小戴禮記》的《大學篇》和《中庸篇》,認為兩篇和《講語》、《孟子》一樣重要。到了朱熹這,三下五除二,把《大學》和《中庸》獨立成書,湊成了“四書”。

朱熹把《大學》吃干榨盡,搞出了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朱熹臨終都在注解四書,代表作是《四書章句集注》,為元明清三代貢獻了一本官方教科書和科考題庫。

朱熹接過前人的學術遺產(chǎn),進一步提出要學“窮理”方法論:要“格物致知”,“知先行后”,“存天理,滅人欲”。

至此,巍巍的理學大廈落成。

10 心學Vs理學

朱熹搞理學大廈封頂?shù)臅r候,心學的大廈也在陸九淵手上拔地而起。

陸九淵“少聞靖康間事,慨然有感于復仇之義……訪知勇士,與議恢復大略”(《宋史·儒林四》)。小陸有點猛。

陸九淵“嘗謂學者曰:'汝耳自聰,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本無欠闕,不必它求,在乎自立而已”。是不是和慧能的“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很相似?

這就是心學的由來。不假外求,“理即心,心即理”。源頭也是孟子。“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找回自己的本心。

有人勸陸九淵著書立說,陸九淵很不屑,“'六經(jīng)’注我,我注'六經(jīng)’'??赡苁桥氯擞X得自己太狂,補了一句:'學茍知道,'六經(jīng)’皆我注腳'。誰在著書立說呢?朱熹!

陸九淵又說,“此道與溺于利欲之人言猶易,與溺于意見之人言卻難’”。拘于教條的人很難學會我的方法。誰拘于教條呢?理學弟子們!

理學和心學,就這么掐上了。

陸九淵和朱熹通信搞學術討論(“通信論難”)。通信討論不過癮,1175年,兩人相約在鵝湖書院做學術辯論。“鵝湖講道,誠當今盛事。伯恭蓋慮朱、陸議論猶有異同,欲會歸于一,而定所適從?!摷敖倘?,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觀博覽而后歸之約,二陸之意欲先發(fā)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覽?!保ā蛾懢艤Y集·年譜》)。朱熹強調“格物致知”,主張多讀書,多觀察,認為陸九淵的方法太簡易;陸九淵主張“心即理”,先找回本心,再讀書觀察。朱熹不是說陸九淵的方法簡易嘛,陸九淵當眾吟詩,“易簡工夫終究大,支離事業(yè)竟浮沉”,你朱熹的方法太瑣碎了。聽得朱熹為之變色。雙方爭論三天,不歡而散。

可能是陸九淵的“支離”點到了朱熹的短處,“及熹守南康,九淵訪之,熹與至白鹿洞,九淵為講君子小人喻義利一章,聽者至有泣下。熹以為切中學者隱微深痼之病?!保ā端问贰と辶炙模┲祆湓谀峡等温殨r,陸九淵到訪。朱熹邀請陸九淵到白鹿洞書院講課。陸九淵講孟子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讓朱熹覺得所講切中宋代讀書人的“隱微深痼之病”。這個“隱微深痼之病”是什么,《宋史》沒說,但朱熹顯然知道:太多人讀書是奔著做官去的。

朱熹雖然服膺陸九淵的“義利之辨”,但對心學并不以為然。陸九淵去世,仆人把死訊告知朱熹,朱熹說了句“死了告子”。陸九淵講了大半輩子孟子的“求放心”,朱熹還是認為他是“告子”。

朱熹以陸九淵為告子,有人以朱熹為告子。朱熹的晚年也被彈劾,被斥之為“偽學魁首”。幕后黑手,可能就是朱熹早年“獨惕然以侂胄用事為慮”的韓侂胄。清醒的人最荒唐。

11 大明的天是理學的天

元代統(tǒng)治者,文化底子薄,但有個好處,不挑,對各種思想兼收并蓄,三教九流,莫不崇奉,理學成為元朝官方學術。

到了明代就不一樣了。同樣是文化底子薄,但是朱元璋動手能力強。看《孟子》不順眼,朱元璋親自動手刪節(jié)《孟子》,把《大學》《中庸》《論語》大明版《孟子節(jié)文》列為科舉考試范圍,八股取士。

考綱就是指揮棒,就業(yè)壓力讓大明的讀書人魔怔。明中期以前,大明沒有出產(chǎn)思想家。

一旦寫入教科書,觀點就過時了。理學也沒逃出這個魔咒。八股取士加速了理學的僵化,也加速了陽明心學時間的到來。

12 陽明心學的勃興

王陽明青少年時期有點像陸九淵,15歲“出游居庸三關,即“慨然有經(jīng)略四方之志”(《王陽明全集·年譜》),后來還學過兵法。17歲學書法,看到程顥的書理“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好字,只此是學”,領悟到“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27歲覺得背死書不頂事,心學來潮想去做道士。31歲,“漸悟仙、佛之非”。王陽明把儒釋道嘗了個遍。

37歲王陽明被貶謫到貴州管理龍場驛,蠻荒的生活環(huán)境是他需要克服的新苦難?;蛟S正是在這種困難中積極作為的經(jīng)歷,啟發(fā)了王陽明。1508,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

陽明心學1.0版甫一亮相,就大受歡迎。大明的貴州學政席書就上門求教,后親自帶領貴陽的儒生向王陽明行師禮。

好廣告,不如好療效。“知行合一”,也如陸九淵一樣切中明代儒家“隱微深痼之病”。

王陽明弟子匯編的《傳習錄》里提到,王陽明“于大學'格物’著說,悉以舊本為正”,和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劃清了界限。還有比修訂教科書更轟動人心的事嗎?

至于什么是“知行合一”,王陽明自己的解釋是,“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要人曉得一念發(fā)動處,便是行了。”(《王陽明全集·傳習錄上》)知和行是一回事。

平判寧王之后,王陽明再不提“知行合一”,開始說“'良知’與'致良知’”。這是升級版呢?還是簡化版?

王陽明的“良知”襲取孟子,“人之所不學而能,其良知也;所不慮而知者,良知也”(《孟子·盡心上》)?!爸铝贾币膊恍?,也是借自孟子,“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擴”的是仁義禮智,王陽明“致”的是“良知”?!傲贾辈痪褪恰叭柿x禮智”嘛?

雖然沒啥創(chuàng)見,但在大明讀書人的心里不啻一枚照明彈。人人有良知,四書五經(jīng)上的標準答案,不是絕對真理。依從自己的良知判斷,才是最簡單的辦法。

13 王陽明最后的囑托

1527年,守仁受命平思田之判。出發(fā)前一條的晚上,王陽明和弟子錢德洪、王畿坐天泉橋上,錢德洪、王畿以自己的心學見解向王陽明請益。在兩人的答復中,他指出“已后與學者言,務要依我四句宗旨: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全集·年譜三》)

《明儒學案·浙中王門學案二》)對這段師徒對話做了進一步的闡發(fā),“吾教法原有此兩種。四無之說為上根人立教,四有之說為中根以下人立教。上根者,即本體便是工夫,頓悟之學也。中根以下者,須用為善去惡工夫,以漸復其本體也”。資質高的人可以“頓悟”,資質低的人要“漸悟”。王陽明又借鑒了禪宗。

雖然東借西拆,王明陽的初心是可嘉的?!叭诵淖杂兄R以來,已為習俗所染,今不教他在良知上實用為善去惡功夫,只去懸想個本體,一切事為,俱不著用。此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說破。”(《王陽明全集·年譜三》)王陽明所說的,“習俗”是讀死書、死讀書,“良知”是善惡標準,“為善去惡”是要“止于至善”,“本體”是“理”、是規(guī)則。王陽明所追求的,還是落到事上有效果的方法。

這種方法在王陽明身上的效果確實很好。只是,南贛剿匪、平寧王之亂、征思田之判,王陽明用的“十家牌法”是“編戶齊民”的升級版,打起仗來是兵不厭詐的兵家“詭道”,平寧王更是手無兵符就調兵,“大禮議”時一言不發(fā),平叛思田時不剿反撫,又自作主張征討斷藤峽。樁樁件件,關鍵部分都是依從自己的主觀判斷。

14 陽明心學的黃昏

自貴陽開講心學,王陽明講學近二十年,門生弟子遍布朝野。

1529年,王陽明病逝。“守仁既卒,桂萼奏其擅離職守。帝大怒,下廷臣議。萼等言:'守仁事不師古,言不稱師。欲立異以為高,則非硃熹格物致知之論;知眾論之不予,則為硃熹晚年定論之書。號召門徒,互相倡和。才美者樂其任意,庸鄙者借其虛聲。傳習轉訛,背謬彌甚。但討捕軬賊,擒獲叛籓,功有足錄,宜免追奪伯爵以章大信,禁邪說以正人心。”帝乃下詔停世襲,恤典俱不行?!保ā睹魇贰ち袀靼耸罚?/p>

桂萼在“大禮議”中站明世宗朱厚熜,因而入閣,在大明的政治生態(tài)中,屬于投機分子。但政治上和王陽明不投契。正是他把王陽明多次哀求回鄉(xiāng)治病的文書留中不報,逼得王陽明自行離任歸鄉(xiāng)。桂萼攻擊王陽明的點選的很準,和朱熹唱反調就是和大明既定政策唱反調,“號召門徒,互相倡和”涉嫌拉幫結派。最后明世宗手下留情,沒奪王陽明的封爵,只是不準子孫世襲。但對陽明心學沒有手軟,欽定其為偽學,嚴令禁止。

王陽明沒有關于心學的著述。

王陽明的弟子重復了兩千年前的孔門故事。他們整理出近一百一十萬字的《王陽明全集》,其中的《傳習錄》采用的也是《論語》的體例。王門弟子也和孔門弟子一樣,沒人挑大梁。

再經(jīng)禁絕,陽明心學成了雪泥鴻爪。

15 結語

曾國藩評價,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每一個時代都需要開新風氣之先的人。

每一段夜路都需要有人執(zhí)燈。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