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們分別來自湖北日報報業(yè)集團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重慶日報報業(yè)集團上游新聞深度報道上游深速度。他們共同的基調是,這家人,從父母到姐姐,真的都對孩子特別好,簡直讓人感動。呵護,疼愛有加,都出現(xiàn)在文章里。  如果說這種觀點,毫不顧念親生父母的感受,毫不顧及法律的尊嚴,已經(jīng)很可恥了——當然,這是我的觀點而已,你們,大可不這樣看,可以沉浸在這些文章制造出來的廉價感動里——那么,更可笑的是,兩篇文章,竟然如此相似,以致于我認為,記者們是不是湊一塊,邊喝咖啡邊聊邊寫邊互相借鑒啊。探訪《失孤》原型郭新振家庭:養(yǎng)父母有兩個女兒想要兒子,村里人知道孩子是抱來的郭新振被拐這24年:農(nóng)村養(yǎng)父母和兩姐姐呵護其長大成教師,還出資在城里買房買車這是一棟幾層樓的民房,院墻外爬滿了南瓜、絲瓜等綠植,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民房大門兩側,貼有一副“家興人興萬事興,福旺財旺運氣旺”,橫批為“富貴平安”的對聯(lián)……還裝有一個訂鮮牛奶的投遞箱。圍墻上爬滿綠油油的南瓜藤和絲瓜藤,大門上貼著對聯(lián):家興人興萬事興,福旺財旺運氣旺……門旁水泥柱上裝有一個奶箱。郭新振養(yǎng)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大家都看在眼里,農(nóng)村人訂奶的不多,“就是當親生的養(yǎng)。”鄰居說,農(nóng)村人訂奶的不多,但養(yǎng)父母給郭新振訂了……郭新振的大伯和鄰居說,養(yǎng)父母是把郭新振當成親生小兒養(yǎng)。村民黃軍告訴極目新聞記者,郭新振的養(yǎng)父是一名勤勞的工人,養(yǎng)母則是持家好手,有時干完了農(nóng)活,還會去村莊附近工廠打零工。夫妻倆含辛茹苦將三個孩子拉扯大。據(jù)了解,這棟樓房的男主人是一名勤懇的工人,女主人是持家好手,農(nóng)閑時還會去村莊附近工廠打零工。夫妻倆含辛茹苦,拉扯著兩個女兒長大。郭新振兩個姐姐長大后,經(jīng)濟條件相對不錯,從慈母手中接下了照顧郭新振的接力棒,他們資助郭新振置辦了一套新房,汽車則是一輛二手車。郭新振念大學時,養(yǎng)父母已老了。兩位姐姐接過接力棒,資助著弟弟。不久前,養(yǎng)父母和姐姐共同出資,在林州市區(qū)給郭新振買了一套商品房和一輛二手轎車。一名和郭新振養(yǎng)父母家相熟的人士告訴極目新聞記者,他們一家人想要靜一靜,計劃一下未來,不想生活被外界打擾。在此之前,郭剛堂也曾說過,不想兒子的生活受到打擾。一名與郭新振的大姐熟悉的男子告訴上游新聞記者,這家五口人想靜靜,計劃下未來,不想生活被打擾。此前,郭剛堂受訪時也說,不想兒子生活受到打擾。一邊是血肉至親,一邊是多年的養(yǎng)育之恩,對于郭新振來說,兩邊都是毫無保留的愛與關懷。郭新振大伯告訴極目新聞記者,他希望兩家人能當作是親屬常來常往,如果郭剛堂夫妻到林州,他們會報以最大的熱情接待他們。矛盾的,還有郭新振,這邊是養(yǎng)育之恩,那邊是血肉親情,兩邊都是滿滿的愛。郭新振在林州的大伯希望,兩家人當成親戚常來往,郭新振工作時住林州,放假了常去聊城。 有時是同一家媒體,不長時間內,搞出不同的說法,還覺得自己橫豎有理。大概,現(xiàn)場的情況確實是,一人在說,好多記者同時做筆記,并且基本引用被采訪者的原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