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國,有房才有家的觀念根深蒂固,以至于人們對買房的執(zhí)念不斷加深,沒房的要買房,有房的也要買房,就連結婚也要先有房。房子是大多數(shù)家庭的剛需,但房價卻一直居高不下,有增無減。我國的房價已經(jīng)高到了什么程度呢?2000年左右,我國房價還只是“萌芽”階段,即便北京城也不過3000左右一平方,是普通人還能買得起的程度。 而二十年后,即使是四五線的城市,拿著三四千的工資,房價也飆到萬元級,更不用說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房子均價已經(jīng)高到6萬元每平,這已經(jīng)不是普通人能買得起的房子,就連貸款都得緊咬牙關才能還得起,也不知這種局面何時能有所改觀? 人們面臨如此高的房價卻仍沒有望而卻步,因為房子是剛需,買房無可回避。是什么讓拿著幾千元工資的大家有勇氣去購買動輒百萬的房呢?當然是按揭,即向銀行貸款,當然全款購房也是可以的,但多數(shù)人一時之間很難拿出上百萬的現(xiàn)金,因此按揭購房仍是主流。 有貸有還,貸了款理應是要還的,而且每月的還款金額也不是一筆小數(shù)目,因此很多貸款人每月的工資都會有一大半用于還款,面臨的來自各方的壓力也是可以想見的,所以買房需謹慎,一旦選擇買房將會背上多年的貸款,定三思后行。 大家都知道,儲存在銀行里的錢,儲存時間越久,利息也就越高,而貸款則是貸款期限越長,需付給銀行的利息也就越多,按這個邏輯如果有經(jīng)濟實力理應選擇較短的貸款期限,但為什么流傳著貸款期限越長越有利呢,事實果真這樣嗎? 拿120萬房貸作為例子,假如還貸期限是三十年,那么在這三十年里需要支付給銀行的利息總額或許會超過貸款本金。那是否意味著房貸期限的選擇越短越有利呢?針對這個問題,銀行的員工給出了回答并表示有不少的人都做錯了選擇。 首先,買房的人群都分為哪些呢?一部分是剛需,比如婚房,買來就要住的。還有一部分是做房產(chǎn)投資的人,并沒有及時入住的需求,一般對于剛需的買家來說,一套房子可能就花光了自家的積蓄,還得背上沉重的貸款,那么貸款期限的選擇就是重中之重,對于普通家庭來講,能省則省。 還是以房貸120萬為例,房貸利率5.5%,還款方式為等額本息,還貸期限為三十年,那么在這三十年內(nèi),買家需要支付的利息總額為1252848.49元,每月需還貸款為6813.47元;如若貸款期限選擇二十五年,利息總額則為781115.45元,每月需還貸款則為8254.65元;倘若貸款期限減少到十年,那么利息總額是362778.4元,每月需還貸款就是13023.15元。 由此可見,期限越短,支付利息越少,那么能否簡單地理解為期限越短對買家越有利?當然不是,其實還是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由上述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三十年還款期限和十年還款期限的區(qū)別,二者在月供上相差了6209.68元,選擇十年期限還款的買家首先月收入要穩(wěn)定過一萬三,還要考慮生活的問題,因此哪種方式適合自己還是要結合自身情況來判斷,并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 還有一種情況也是必須要考慮到的,那就是“通貨膨脹”,什么是通貨膨脹,舉個簡單的例子,十年前的一百萬也許能買三套房,但放在今天,只能買一套,貨幣貶值了,這就是最直觀的通貨膨脹。所以也有部分人站在貨幣購買力的角度上,簡單認為還款期限要選擇較長的才對自己有利,總而言之都有道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根據(jù)中央銀行發(fā)布的消息顯示,截至去年年底,我國個人住房貸款余額為34.44萬億元,非常龐大的數(shù)據(jù),也透露出按揭買房這一龐大的群體。負債的壓力想必沒有人想承擔,但也是為生活所迫不得不買房,所以就要更加慎重地選擇購房方式,盡量讓自己過得輕松一點,感受生活得樂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