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國子監(jiān)街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這里有孔廟和國子監(jiān)兩組建筑群,兩組建筑始建于元代,它是依據(jù)“左廟右學”的古制建造的,分別作為皇帝祭祀孔子的場所和國家最高學府。 孔廟和國子監(jiān)兩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軸線而建,左右對稱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方式,組成了一套完整、宏偉、壯麗的古代建筑群,它們是北京城著名的人文景觀,也是全國古代建筑群的杰出代表。 國子監(jiān)是元、明、清三代的國家最高學府,也是當時朝廷掌管國學政令的最高官署。走進成賢街不遠,就看到街邊立著的下馬碑,碑上寫著“文官下轎,武將下馬”的文字,反映了古人對圣賢的尊重。 北京孔廟坐北朝南,為三進院落,建筑左右對稱。據(jù)史料記載,元世祖忽必烈定元大都后,為了籠絡漢族民心,下令襲歷代舊典,詔令建造宣圣廟祭祀孔子。后經歷代擴建修葺,北京孔廟成為僅次于曲阜孔廟的全國第二大孔廟。 走進孔廟的先師門,就來到了孔廟的第一進院落。院子東西兩側靜靜矗立著眾多的碑刻,這些石碑其實就是一部石刻的功名簿,它們是孔廟內收藏的自元代以來歷代科舉進士的提名碑。 據(jù)說,在元、明、清三代的科考中,凡考中進士的人都要在此立一石碑,寓意一舉成名天下聞。這里的進士題名碑有198塊,其中元代3塊,明代77塊,清代118塊,這些石碑是古代學子埋頭苦讀的明證,凝結著他們的希望和夢想。 緩步行走在古樹參天的孔廟內,碑林在古柏的映襯下,散發(fā)出濃濃的、悠遠的氣息。這些題名碑記錄了那些寒窗士子金榜題名的榮耀,它既是士子金榜題名的永恒紀念,更是煌煌華夏文明的傳承記錄。 細觀這些石碑,霎那間歷史仿佛在這里回溯了,腦海中不禁浮現(xiàn)出那些有關科舉的名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大成門是孔廟的第二進門,門前鋪有雕龍御道,兩側設有漢白玉護欄,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枋檁上涂飾旋子彩畫,在前廊兩側放置鐘鼓各一件。一眼望過去,頓覺大成門高大俊美。 “大成”一詞出典于孟子說:“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圣之事也?!备鞯睾芏嗟目讖R中都會題寫“金聲玉振”四個字也是出自于此。 大成門的前廊兩側擺放著十枚石鼓,每枚石鼓面上刻有一首上古游獵詩,旁邊的石碑上鐫刻清代張照書寫的韓愈《石鼓歌》,這些石鼓是乾隆年間仿制的西周石鼓。據(jù)說,真正的石鼓出土于唐朝初年,歷經宋、元、明、清等朝代,堪稱國之重寶。
走進大成門,我駐足于一座座高大的御碑亭前,歷史的云煙仿佛就在眼前凝聚、消散??讖R內的14座重檐歇山頂黃琉璃瓦頂?shù)挠?,整齊的排列于大成殿前,御碑亭凸顯了皇家的氣派,也反映出這座孔廟最高的建筑規(guī)制。
這些御碑亭平面呈方形,形制大同小異,它們絕不僅僅是君王們尊儒重教的宣示,更是封建王朝統(tǒng)治者開疆拓土、建功戡亂的不朽豐碑。也是雄風烈烈的尚武精神與化成天下的崇文風骨相結合,建立一個強大民族的根本所在。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筑,它坐落在高大的磚石臺基上,中間的御路上高浮雕海水龍紋圖樣,五龍戲珠,栩栩如生。重檐歇山頂?shù)拇蟪傻钍欠伦辖翘偷罱ㄔ斓?,整座大殿看上去是那樣的高大雄偉、莊嚴肅穆。
蒼茫的天宇下這座上覆黃色琉璃瓦的宏大建筑,完全符合了九五至尊的帝王之制,我從中清楚地感受到儒學在中國古代社會曾經達到了何等登峰造極的境地,體現(xiàn)了古代帝王對孔子的推崇。 大成殿前檐高懸康熙帝御筆親題的“萬世師表”的巨匾?!叭f世師表”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昔仲尼大圣之才,懷帝王之器,可謂命世之大圣,億載之師表者也。”稱贊孔子是千秋萬代人們的表率。
大成殿是孔廟內最神圣的殿堂,其規(guī)制是最高建筑等級,堪與故宮太和殿媲美。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牌位,殿兩側有配享“四配十二哲”牌位,殿內祭器均為乾隆時的御制品,殿堂內高懸清康熙至宣統(tǒng)9位皇帝的御匾。
走出大成殿,再次展望院中那一株株古柏、一座座碑亭,讓我感受到這座孔廟的氣勢。除中國各地遍布孔廟外,日、韓、東南亞乃至歐美各國也都建有孔廟。而北京孔廟規(guī)格最高,這里是元、明、清三朝帝王舉行國家祭孔的場所。
于是,我不由記起了雍正帝的《祭孔詩》:“扶植綱常百代陳,天將夫子覺斯民。帝王師法成隆治,兆庶遵由臻至淳。道統(tǒng)常垂今與古,文明共仰圣而神。功能遡自生民后,地辟天開第一人?!?/span>
孔廟內的柏樹大都有數(shù)百年的樹齡,這些古樹中有不少較有名氣。元代國子監(jiān)祭酒許衡所植的“觸奸柏”,已近生長了七百年。相傳,明朝奸相嚴嵩代嘉靖皇帝祭孔時,行至樹下時被樹枝揭掉了頭冠,人們認為柏樹有知,能夠辨別忠奸。
在孔廟與國子監(jiān)相通的持敬門旁,有一棵名為“柏上?!钡墓艠?。據(jù)說,這棵柏樹種植于元代,后枯死,樹心蛀蝕成空洞狀。有飛鳥銜桑樹的種子于樹上,后來柏樹中長出一棵桑樹,經歷無數(shù)日月的生長,形成了栢桑同株的奇觀。
國子監(jiān)位于孔廟西側,集賢門是國子監(jiān)大門,同孔廟的先師門相比,國子監(jiān)的大門要簡樸許多,集賢門是一座青瓦黑柱的普通門廳。國子監(jiān)以辟雍為中心,中軸布局的建筑群,其建筑富麗,教學用房眾多,古木蒼翠,環(huán)境幽雅。
乾隆石經是江蘇金壇貢生蔣衡用了12年時間寫成的80余萬字的十三經,十三經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孟子》、《爾雅》。
乾隆五年河南道總督把蔣衡書寫的十三經獻給乾隆帝,乾隆把經書放入懋勤殿,直到乾隆五十六年乾隆命和珅、劉墉等大臣負責刊刻石經,共刻成石碑190座,歷時4年才完成,為我國僅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十三經刻石。
太學門是國子監(jiān)的第二進大門,也是進入國子監(jiān)的最后一道大門。古時候國子監(jiān)稱為太學、國學,當年的太學是國家辦的唯一的中央大學,只要跨入這座大學就等于走進了最高學府了。
步入太學門,眼前是一座精美的廡殿頂式琉璃牌坊,這是北京唯一一座不屬于寺廟的牌坊。琉璃牌彩畫華美的外表,讓人賞心悅目。牌坊的南北側正上方分別鐫刻著乾隆帝的御筆“圜橋教澤”、“學海節(jié)觀”四個大字。
辟雍是國子監(jiān)的主體建筑,也是中國古代最高等級的皇家禮制建筑。這座方型重檐攢尖鎦金寶頂式的宏麗建筑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美輪美奐的辟雍其四面開門,周廊環(huán)繞,廊外環(huán)以水池。
辟雍居于水池中央,四面以橋梁相通,這種奇特造型與彩繪輝煌的建筑,稱之為“辟雍泮水”。辟雍泮水也就是殿堂外環(huán)繞的圓形水溝,環(huán)水為雍意為圓滿無缺,圓形又如皇帝專用的玉制禮器璧,象征著王道教化圓滿不絕。
辟雍是清代帝王的講學之處,帝王來此講學叫“臨雍”。自康熙起,每皇帝即位都要來此講學一次,以示朝廷對高等教育的重視。走進辟雍,可以看到當年乾隆帝臨雍視學時所坐的寶座以及其他陳設。
辟雍內的北側正上方懸掛著乾隆皇帝御筆所書的匾額“雅涵于樂”,南側正上方懸掛著道光皇帝御筆親題的匾額“涵泳圣涯”,東側正上方懸掛著咸豐皇帝御筆書寫的匾額“萬流仰鏡”。
辟雍左右兩側的六堂,分別為:率性堂、誠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義堂、廣業(yè)堂,是貢生、監(jiān)生們的教室。在這里就讀的學生有貢生、監(jiān)生與官生。貢生是各省推薦而來的品學兼優(yōu)者,監(jiān)生與官生是用錢捐來的,品學良莠不齊。
彝倫堂是國子監(jiān)藏書的地方,元代名為崇文閣。明代永樂年間重新翻建,改名“彝倫堂”。早年曾是皇帝講學之處,興建辟雍之后,則改為監(jiān)內的藏書處。在乾隆帝未建辟雍大殿之前,皇帝們都是在彝倫堂講學。
彝倫堂是國子監(jiān)里最大的廳堂式建筑,彝倫堂前是寬廣的平臺,這里是國子監(jiān)召集監(jiān)生列班點名、集會和上大課的場所。靈臺東南角上,立有一座天測定時間的石刻日晷。
走出國子監(jiān)時,望著那紅墻綠瓦的圍墻駐足凝思。在古代,這里是許多讀書人夢想之地,他們來到這里希望事業(yè)有成,渴望金榜題名。如今的國子監(jiān)在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后,它和故宮逐漸成為古城北京那滄桑過往的名片。
今天,秀才們的讀書聲早已走遠,留下的只是歷經風雨滄桑的建筑。我站在這里,看著遠方,思緒未來,等待我的路又會是怎樣的呢?每條路上都有人,每個人又都有不同的路,但是都離不開努力和奮斗,從古到今,向來如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