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我在朋友圈發(fā)了一個早起打卡圖,那是我連續(xù)早起的第165天。 然后姐姐微信問我,起這么早干什么? 她也經(jīng)常早起,但是除了敷敷面膜,化化妝,剩下的時間就不知道干什么了。 我建議她,不如剩余的時間多讀讀書吧,早起的時間用來做有意義的事情,這樣才不虧。 她說,研究生畢業(yè)已經(jīng)好多年沒讀書了,家里兩個孩子時間也不太多,都不知道怎么讀書了,讓我給給建議。 正好我正在看李炯炎的《學會閱讀》,就把高效閱讀的6個步驟分享給她了,這種閱讀方式非常適合讀工具類的干貨書,也分享給大家: 一、設(shè)置目標 很多人的閱讀習慣是:拿起書就看,從頭看到尾,一字不落。 看的時候覺得自己很用功,看完覺得啥也沒記住,仿佛看了個寂寞。 這種情況怎么破呢? 破解之道就是:閱讀一本書之前,一定要先設(shè)置目標。 比如閱讀時間管理書籍《吃掉那只青蛙》《把時間當做朋友》等,可以設(shè)定閱讀目標為,掌握管理時間的5個實用小技巧;閱讀《游戲力》系列書籍,可以設(shè)定閱讀目標為,收集10個可以隨時與孩子玩起來的小游戲。 有了目標的驅(qū)動,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就會有意識地去搜尋答案,大大提高閱讀效率。 二、了解書籍背景 這是一本關(guān)于什么的書?作者想要傳達的主題是什么? 在正式閱讀之前,我們就需要對書籍有個大致的了解。 如李炯炎所說:了解書籍所要表達的基本信息,最好的方法就是看書評和推薦序。 這會讓我們快速了解書籍的知識框架和背景,在閱讀的時候,會幫助我們對信息進行分類整合,而不是一團漿糊。 看到這的時候,我太后悔以前直接跳過序言部分了,濃縮的精華被我錯過了…… 三、精讀自序或者目錄 為什么要精讀自序? 因為沒有人比作者本人更懂這本書了,尤其是全書的重點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設(shè)置,也極有可能出現(xiàn)在自序中。 為什么要看目錄呢? 這和看序言和書評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為了能夠更好地了解書籍結(jié)構(gòu),幫我們的大腦做歸類。 有時候,看完序言和目錄,就可以分辨出要不要繼續(xù)讀下去,是精讀還是速讀。 四、略過故事、案例和證明過程 還記得以前老師教給我們寫作文的套路嗎? 沒錯,就是總分總。 總分總可以說是寫作中常見的模式,這種寫作模式的好處就是,只看開頭和結(jié)尾就可以大致了解作者的觀點。 如果你沒有足夠的時間細讀,略過故事、案例和證明過程,可以讓你在最短時間內(nèi)獲取書中精華。 這就像你買了一臺電腦,只需要知道電腦怎么用就可以,不用研究電腦是怎么生產(chǎn)出來的。 跳過這些內(nèi)容,是不是就節(jié)約了很多時間呢? 五、標注概念、結(jié)論 或許你已經(jīng)注意到了,很多的書籍都會使用加粗的方式把重點內(nèi)容標記出來。 這種方式,就是為了提醒讀者:這里就是重點呀! 這就像以前大學考試前,老師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把一本書的重點劃一下,只要背會就能考高分。 作者都把重點給你標記出來了,我們作為閱讀者,要能get到呀。 六、系統(tǒng)回顧 李炯炎在《學會閱讀》一書中給出了回顧的兩個小技巧: 回顧第一遍時,按照上邊5個步驟標記出書中你認為重要的觀點;回顧第二遍時,逐個閱讀自己標記的部分,然后把這些標記的內(nèi)容整理起來,并寫出自己的困惑和想法。 這樣能夠?qū)φ緯膬?nèi)容有更深入的理解,把讀書的每一本書,都內(nèi)化為自己的知識。 以上6個步驟就是高效閱讀一本書的方法,使用這種方法,一般的工具類書籍,都能在2個小時內(nèi)輕松獲取到要點,看完之后有沒有拿本書去閱讀的沖動呢? 查理·芒格曾說: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是每天讀書的——沒有,一個都沒有。 所以,時間再忙,也要抽出時間來讀書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