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5月CPI同比大漲5%,超預期的4.7%,增速創(chuàng)2008年8月以來最高;核心CPI達3.8%,超市場預期3.5%,增速創(chuàng)1992年以來新高。 但是,市場似乎對通脹高企暫時免疫,感覺美聯儲并沒有那么擔心通脹。實際上,市場對美聯儲的恐懼遠遠超過通脹本身。這次,幾乎所有人都在關注美聯儲動作(本周議息會議)。美聯儲堆積的股市泡沫正在盯著它,美聯儲推高的通脹正在盯著它,全球投資者與他國貨幣當局決策者正在盯著它。 美聯儲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權勢滔天,毫不夸張的說,如今的全球經濟是美聯儲計劃經濟。與其說和市場做交易,不如說和美聯儲做交易。摩根大通準備了5000億美元,計劃在美聯儲加息前買入升值資產。華爾街傳奇交易員保羅·都鐸·瓊斯則表示,如果美聯儲在本周議息會議上對通脹置之不理,他將購入比特幣、黃金和大宗,但剩余80%的資金,他坦言不知如何配置。 全球市場在不安地等待著“緊縮恐慌”的到來。但市場很難猜透:美聯儲到底在等什么?美聯儲何時終結寬松政策?美聯儲想干什么? 從資產負債表的角度來看,美聯儲已經處在歷史的峰值上,以及鑄幣權的十字路口上。如今,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擴張到歷史最高位的7.5萬億美元。美聯儲正面臨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主權債務和資產泡沫風險,正面臨后疫情時代的通貨膨脹以及全球經濟不均衡復蘇的挑戰(zhàn)。 當下,美聯儲決策者們正在刀鋒上做一場驚險的試驗,他們試圖改變貨幣政策的底層思想與規(guī)則,以徹底埋葬沃爾克和弗里德曼的政治遺產和學術遺產。如果試驗失敗,幾乎沒有人能幸免。如果試驗成功,大多數也都無法逃脫。 本文從鑄幣權的角度分析美聯儲“豹變”。 本文邏輯 一、美聯儲斗爭 二、美聯儲豹變 三、美聯儲悖論 01 美聯儲斗爭 這場斗爭由來已久。 美聯儲成立于1913年,最開始受制于金本位制度,美聯儲無法隨意擴張貨幣,其鑄幣權威力尚未彰顯。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甚至認為,美聯儲不作為、亂作為——緊縮政策導致了大蕭條的延續(xù)【1】。 1932年《銀行法》賦予了美聯儲用政府債券做擔保發(fā)行聯邦儲備券的權力。這意味著美聯儲可以通過購買政府債券的方式幫助聯邦政府融資。但是,這時屈居于聯邦政府之下的美聯儲謀求獨立,一直沒有大規(guī)模采購國債。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zhàn)。戰(zhàn)爭導致美國國債大跌,為了維護國債價格,幫助美國政府為戰(zhàn)爭融資,美聯儲與美國政府達成了合作協(xié)議。美聯儲負責控制利率以穩(wěn)定國債價格:3個月期國庫券利率被固定在3.8%;1年期短期國債利率區(qū)間為7.8-9.10%;7-9年期中期利率上限為2%,10年及以上長期國債利率上限為2.5%。這個利率在戰(zhàn)時來說是偏低的,有助于美國政府為戰(zhàn)爭融資。 戰(zhàn)時的美聯儲,以控制利率為目標,成為了美國政府的融資工具,但赤字貨幣化導致了戰(zhàn)后通脹。二戰(zhàn)后通脹高企,杜魯門總統(tǒng)下令凍結物價,但是到1947年3月,通脹率飆升到20%。這時,美聯儲擔心金融風險,試圖擺脫聯邦政府的控制,退出戰(zhàn)時利率政策,提高利率以壓低通脹率。但是,美聯儲調息需要聯邦財政部批準。 1950年6月,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決定提高一年期利率,但被杜魯門總統(tǒng)否決了。為什么?當月底,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杜魯門需要美聯儲繼續(xù)維持低利率為其提供戰(zhàn)爭融資。 無奈胳膊扭不過大腿,美聯儲繼續(xù)為聯邦政府“打工”。但是,到了1951年2月,通脹率迅速飆升到9.4%。杜魯門總統(tǒng)再次凍結物價和工資。他召集美聯儲理事開會,會上指出:“美國現在面臨建國以來最大的危機,那比二戰(zhàn)以及其他戰(zhàn)爭時候都要嚴峻……如果國民對國債失去了信賴的話,那事態(tài)就會非常危險?!钡牵缆搩χ飨渼P布不答應,他以辭職相威脅:“可以按照總統(tǒng)的要求將利率固定,但自己會辭職?!?】”麥凱布重申了美聯儲的職責,那就是管理貨幣數量、利率和流動性,促進經濟安定。 1951年3月,美聯儲與財政部就達成了協(xié)議,美聯儲不再承擔維持政府債券價格的職責,從此走上獨立道路。當年,財政部多次向美聯儲請求降低利率,均遭拒絕。這是美聯儲的勝利。但是,隨后20多年,美聯儲并沒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操作手冊,沿用了凱恩斯主義思想,維持利率與匯率價格(布雷頓森林體系)。 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fā),美國陷入長期滯脹危機,美聯儲也陷入了泥潭。不管怎么操作,美聯儲的政策似乎都無效。這時,美國經濟學界炸開了花,其中弗里德曼提出的貨幣主義脫穎而出。 弗里德曼認為,通脹的根源是美聯儲超發(fā)貨幣。弗里德曼說:“通貨膨脹在任何地方都是貨幣現象?!边@句話否定了通脹是成本現象、價格現象的觀點,直接將責任劃歸給美聯儲。獨立后的美聯儲缺乏明確的政策目標與操作手冊,與聯邦政府的關系若即若離。弗里德曼批評60年代的約翰遜政府為了實施大社會法案而大肆借債,美聯儲再次充當了政府的融資工具。美聯儲的寬松政策被認為是通脹在60年代末開始走高的直接原因。 找到原因后,弗里德曼的方法也是很簡單,堅決放棄利率目標,減少貨幣發(fā)行量(數量目標),旨在維持幣值穩(wěn)定。1979年沃爾克擔任美聯儲主席,他采納了弗里德曼的觀點??ㄌ乜偨y(tǒng)面試他時,沃爾克對總統(tǒng)說:“我非常重視美聯儲的獨立性,并且要采取緊縮政策”。事實上,沃爾克做到了,他不顧所有人的反對,大幅度提高利率,通脹在1982年被壓下去了。此后,沃爾克為美聯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操作手冊。 這個操作手冊大致是這樣的,一半的理論基礎是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美聯儲的首要任務是控制通脹,方法包括提高利率和公開市場操作??傊?,貨幣主義視通脹為頭號敵人,主張嚴控貨幣發(fā)行量。沃爾克振聾發(fā)聵的警句是:“一點點通脹也是危險的?!?/p> 1982年開始,美國進入了通脹大緩和時代。新西蘭央行率先采用單一目標制,即以控制通脹率為央行的唯一目標;澳大利亞、加拿大、歐洲等央行跟隨。維持幣價穩(wěn)定,促進貨幣自由,這其實逐漸向貨幣本質回歸,逐漸向經濟規(guī)律回歸。這是弗里德曼的勝利和新自由主義的勝利。從此,弗里德曼的貨幣超發(fā)即通脹的理論,深入人心、深入民間。 但是,1987年格林斯潘替代沃爾克擔任美聯儲主席,形勢開始發(fā)生微妙的變化。轉折點發(fā)生在當年的“黑色星期一”,剛剛上任幾周的格林斯潘遭遇股市暴跌。這是格林斯潘職業(yè)生涯的關鍵一仗,但也改變了他的貨幣理念。格林斯潘意識到,通脹不是首要威脅,他更加擔憂金融的穩(wěn)定性。 之后,格林斯潘執(zhí)掌美聯儲長達18年,被稱為“經濟沙皇”。格林斯潘不再是當初的自由主義者,當然也不是徹底的凱恩斯主義者。格林斯潘更像一個權力主義者,他沒有讓美聯儲成為聯邦政府的附庸,但將美聯儲塑造成了權力中心。美聯儲成為市場上的交易員——一位權勢滔天的交易員。他熱衷于在通貨膨脹、財政赤字和金融穩(wěn)定之間“走鋼絲”,盡情地發(fā)揮其駕馭術,彰顯其號令天下的鑄幣權。1994年11月,格林斯潘突然上調利率后,弗里德曼如此批評:“格林斯潘難以壓制自己要精準調節(jié)經濟的欲望”。 1993年斯坦福大學教授約翰·泰勒提出泰勒規(guī)則,這個規(guī)則試圖讓通脹、產出水平和聯邦基金利率之間保持平衡。說實話,論玩弄權術、論與市場做交易,格林斯潘達化境,泰勒規(guī)則玩得溜,但最后還是玩崩了。 02 美聯儲豹變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fā)后,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修訂泰勒規(guī)則,將潛在通脹目標由2%提升至2.5%,更加傾向于就業(yè)目標。但是,美國經濟進入了一次深度衰退,失業(yè)率長期居高不下。這時就有了伊文思規(guī)則。芝加哥聯儲主席伊文思在2011年9月提出,既在通脹預期低于3%的情況下,如果失業(yè)率仍高于7%,就保持近零利率不變。什么意思? 這說明美聯儲逐漸將就業(yè)目標置于更重要的位置,盡管通脹目標依然重要,但一定的通脹率是可容許的。耶倫執(zhí)掌美聯儲主席后實行了溫和加息,旨在維持較低聯邦基金利率以實現充分就業(yè)。 2020年8月,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發(fā)表的《長期目標和貨幣政策策略聲明》,徹底將充分就業(yè)置于物價穩(wěn)定之前。該聲明放寬了對通脹的容忍度,將通脹目標變?yōu)椤捌骄浤繕酥啤?。什么意思?之前通脹目標維持在2%以內,是短期的,而只要長期維持在這個水平即可,這就默許了短期高通脹的存在。同時,就業(yè)目標的缺口評估從“就業(yè)人數對最高水平的偏離”變?yōu)椤熬蜆I(yè)人數對最高水平的不足”。什么意思?美聯儲最大限度地追求充分就業(yè),盡量避免各種結構性的失業(yè)與不平等。 從2008年之后的每一次調整,似乎都在為應對危機做準備。但是,這個調整趨勢正在改變貨幣政策的底層規(guī)則。 2021年,美國通脹率以超市場預期的增速飆升,5月CPI遠遠超過之前美聯儲2%的目標,創(chuàng)下2008年以來的新高。但是,美聯儲似乎并不急于提前緊縮。美聯儲在等什么? 在等就業(yè)率提升。從經濟的角度來看,美聯儲遭遇經濟不均衡復蘇的掣肘,核心問題是通脹率快速上升,但失業(yè)率下降緩慢。通脹率快速上升為何沒能帶動就業(yè)率提升(菲利普斯曲線失靈)? 我在《全球不均衡復蘇的經濟后果》一文中指出,全球疫苗接種和拜登救市方案造成需求動力強、供給動力弱,進而導致通脹迅速高企、就業(yè)提振緩慢。在需求端,家財政庭補貼直接促進消費增長,今年一季度,美國消費增長了7.9%,庫存反而下降了3.1%。同時,美聯儲給市場注入流動性促使房地產投資過熱。反觀供給端,由于全球疫苗接種不均衡,新興國家與美國的全球供應鏈沒有完全恢復,大宗商品供應不足,價格上漲傳遞到下游,引發(fā)物價上漲。疫苗接種不均衡導致服務消費恢復緩慢,禁令尚未完全解除,直接影響了就業(yè)率提升。今年一季度,在消費部門中,耐用品消費增長9%,非耐用品消費增長3.4%,但服務消費只有1.1%。商品消費和地產投資已經恢復到了疫情爆發(fā)前的水平,但是服務消費依然還有5.7%左右的缺口。 數據顯示,2021年1月到4月,美國勞動力市場的“貝弗利奇曲線”(刻畫失業(yè)率與職位空缺率關系的曲線)明顯外移,這說明企業(yè)缺工人和工人失業(yè)同時存在【3】。這里的原因可能有兩種:一是家庭財政補貼引發(fā)暫時的主動性失業(yè);二是疫情引發(fā)結構性的“技術性失業(yè)”。一些企業(yè)在疫情期間進行了網絡化升級,部分線下崗位消失了。當然,又有一部分新的崗位誕生,今年前4個月,美國新成立的企業(yè)達185萬個,創(chuàng)下了過去十年同期新高。但是,原來的部分勞動力需要重新謀求新的崗位,而勞動力的重新配置需要時間。 從政治角度來看,拜登及民主黨,作為左派政黨,通脹率帶來的政治壓力遠遠弱于就業(yè)率。 拜登政府通過1.9萬億美元財政刺激法案時,所有人都已經預料到通脹高企的結果。該法案規(guī)定,在2021年9月之前,收入低于75000美元的居民將收到1400美元的支票,失業(yè)人士每周可以得到300美元的補貼。這是民主黨與拜登第一票倉的貨幣盛宴,拜登獲得了選民支持,第一票倉拿到了真金白銀,自然對通脹的怨言要小一些。 再看就業(yè),就業(yè)一直是美國政黨追逐的首要目標,因為就業(yè)幾乎等同于選票。作為左派政黨,拜登政府更依賴于就業(yè)來提升支持率。拜登政府推動《提高工資法案2021》出臺,試圖提高最低工資來提振就業(yè)。但是,工資上漲與物價上漲存在螺旋關系。這是以犧牲通脹的方式保就業(yè),但效果未必理想。 問題是,美聯儲為何也將就業(yè)視為首要目標?根據美國《聯邦儲備法》,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目標有三個:充分就業(yè)、物價穩(wěn)定與適度的長期利率。如今將就業(yè)率目標置于通脹率目標之前,這很可能是美聯儲貨幣政策史上的一個轉折點。要知道,從80年代開始,美聯儲一直將通脹率視為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如今的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正在改變這一貨幣操守。美聯儲為什么這么做? 表面上看是基于經濟的考慮,美聯儲試圖用一次大通脹來應對疫情危機和提振就業(yè),促使經濟相對均衡復蘇。因為就業(yè)不振的經濟復蘇是假復蘇。但是,政治或許是更為底層的原因——徹底統(tǒng)治鑄幣權。 最近幾十年,民間的貨幣思想與貨幣當局的思想產生了嚴重的背離。在全球范圍內,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在民間廣受認可。如今,任何一個沒有經過專業(yè)經濟學訓練的人都明白,只要貨幣超發(fā)定然會爆發(fā)通脹,不是物價上漲,就是股價、房價上漲,外加債務膨脹。但是,在全球貨幣當局內,貨幣主義幾乎蕩然無存。美聯儲以及全球主要央行在2008年后大肆發(fā)行貨幣,對通脹的警示我行我素。這是為什么? 03 美聯儲悖論 其實,格林斯潘下臺后,全球主要央行的鑄幣權均被凱恩斯主義的門徒所把持。我們知道,薩繆爾森是凱恩斯主義的集大成者,他創(chuàng)建了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生部,開創(chuàng)了麻省理工學派。70年代滯脹危機爆發(fā)后,弗里德曼開始壓制著薩繆爾森,貨幣主義在80年代成為主流貨幣思想。但是,薩繆爾森桃李滿天下,麻省理工學派負責向全球央行輸送行長。如今,全球90%的央行行長均為新凱恩斯主義者。前美聯儲副主席費希爾,被稱為“央行之父”【4】。他曾是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主任,后來分別擔任了以色列行長、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及美聯儲副主席。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前歐洲央行行長和前意大利央行行長馬里奧·德拉吉,均出自麻省理工經濟系。 新凱恩斯主義者掌握全球主要央行的鑄幣權,借助2008年金融危機徹底清除了沃爾克在美聯儲的政治遺產。如今,他們分散而流行的理論,如明斯基的金融不穩(wěn)定理論、科納普國家貨幣理論、英尼斯的內生貨幣理論、勒納的功能財政理論、蘭德爾的現代貨幣理論,正在試圖徹底埋葬弗里德曼的學術遺產。 他們重新解釋了貨幣,重新解釋了70年代大通脹。新凱恩斯主義者認為,70年代大通脹并不是由弗里德曼所言的貨幣超發(fā)導致的,而是貨幣信用資產崩盤引發(fā)的。簡單來說就是,特里芬難題導致布雷頓森林體系在1971年崩潰,美元失去了黃金錨,信用資產大縮水,貨幣價格坍塌。所以,整個70年代,不論美聯儲怎樣操作都無法避免美元貶值。這個過程是美元重新尋錨的過程,也是重建信用體系的過程——信用貨幣。其實,這兩種原因都有,但美元信用坍塌的解釋更加充分。到80年代,沃爾克控制通脹,縮減貨幣量很重要,但更關鍵是重建了美元的信用體系。 但是,糟糕的是,他們從這個原因出發(fā)推導出一系列新的貨幣理論,其中最極端的是現代貨幣理論。他們沒有那么擔心通貨膨脹和貨幣超發(fā),不要求嚴格遵守貨幣發(fā)行紀律;認為只要貨幣信用資產不崩盤,大通脹不會爆發(fā)。美聯儲充當“最后貸款人”,負責給政府財政融資,財政融資的目的是促進充分就業(yè)。如此,央行和政府合二為一,貨幣與債券合二為一,共同促進充分就業(yè)。 再看2008年之后的美聯儲,他們沒有那么擔心通脹,放松了對通脹的警惕。他們更關心美元的信用資產——美債,在他們看來,決定大通脹的不是貨幣超發(fā),而是美債信用崩盤。如此給央行留下巨大的操作空間:只要美債信用穩(wěn)定,美聯儲持續(xù)印錢,即便通脹短期高企,他們也不擔心。 到這里,我們回顧一下:從70年代開始,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占據貨幣思想主流,思想淵源是貨幣超發(fā)引發(fā)通脹,因此沃爾克嚴控貨幣數量,美聯儲以控制通脹為首要目標。如今,新凱恩斯主義重新主導全球主要央行,思想淵源是貨幣信用資產崩盤引發(fā)大通脹,只要美債信用穩(wěn)定,可繼續(xù)印錢和發(fā)債,可容忍短期通脹,支持充分就業(yè),服務于選票政治。 美聯儲正在做一場驚險的試驗,試圖從央行權力與學術思想兩個方面徹底埋葬沃爾克與弗里德曼的遺產。而這場試驗就是當下——全球后疫情時代高債務、高泡沫、高通脹中的貨幣抉擇。這就是美聯儲的“豹變”——鑄幣權政治化。 這注定是一場驚險的豪賭。但是,問題出在哪里? 現行的貨幣制度存在一種悖論,索性稱之為“美聯儲悖論”。 這個悖論的根本是人為壟斷的法幣體系。在法幣體系下,貨幣當局是公共部門,又是市場主體。公共部門參與自由市場,成為貨幣供應最為重要的主體?,F在的央行,既是公共部門,又是市場主體,二者經?!按蚣堋薄?/p> “打架”最經典的表現是格里斯潘式語言,也叫美聯儲式語言。格里斯潘長時間擔任美聯儲主席說話形成了一種風格:模棱兩可、撲朔迷離。格林斯潘有句名言:“如果你們認為確切地理解了我講話的意思,那么,你們肯定是誤解了我的意思?!?/p> 問題來了。美聯儲,作為一個公共部門,必須對外信息公開,貨幣擴張還是緊縮,提高利率還是降低利率,必須對公眾和市場說清楚,不能隱瞞和撒謊。如果美國的公共部門對公眾隱瞞或撒謊,這是非常嚴重的政治事件。但是,美聯儲又是市場主體,市場主體的特點是不能完全公開信息,因為信息權是相互博弈與自由競爭的重要籌碼。美聯儲不能打明牌,不能讓市場完全猜透政策意圖。這就是說,美聯儲必須像企業(yè)一樣,在自由市場上與企業(yè)、個人做博弈、做斗爭、做躲貓貓的游戲。 作為市場主體,美聯儲的目標應該在市場上逐利;但是,作為公共部門,美聯儲不能以利潤為目標,不得不追求公共目標。公共目標是什么?保就業(yè),保民生,保政府債務,保樓市和股市(公民資產)……這顯然背離了貨幣的本質——市場交易信用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公共用品。 即便美聯儲作為公共部門,我們也需要思考公共部門的權力與責任邊界。1997年,經濟學家哈特、施萊佛和維什尼共同在《經濟學季刊》上發(fā)表了一篇開創(chuàng)性的論文,討論“政府的適當范圍”【5】。借此我們思考:貨幣當局的權力與責任邊界在哪里?其宗旨是什么?在貨幣當局的“適當范圍”內,在這種法幣制度悖論下,弗里德曼和格林斯潘已經做到了極致——前者足夠克制,后者靈活用權。 弗里德曼有沒有問題? 弗里德曼當然有問題。他的貨幣數量目標在投資銀行時代不太容易執(zhí)行。弗里德曼最大的問題是堅持法幣壟斷制度,人為發(fā)行和調節(jié)貨幣。這就無法擺脫美聯儲悖論。 客觀上說,在法幣壟斷制度上,弗里德曼在理論上做到了極致——干預最少、操作最簡單、嚴控貨幣發(fā)行量。他回歸并且接近貨幣本質,主張浮動匯率和利率自由化,能自由化的都讓它自由化了。唯一沒有自由化的是央行發(fā)行基礎貨幣,弗里德曼的辦法是機械式發(fā)行,按照GDP增速的固定比例發(fā)行,最大限度的降低人為干預形成超發(fā),促使貨幣價值穩(wěn)定。這是一種侮辱人類智商的方法,但又是法幣壟斷制度下約束鑄幣權簡單粗暴的辦法。 格林斯潘有沒有問題? 格林斯潘當然有問題,他在2001年互聯網危機后“演砸”了,用一場樓市泡沫危機替代納斯達克泡沫危機(克魯格曼語)。格林斯潘最大的問題在于將美聯儲至于市場交易的中心位置,過度強化美聯儲的控制權,將美聯儲塑造成了一把重劍。以至于,后來人手握重劍,胡亂殺伐。 客觀上說,格林斯潘對市場的駕馭與人心的掌控,已爐火純青。在權力主義體系下,格林斯潘做到了極致,利用美聯儲的金權維持了18年的平衡術——債務、通脹、就業(yè)與金融穩(wěn)定。格林斯潘執(zhí)掌的美聯儲,是個權勢滔天的交易員,但它沒有徹底政治化。 從沃爾克時代到格林斯潘時代,不論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還是格林斯潘的權力主義,美聯儲并未完全“失控”。數據顯示,從1980年到金融危機前夕,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擴張相對穩(wěn)定,增速比經濟增速略高一些,絕對規(guī)模從1600億美元增加到9000億美元。這個增速基本上符合弗里德曼機械式供應貨幣增速以及溫和式通脹理論,當然其更多是格林斯潘縱橫捭闔的結果。 美聯儲真正“失控”始于2008年金融危機。美聯儲主席伯南克開啟量化寬松后,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迅速擴張到4.5萬億美元。此后十年,該表很好地詮釋了中文成語:覆水難收。2020年大疫之年,美聯儲的總資產擴張到7.5萬億美元,創(chuàng)下了歷史性高位。 如今,美聯儲成為市場交易的中心,它的周圍是美聯儲一手買起來的股票泡沫、房地產泡沫、債務泡沫、大宗泡沫和物價泡沫。每個交易者其實是在與美聯儲做交易。 沃爾克剛擔任美聯儲主席時說過一句話:“有時候,你不得不與魔鬼做交易?!彼睦^任者格林斯潘熱衷于與魔鬼做交易,且長達18年之久。而如今的美聯儲,才是真正的魔鬼。這是美聯儲豹變的結果。 所以,在沃爾克和格里斯潘之后,美聯儲的政治精英手握重劍迅速滑向了公地悲劇和政治堡壘。美聯儲目標從弗里德曼時代的維護幣值穩(wěn)定(通脹率)轉向就業(yè)率、金融穩(wěn)定以及政治化。美聯儲很自然就從“最后貸款人”演變?yōu)椤白詈蟮馁I家”,最終“豹變”成為政治堡壘。 當下,美聯儲的政治精英們正在給這個政治堡壘加上一個完美的頂蓋——幣權統(tǒng)治思想。在后疫情時代,如果美聯儲在高債務、高泡沫、高通脹下成功達成了充分就業(yè),同時又遏制了通脹,那么,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及沃爾克主義則將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美聯儲將迎來一場“完美”的勝利——從學術思想、貨幣權力到政治勢力形成全面統(tǒng)治。 但是,這股政治力量正在觸發(fā)第二次“尼克松沖擊”,美元將來可能需要二次尋錨。不過,美元依然會是超級貨幣,只要美國還是唯一的超級大國。但這絕對不是美聯儲政治精英們及其貨幣理論的勝利,他們能夠如此揮霍與任性,是因為美國的家底足夠雄厚。 貨幣的未來之路不是貨幣主義,而是自由貨幣,但貨幣政治化與之南轅北轍。自由貨幣,可查看《全球經濟正通往計劃之路》,也可參考學習智本社課程《貨幣經濟學》。最后,本文所論及美聯儲的問題,無關他國的好與壞。 參考文獻: 【1】美國貨幣史,米爾頓·弗里德曼,安娜·J.施瓦茨,巴曙松、王勁松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2】 百年美聯儲|戰(zhàn)時債務管理政策:起源、實踐與退出——拆解美聯儲資產負債表(二),邵宇、陳達飛,澎湃商學院; 【3】展望下半年宏觀變局:聚焦供給約束,彭文生、張文朗等,中金公司研究部; 【4】大危機塑造的經濟學世界與貨幣政策的未來,趙建,西澤研究院; 【5】政府的適當范圍:25年來的理論發(fā)展與應用,奧利弗·哈特,溫笙和,比較2021年第2輯。 - END - |
|
|